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开销,多少才够?/萧伊妗

最近社区传播局(JKOM)被网民抨击,该局声称收入1500令吉的4口之家,每月开销只需391令吉,单身人士则需228令吉。
有很多人以自身体验,抨击当局物价资讯错误,其实是为了掩盖物价上涨的事实。
由于这项计算只限于政府管制和补贴的食品和煤气,并未有算入如奶粉、香料、蔬菜水果等非管制食品。
这张图表即被网民调侃“不合逻辑”,也的确无法反映现实中的生活费开销。
有关当局本想宣扬大马昌明政府的努力,但是因为不够完整的图表,反而为政府倒米!
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除了要生存还有很多理想和责任要背负。到底生活费要多少才算合适?
收入越多的人士是否就无需照顾生活开销的预算呢?其实不管收入高或低,任何的人都必须做好生活开销预算。
只是收入高的人士在开销预算比一般人高,因此他们有更多的选择。
建议生活开销公式
依照公式,我整理了不同月薪需准备的紧急基金,与每个月的生活费预算对照。
按照对照表,收入1500令吉的理想生活开销为600令吉,稍微比JKOM的预算高,但也是属于少得不够吃饭。
要知道如果供一辆第二国产车(Perodua)Axia要至少每月300令吉, 而这也占据了生活开销的50%。于是,低收入人士只好动用其他预算来应付日常生活开销,更不用管储蓄与否了。
也有中等人士收入的认为,一个月生活开销2400是过少的,往往现实中都超过预算40%,这也意味着多数人只好牺牲短期或长期目标的储蓄投资预算,更有些人因此花未来钱而背负卡债!

中低收入者注重开源
对中低收入人士而言,生存是关键。如果发现自己一直入不敷出,就必须检讨现有的收入是否已无法应付开销而需另辟出路。
除了兼职以外的选择,也需检讨现有工作发展,是否有机会让自己的收入在5年内翻倍。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努力地提升自己,让自己在职场上更有竞争力是首要目标!
直到基本生活开销可维持在50%以下,再来准备未来的目标也许会更加顺遂。
中高收入者注意现金流
赚得多的人,往往消费也会越来越高。不知不觉中会发现,虽然收入不错却怎么也存不到钱。
如果真的发现自己的储蓄越来越少,甚至动用到了紧急基金。这时一定要重新检讨消费习惯。
最好的办法是每日记账至少3个月。这能有效地控制不必要的消费,花在真正需要的项目上,而不是个人欲望想要。
财务规划从预算起
很多人往往在40岁后后悔,没有多余的钱去投资准备退休基金。原因不外乎年轻时,忙着赚钱升职,忙着照顾家庭所需,背负着各种责任等。
但,其实财务规划可以从预算开始做起。预算能让我们知道我们的经济能力,是否有能力承担理想的房屋和汽车贷款,是否能够承担投资风险。预算也让我们知道如何向诱惑“Say no”!
举个例子,很多上美容院的女士总是很害怕被店员硬推销,而抵挡不了诱惑而签下价值不菲的配套。如果你的年净收入是6万令吉,而你的美容产品预算是收入的5%,那么你将会很有底气地向店员要一个更能负担的配套。
这样你就可以在预算内维持你的美貌,也无需担心过大的经济负担。总而言之,预算是理财最重要的一环,想要解决入不敷出的生活开销问题,必须从预算开始!
拿铁效应vs先买后付vs订阅效应 哪个消费陷阱更可怕?/萧伊妗

(本报制图)
生活中充满消费陷阱,商家的手段都是为了消费者能把钱花在他们的商品上。身为消费者,我们要如何判断以便保护自己的荷包?首先,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消费习惯再做出比较。
咖啡效益:每日小额花费
我曾经在专栏写关于《会不知不觉会花很多钱的拿铁效应》,假设每天一杯拿铁是12令吉, 那么30年内,至少会花费了13万1400令吉在咖啡上。
拿铁效益顾名思义就是指每天花一点小钱,看似金额不大,但常年累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然而,因为每一次花费不高,我们不会觉得在花很多钱,反而会喜欢每一天的一点小庆幸,小享受!
先买后付:先享受后分期付款
以前,普通人要买大型电器,如电视、电冰箱、按摩椅等都必须存上好几个月的钱。再三考虑后,才会购买。
现在有了先买后付的便利,几乎人人都可以马上拥有,而忽略他们之后付款的能力。这也是最近马来西亚消费联合会(FOMCA) 在佳节时警惕消费者,在假节期间盛行的 “先买后付” 计划可能加剧消费者债务问题。
由于在佳节时会希望换新家具,新衣服,开销庞大,先买后付消费陷阱可能会导致过度消费而导致债务累积。
订阅效应:被动支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被动收入。这有一定的难度,但被动支出确是轻而易举的事。
订阅效应(Subscription Effect)指的是人们习惯性各种服务如:健身房会员,电话铃声费用,Netflix等。这些订阅服务最大的问题在于有可能并没有时常用到,但由于看起来每个月消费不高,人们不会特别去定期检查是否还需要用。
订阅一般是自动扣费,一旦订阅多了,被动消费将会不断累积达到一定的数目。这主要造成是很多人不明白自己到底老是存不到的钱的原因。
不知不觉地自己就成了商家的“被动收入”。
“先买后付”最危险
如果这样做出比较,大家会发现到其实最危险的是“先买后付”。虽然很多平台通常不收利息,但如果未能按时付款,利息和罚款可高达10-20%。这也违背了根据自己的财务能力而购买商品的理财原则。

查理·芒格推崇延迟满足和先买后付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消费理念:

4招避开消费陷阱
无论任何消费陷阱,即使不那么可怕,也会剥削我们的累积财富能力。特别是会导致我们欠债的项目需额外小心。这里有些策略供参考:
1) 只要是上千元以上的商品,给自己一个月的时间考虑,不要冲动购物;
2) 设定存钱/投资目标。用真金白银买可负担的商品更有满足感;
3) 理解自己的需要和想要,定期审核自己的消费习惯;
4) 计算真实成本。把利息也算在商品价格内,可以提醒自己买贵了而放弃“先买后付”。
所以,在消费前多思考准没错,我们一定要优先避免先买后付,其次是控制订阅,最后是减少小额开销。
真正的自由来自“掌控金钱”而不是被消费陷阱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