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对资源转换人生跑道/莊国辉
上一期我们讨论到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而且已经分享了关于人们对于生活与人生的要求。
这一期,我们会提升到另一个层次关于社会认同的需求,这是与社会地位和工作关系有关。
多次与他人分享关于我的职场人生是多姿多彩,也充满了许许多多难以想象的挑战。是的,我已经离开了熟悉的13年工作环境,开始了我的人生职场的另一个领域。
虽然曾多次指导他人关于这个课题,但是这一次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要面临的另一个层次的挑战。不敢说有100%的准备,但是已经调整了心情来面对人生的后半段。
社会认同
道不同不相为谋
我们在一个社会里,很难得到所有人的认同,所以我很多时候会把自己“封锁”,不去听别人的“指指点点”。
对于这些朋友,他们就会觉得我这个人为什么这样“不合群”和那样的高傲,我想说这些朋友有这样的感觉就对了。
我其实是很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同,但是“那些人”现在应该知道他们不属于我所说的“群体”了,道不同不相为谋。
不要浪费时间在不懂你的人,花时间在自己身上,把自己提升到一个“那些人”高攀不到的位置,就是最好的回应。
我们该如何衡量什么样的位置是最好的,唯一的标准就是提升自己和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

离开舒适圈
为了能够在社会得到认同,我们可能就会尽量向上攀爬,或者努力加深我们事业能力。
不例外,我也决定在人生后半段来实现目标,问题是离开舒适圈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而是要先选择放弃现在所有享受的福利。
到底是什么力量,可以驱使这个看似反常的决定呢?就是我选择相信,相信将来会是——
1)满意的收获
2)满意的生活
3)满意的人生
朋友看了过后会问以上有什么区别?我的回答:这是我的人生,无需给予回应,我满意就行了。你看懂了吗?
有时候真的无需理会旁人的闲言闲语,还是我们要向别人证明些什么。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人生买单,所以没有需要交待些什么。
只要行正道,不违背良心和违规大自然,那么没有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反而是“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来一次说走就走。也不需烦心想要做多久,走多久,反正路对就可以了。
欢喜做甘愿受
我不否认要融入一个社会团队里,是需要配合特定的标准,尤其是常说的门槛。当我们决定要进入和得到世俗的认同,那么我们在当下就应该清楚知道游戏规则,不应埋怨没有你能立足之地。
当然,我们也有可能一些人通过一些手段改变游戏规则,那就另当别论。
总的来说,当今世上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是非,也没有一个称心满意的环境。我们需要选择沉住气来化解一切阻碍,直到累积足够实力,可以改变现状至有话语权。
总结:时势造英雄比较好
一个人要得到所有人认同是非常困难,这就好比英雄创时势般。而且尝试要通过改变别人,还是改变人的想法,这本身就是问题。
所以,时势造英雄会是比较好的选择,毕竟我们就是顺势做我们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矛盾。
这样想吧,我们很难去左右别人的想法和作为,但是我们最起码可以做到我能随着自己的意愿“不做违心”和让自己难受的事情。
总的来说,得到社会认同很重要,但是不能建立在让自己不舒服的处境。
风雨中找寻内心财务自由/莊国辉

“人之一生,得失未可得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
老子的智慧教我们,人生的得失、财富的涨跌,都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无论是财富的积累还是流失,都与自然的循环相似。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财富的波动,可能有高峰也会有低谷,这些变化不仅是物质上的考量,更是内心的一次次考验。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会遇到什么样的风雨,但通过理财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能在风雨中找到平衡。就像张学友在《这么近那么远》中唱的,“这么近,那么远”。
面对亲人的生离死别,我们深刻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情感上的。同样,财富就像这样,“这么近”,却又“那么远”。它总是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流动,或许触手可及,但又总是难以完全掌控。
因此,在面对无常时,我们应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论是亲人还是财富,珍惜每一刻的拥有。
财富流动与无常
“财聚则散,财散则聚。” ——古人常说,财富易得难守,也常常因贪欲而失去,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财富的流动也有高潮和低谷。人类常常被欲望驱使,忽视内心的平静,过度追求财富而忽略了生命的意义。
《心经》中提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提醒我们,财富只是外物,若能放下对物质的执念,反而能体验到更深的自由。财富的流动和无常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顺应这一变化,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
面对无常的智慧
无论是财富的积累,还是人生的波动,它们都无法逃避“无常”的规律。正如现代心理学家查尔斯·霍普金斯所说:“生活的意义,不是要拥有一切,而是要理解失去一切后,仍然能够站立。”
在财富的流动中,我们需要学会的是如何在拥有时保持平衡,在失去时依然保持从容。
财富不应该是我们生活的目标,而应是达成目标的工具。通过理财的智慧,我们能在无常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定与自由。
得四分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理财导师,教授理财课程超过14年。帮助无数人了解理财的重要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理财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财富的技能,它更是一种心态的修行。尤其是在面对生活中的重大挑战时,得四分对理财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
什么是财富的意义
几年前,得四分的母亲因病住院,生活陷入困境。作为唯一的照顾者,他除了要在课程和教学中投入大量时间,还要兼顾家庭的责任。生活压力倍增,夜以继日的奔波让他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正是在这段艰难的时光里,他对财富管理的看法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开始反思,财富到底是什么?它是否能够在我们面临生死考验时,带来内心的安慰?如果财富无法为我们抵御生命中的低谷,那么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生命的理解
有一次,在忙碌的工作间隙,得四分去医院探望母亲,回家时已是深夜。这时,一位学生打来电话,倾诉着自己面临的债务危机。
得四分平静地告诉学生:“财富的积累固然重要,但它不能是生活的全部。当你站在生死的边缘时,你会发现,财富和压力只是暂时的。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无常,但我们能做的,是在无常中学会如何积极地生活。”
这番话深深打动了学生,也让他明白了理财的真正意义:财富管理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对生命无常的理解。面对无常,得四分坚持正面积极的心态,提醒学生,财富的真正自由,并非金钱的多寡,而是内心的平衡和从容。
得四分的经历告诉我们,财富与生命一样,充满波动。就像《庄子》所言:“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财富的增减是自然的规律,学会顺应变化,我们的内心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平和。
困境中永不放弃
尽管生活给得四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教学,也没有放弃家庭责任。他相信,真正的财务自由,并非外在财富的多寡,而是内心的平和与从容。
他经常告诉学员:“财富的真正自由,源于心境的修行。我们不能预知未来,但可以通过智慧和努力,在无常的世界中找到平稳。”
正如张学友在《这么近那么远》中唱到:“这么近,那么远”,这句歌词完美诠释了生死离别的无奈与痛苦。得四分深知,尽管我们可以规划财富,积累财富,但终究无法抗拒生命的无常。
正是这种无常,让我们更加意识到珍惜当下的时光与资源。理财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享乐,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总结:找到内心安宁与从容
得四分最终得出结论,财富的积累并非生活的终极目标,理财的本质在于获得更多的选择与自由。
真正的财务自由,并非拥有更多的钱,而是能在财富的流动与生活的无常中,找到内心的安宁与从容。
在财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会理性管理,更要保持内心的平静。财富与生命的流动一样,充满变化,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如何在无常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