名家专栏

滞胀即将降临了吗?/Project Syndicate

关于未来数月即将出现的通胀,究竟是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衰退引发的暂时性急剧反弹,还是体现了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因素的持续性趋势这个问题,经济学界内部的争论越来越大。

有几个论点认定通胀会出现长期持续增长——该比率在过去十余年一直低于大多数央行每年设定的2%目标。

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国为一个看似已经好于预期的经济复苏颁布了过量的财政刺激措施。

去年春天和12月已经分别出台了3兆美元(约12.3兆令吉)打包方案和9000亿美元(约3.7兆令吉)刺激计划,今年3月又批准了1.9兆美元(约7.8兆令吉)额外支出,紧接着还有2兆美元(约8.2兆令吉)的基础设施法案。

可见美国应对此次危机的力度,要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大了一个数量级。

释放受压抑需求

但有人反驳说这种刺激措施不会引发持久性通胀,因为家庭将把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存起来拿去还债了。

此外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仅会增加需求,也将通过扩大可以提升生产力的公共资本存量来增加供给。

不过即使考虑到这些动态因素,刺激措施引发的私人储蓄激增,也意味着会有一些受压抑需求会被以通胀的形式释放出来。

第二个相关论点则认为,美联储和其他大型央行的货币和信贷宽松复合政策过于宽松。

央行提供的流动性已经在短期内导致了资产膨胀,并将随着经济再度重开和复苏加速而推动通胀式信贷增长和实际支出。

有些人认为,央行可以在时机成熟时简单通过缩减资产负债表,并让政策利率脱离零或负值区域来消灭多余流动性,但这种说法已经越来越难以让人信服了。

中央银行一直在以相当于“直升机撒钱”或是实践现代货币理论的方式将巨额财政赤字货币化。

央行丧失独立性

在公私债务从一个本已很高的基线上(发达经济体相当于GDP的425%,全球356%)进一步增长的时候,只有将短期和长期低利率相结合才能维持债务负担的可持续性。

在这个时候实施货币政策正常化将重挫债券和信贷市场(然后是股市)进而引发一场经济衰退。

可见中央银行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其独立性。

而对此的反驳理由是,中央银行可以在经济达到充分产能和充分就业时,再想方设法维持其信誉和独立性。

另一种选项则是脱离对通胀预期的锚定,但这将毁掉央行的声誉,致使物价增长失控。

赤字货币化防通缩?

第三种说法是财政赤字货币化不会引发通胀,反而只是防止通缩。

但这个说法的前提是将全球经济当前受到的冲击跟2008年作类比,当时的情况是资产泡沫崩溃造成了信贷紧缩,进而导致了总需求冲击。

而当前的问题是我们正从一场负面总供给冲击中恢复过来。因此,过度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确实可能催生通胀,甚至导致更糟糕的滞胀(高通胀与衰退并存)。毕竟1970年代的滞胀,就是在1973年赎罪日战争和1979年伊朗革命后引发的两次负面石油供应冲击后产生的。

在当前情境下我们需要小心一些潜在的负面供应冲击,因为它们既是对潜在增长的威胁,也可能是推高生产成本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去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抬头这类贸易障碍;疫情后供应瓶颈;中美冷战加剧;随之而来的全球供应链巴尔干化及外国直接投资从低成本中国向高成本地区转移。

同样令人担忧的,还有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人口结构。当老一辈人通过花光储蓄来刺激消费时,新移民限制将给劳动力成本带来上升压力。

民粹主义恐反弹

此外,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状况的加剧,意味着民粹主义反弹的威胁依然存在。

一方面这可能以一些支持工人和工会(这是劳动力成本压力的进一步来源)的财政和监管政策的形式来呈现;另一方面企业寡头势力的集中也可能被证明是通胀性的,因为它提升了生产者的定价能力。

通胀回归后果严重

当然,对大型科技企业和资本密集劳动力节约型技术的抵制也会在更大范围内减少创新。

对于这种滞胀论也存在一种相反的说法。

尽管遭到公众抵制,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机器人方面的技术创新可能会继续弱化劳动者,而人口结构效应可能会被更高的退休年龄(意味着更多劳动力供给)所抵消。

同样,随着世界许多区域内部一体化的加深,以及服务外包为劳动力迁移的障碍提供了变通之道(印度程式员不必搬到硅谷就可以设计美国手机应用程式),当前的全球化逆转本身也可能被逆转。

最后,任何收入不平等的减少可能只会缓解需求乏力和通缩性长期停滞,而非引发严重通胀。

在短期内,消费品、劳动力和大宗商品市场以及一些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将防止通胀持续暴增。

但在未来几年内一旦出现任何一种持续负面供给冲击,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就将开始触发持续的通胀(以及最终的滞胀)压力。

毋庸置疑:通胀的回归将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后果。

我们将从“大缓和”(Great Moderation)时代进入一个宏观不稳定的新时期,债券的长期牛市终将结束,不断上升的名义和实际债券收益率,将使当前留下的债务无以为继,导致全球股票市场崩溃。

在适当的时候,我们甚至会再次见证1970年代式的不稳定状态。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反应

 

财经新闻

通胀符合预期 美联储下周降息在望

(华盛顿12日讯)美国消费者价格上个月一如所料稳步攀升,加强了市场对美联储下周会继续降息的预期。

劳工统计局周三发布的数据显示,剔除食品和能源成本的所谓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连续第四个月上涨0.3%。该指标同比攀升了3.3%。

经济学家们认为,核心通胀比包含经常波动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在内的整体CPI更能反映基础通胀趋势。整体CPI环比上升0.3%,同比涨幅则为2.7%。

标普500指数开盘走高,美国国债收益率在CPI数据发布后下跌。

作为近年来最持久的通胀来源之一,住房成本较前月降温,但仍占到整体涨幅的近40%。

“特别考虑到住房类别的放缓,这会让美联储在12月降息25个基点和2025年继续下调时非常放心,”花旗集团经济学家维罗妮卡·克拉克和安德鲁·霍伦霍斯特在一份研报中说。

虽然价格压力已经从疫情后复苏时期的峰值消退,但最近的抗通胀进展趋于平稳,促使美联储一些官员主张未来以更加循序渐进的步伐降息。

当天的CPI报告显示,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商品成本上涨0.3%,创下2023年5月以来的最大升幅。究其原因,居民家具和服装价格上涨。该类别在过去一年半一直是通胀下降的主要推动因素。

酒店住宿价格创下两年来最大涨幅,汽车价格也加速上扬,可能反映了两次飓风过后需求的短暂提振。

杂货价格攀升0.5%,创下去年初以来的最大涨幅。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