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理财反思/股悦
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自爆发以来,打乱了许多人的计划和生活节奏,甚至是财务方面的规划。
过去将近两年,受到疫情的冲击,有人因此而被辞退、停发薪水和降薪等事件,导致收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疫情难撑之下,政府允许人民暂时停止还贷,并通过雇员公积金推出i-Lestari、i-Sinar 和 i-Citra措施,让会员提款应急。
根据公积金局宣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会员已通过3项退休金预先提款计划,提取了逾千亿令吉。
虽然此举有助疏解当前的财困,但未来的退休生活保障,也成了另一个更大的隐忧。
据统计,大约610万名公积金会员的储蓄不足1万令吉,而更令人担忧的是,约有360万会员的储蓄甚至少于1000令吉。
公积金局预计,大部分预先提款的会员,需继续额外工作4到6年才能重建退休储蓄金。
显然地,这场疫情也为大家提供自我反思的机会——检讨自己的财务状况是否健康。
不仅如此,此疫情也许让不少人领悟了理财的重要性,包括建立紧急基金以及拥有多元的收入来源。
相信有者因此疫情而第一次面临较长的紧急情况,若没有任何的紧急基金下,真的难以应对长久的日常生活开销。
一般上,理财专家都建议大家应建立至少6个月的开销作为紧急基金,以在收入出现暂时性冲击时,减少短期内的影响。
然而,在新经济环境之下,即使面对失业的情况,也能在渡过期里,暂时担任送餐员/送货员、网卖等工作舒缓财困。

打造被动收入
除了紧急基金外,拥有多元化的收入也至关重要,尤其是被动收入,避免手停口也停。被动收入如投资股票所获得的股息、基金派发的分红,或者是出租房地产所得的租金等。
就如股神巴菲特所言:“不能依靠单一的收入,应投资创建第二个收入来源。”
也因为此疫情的关系,对不少人来说是一场考验,但也对投资理财观出现重大的变化,意识到理财的重要性。
根据观察,理财产品的询问度日益提高,更关注理财相关资讯,并采取积极的行动,为“钱生钱”迈出第一步。
投资理财可增加收入,通过合理的规划,未雨绸缪,才是应对未知的突发状况最佳的方案。
应及时填补“洞口”
已从公积金户口预先提取大笔数额、存款不足的会员,如果已经复工,是时候“填补”这个“洞”了。
公积金局已提出建议,让会员以自愿性的方式,可要求雇主增加其公积金缴纳额高于11%的法定比例。
从优化税务方面,若公积金的贡献超过税收豁免额度,会员也可考虑投资私人退休基金(PRS)。
对于能够承受高风险的会员,不妨从公积金第一户口所允许的数额,投资在有潜能带来高回报的单位信托。
当然,多管齐下更为理想,也就是提高公积金的缴纳率、投资私人退休基金、单位信托和其他理财产品等,尽快填补相关数额。
【南视界】快退休了钱不够用 投资还来得及吗?
根据马来西亚公积金局的数据,想过上体面的退休生活,至少需要39万令吉储蓄。但现实是,大多数人的存款远远不够,目前仅有36%的会员达标。
面对即将退休的财务压力,投资翻盘的想法虽诱人,但短期内收益的不确定性,加上市场波动风险,可能导致亏损。
更适合的策略是 分散投资,稳中求进:
·固定收益工具(50%):公积金、债券等提供稳定回报;
·股票投资(40%):选择优质蓝筹股或指数基金获取长期增长;
·高息定期或货币市场基金(10%):保持流动性,作为应急备用。
谨防高收益骗局,“稳赚不赔”的承诺往往意味着高风险。在投资前务必咨询专业人士。
此外,增加收入也是重要策略。出租闲置资产或兼职工作,都能为储蓄增添助力。
临近退休并非终点,而是重新规划的起点。只要合理管理财务,未来依然充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