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网络战的鼓声/Project Syndicate

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最近加大了美国反华运动的力度。
他在1月31日的国会证词中对不断加剧的中国黑客活动敲响了警钟,并警告说美国的电信、能源、交通和水利等基础设施极易遭到中国国家支持的黑客组织“伏特台风”攻击。而《纽约时报》对此的头版报道则加剧了这一事件的紧迫感。
雷的证词发表几天后,联邦调查局、网络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局(CISA)和国土安全局(NSA)联合发布了一份详细记录伏特台风组织威胁的报告。《时代》杂志适时在头版进行了更多报道。
随后美国一个大运营商的手机蜂窝网络在2月22日忽然中断。顷刻之间,网络恐惧仿佛鲜活地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在这股狂潮中雷警告言论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被忽略了。他声称中国正在为未来的冲突“做预先准备”。这与俄罗斯总统普京2021年底和2022年初在乌克兰边境集结军队不同。
按照雷的原话,“(如果或当)中国决定发动攻击,”伏特台风组织就可能攻击美国的关键基础设施。
纯粹猜测
因此,与网络安全和基础设施安全局和美国国家安全局一样,联邦调查局纯粹是基于对中国未来意图的猜测,而不是即将发生网络攻击的任何具体信息来公开发出警报。
我无意怀疑美国情报界掌握的伏特台风组织相关证据的真实性,而是只想指出这仅仅是完全没有提示任何潜在行动的间接证据。

克里斯托弗·雷
对于那些对所谓萨达姆·侯赛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骇人但错误的警告(美国曾用这些警告作为2003年入侵伊拉克的理由)尚有印象的人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
我最近写了一本关于虚假叙事有可能引发美中之间意外冲突的书,因此也对这种过于热衷于强调间接证据的做法感到非常忧虑。
我还担心这一中国网络预先准备指控的虚伪性。要知道美国早在2010年就在伊朗铀浓缩机里种下了Stuxnet计算机病毒。
戴维·比弗和杰森·斯坦利在他们那本引人注目的新书《语言的政治学》(The Politics of Language)中将这种认知上的跳跃描述为 “预设共振”:为了把政治上的权宜之计合理化而对稍微沾点边(间接)的信息进行未经证实的预测。当前美国针对中国的政治议程就是这种倾向的典型例子。
预先警告非凭空而来
而雷所谓预先准备的警告并非凭空而来,因为他发表这种危言耸听的反华言论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2020年夏,当美国总统选战进入白热化之际,雷与特朗普政府的其他三位高级官员——国务卿迈克·蓬佩奥(Mike Pompeo)、司法部长威廉·巴尔(William Barr)和国家安全顾问罗伯特·奥布莱恩(Robert O'Brien)一起先后接连发表了精心编排的反华长篇攻击性讲话。
曾作为特朗普政治剧场主角的雷此后坚定不移地持有强烈的仇华观点。
这位联邦调查局局长对中国网络威胁的执念有一个可以追溯到第一次冷战时期的不幸历史先例。当年针对苏联和所谓共产主义同情者的“红色诱饵”如今也瞄准了中国。
华盛顿的两党反华运动似乎执意要把中国逼入绝境。随着拜登政府继续发动由特朗普挑起的贸易战和科技战,这一点在过去三年中变得越来越明显。这种施压活动又因前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2022年访问台湾而加大了力度,在中国尚未愈合的最敏感伤口上又撒了把盐。
同样,在行将退休的威斯康星州共和党众议员迈克·加拉格尔领导下,一个新成立的两党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利用精心策划的听证会、发给美国企业的恐吓信以及多媒体表演伎俩领导了一场针对中国的讨伐运动。而该委员会张开双臂欢迎雷伊出席其1月31日听证会的做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无数美国政客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在美国国会中可能没有一位议员——无论是来自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愿意采取支持重新与中国接触的原则立场。任何想这样做的人都会被指责为如同1938年慕尼黑协定那样的绥靖主义者。
施压只会适得其反
尽管乔·拜登总统在去年11月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的伍德赛德峰会上向着重新接触有所靠拢,但他的政府仍然坚定不移地对中国获取先进技术的渠道施以不断升级的限制。
当然中国也对此进行了抵抗。去年年初的监视气球事件,更不用说与俄罗斯这个正在进行野蛮、非法侵略战争之国家的“无上限”合作关系——助长了美国抨击中国的政治气氛。
美中冲突掀新篇章
雷的网络攻击警报放大了这些假定的威胁。然而这场施压运动最终可能适得其反。美国日益咄咄逼人的行动恰恰激起了偏执的美国政客们最害怕的中国敌对意图。台湾问题如此,网络安全问题也是如此。可见美国需要非常小心地思考自己究竟想得到些什么。
所有这些都表明美中冲突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贸易战和科技战现在又被网络战所强化。尽管拜登和习近平都表示否认,但这一冲突已充满了冷战意味。
初期的冷战险些演变成热战——尤其是在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期间。
网络战争的风险会让我们再次逼近这类危机吗?我们有基于信任的能力来缓和这些风险吗?雷那些散布恐惧的言论为这些问题提供了令人担忧的答案。
在中美网络战日益频密的鼓点声中,巨大的危险就在不远处。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应对特朗普对华贸易战 中国据报将开会研议经济刺激

(北京10日讯)中国决策层据悉周四召开重要会议,讨论出台更多经济刺激政策,以应对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华贸易战的升级。
知情人士称,临时召集的会议聚焦楼市、消费和科技创新等领域,研究出台新的支持性措施。他们还表示,包括金融监管在内的其他政府部门也在密集召开会议,讨论提振经济和稳定市场的举措。
知情人士称,相关安排可能还会发生变化。因相关事项不公开,知情人士要求匿名。
会议的密集程度凸显出中国政府积极应对中美贸易冲突扩大所带来的挑战。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没有回复寻求评论的传真。
中国周三宣布,将从4月10日起对所有自美进口商品加征84%关税,以反制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04%的关税。
之后,特朗普宣布把对华关税进一步上调至125%,同时暂缓对其他数十个贸易伙伴的高关税。
全球市场受到冲击,延续过去一周的动荡走势,特朗普席卷全球的关税和朝令夕改的行为让投资者无所适从。
人民币兑美元触及2007年来新低
随着对中国刺激政策加码的押注升温,陆港股市周四加入全球市场反弹行列,不过在岸人民币跌至2007年以来低点。
彭博新闻本周早些时候报道,中国高层官员在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密集开会,商议了消费、生育、出口转内销等相关补贴,讨论还涉及将部分已经储备好的政策在更早的时间公布。
在人民币面对的压力增大之际,中间价周四继续小幅调弱,在岸人民币开盘后一度跌至7.3518
元,创2007年12月以来新低,对篮子货币亦跌至逾一年半来低点。
法国巴黎银行大中华区外汇利率策略主管王菊在采访中指出,中国采用逐步提高中间价的策略是合理的,这将确保人民币表现持续逊于一篮子货币,是一种有效且破坏性较低的应对关税的方法。
彭博模拟的实时CFETS指数周四早盘继续下跌至96.88一线,至2023年8月来新低。
王菊也表示,外汇管理的放松也让中国货币政策有了更多的空间,结合其他支持内需的政策一起支撑国内资本市场。
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1%,连续第二个月出现通缩,3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也同比下降2.5%,为连续第30个月保持通缩局面。
目前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战升级可能在未来给价格带来更大的下行压力,市场对政策支持的预期随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