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选败了,补贴改革悬了?/黄锦荣
柴油补贴改革未满三十天,希盟败走双溪峇甲州席补选,即使补贴改革不是主导地方选民投票取向的关键因素,无疑也是票差翻倍的BGM(背景音乐)。选民用选票告诉团结政府,我们拒绝取消柴油补贴。
补贴改革会触发政治反弹,从来都不是新鲜事,毕竟乳酪被拿掉,谁能不跳脚。取消补贴,油价上涨,无论是商用或民用,柴油使用者将首当其冲。
再者,商品供应链的每一环无不涉及运输,运输成本上升,难免被转嫁,处于供应链末端的消费者自然是最后承担者。
供应链越短,运输成本的上涨越是难以被稀释,价格效应就越大,而瓜果蔬菜、熟食等供应链偏短的日常食用品,就正好一再提醒老百姓,柴油补贴带来了生活压力。
公务员为何不减薪
以上所言,皆非什么高深学问,施政者必然明了,否则也不会出台柴油补贴卡来维持运输成本,并给予低收入群体每月两百现金补助,以抵销油价上涨的冲击。
既然缓冲垫已铺,反弹力却不减,很显然的,那是因为铺垫不充足,而不充足的原因,则是因为补贴改革理由并不充分。
首相说,国家财政窘迫,补贴改革可救国,但补贴改革以前,首相不是还答应为公务员全面调薪,最低薪金为两千,怎么救国救财政就无需减薪,却需要砍补贴?
更别提从初次摇旗呐喊“国债破兆、国家要破产了!”
至今,多年过去了,国债有增无减,国家却安好,这番说辞早显苍白,而且债息仍持续相对地偏低,债权人似乎从不担心大马国债水平。
既然世上本无“救国事”,庸人何必自扰之。
须知一旦补贴改革以整顿国家财政为主轴,政府就没法给予覆盖面更广、缓冲厚度更足的现金补贴,因为那听起来是前言不对后语,没钱给补贴,却有钱洒补贴。
也许最作茧自缚的是,他日国际柴油价格重返上升循环,到时候政府是否该烧钱补贴,来减缓价格冲击,还是该继续以国家财政吃紧为由,让柴油价格“自由浮动以反映供需面”,导致民怨四起?
最叫老百姓无感,但也是经济学家最爱使用却经常误用的理由,莫过于取消柴油补贴可改善经济效率。

执法效率没有解决
柴油走私猖獗?那是执法效率问题,不是经济效率问题。走私活动因补贴改革以后大幅度下降?那是为了伤人先伤己,执法低效问题也没得到解决,仅是被模糊过去,所以不值得欢呼。
柴油价格在补贴取消以后,便可自由浮动来调整供需,以便更好地引导资源的使用?既然如此,为何又要警告业者,不得自由调整售价来反映成本,以便更好地调整供需?
再说,柴油车运用成本贵了,业者有否其他选择?生活成本上升了,老百姓可有其他替代商品可做选择?如果没有,那就不是优化资源使用,而是赤裸裸的可支配收入减少。
此番调侃,并非倡议补贴改革不可取。相反的,身为受过正统训练的经济学者,我也认同市场调节机制的重要性,但方向要摆对,手段也可以更人性化。
首先,政府应该要讲明并时刻宣导的是,柴油甚至是接下来的燃油补贴及电费改革,都是国家为了实现2050年零净碳排放而必须经历的能源转型的重要前奏。
唯有自由化化石燃料价格机制,政府才能进行碳定价,推动绿色能源的供需。
创造永续绿化空间
所以补贴改革不为财政,而是为下一代创造永续的绿化生存空间。
既然不为财政,补贴改革就应该是预算中性,意即取消补贴以后所省下来的公共开支,不论用途和收入水平,都将全数平均回退给所有柴油使用者,并维持一段时间。
平均回退是自带累进性质的,低收入者收益越多,高收入者收益越少,既不增添公共财务压力,也可达到公共资源公平分配的原则。
最重要的是,补贴改革的负向冲击得以最小化,民间一旦有时间调节劳作及生产行为,对补贴改革的埋怨自然也会少一些,最起码政府明确地表示体谅民困,民心自会相向而行。
调整期一过,全面现金回退就可落幕,让路给针对性补贴,然后政府也可朝下一场补贴改革前进。改革方向和手段既然已有迹可循,下一场改革路当不难行。
补贴改革,大道至简,犹如功夫,一横一竖。失信于民的,人民起立抗议,改革寸步难行,取信于民的,人民躺下让路,改革一往无前。
海湖庄园协议的巫毒/黄锦荣
在特朗普一系列敲砸现行制度的动作当中,有一项尚待公布确认的计划称为“海湖庄园协议”。这项协议企图通过关税向全球施压,迫使各国央行将手中用作国际储备的短期美债掉换为永续债券。
按照协议的逻辑,向全球征关税一来可以棒打厂商到美国设厂,另则可以胁迫全球央行就范联手实现弱势美元,图利美国商品出口。如此双管齐下,便可重振美国制造业,扭转贸易赤字,更可以一劳永逸解决美债问题,反正有了永续债券,美国政府就一辈子无需再还债。而全球乖乖合作所换来的好处就是能直通美国庞大消费市场及国安受美国保证。
乍听之下,计划完美无瑕,实质上协议内容尽是自相矛盾、罔顾经济逻辑与事实,完全就是巫毒经济学(Voodoo Economics)的新范例。
其实仅需常人智力就能理解,迁厂投资本就是费时耗力的决定,十年八载并不出奇。在一个生产链全球四散的年代,生产聚点为何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或东南亚而不是美国,原因离不开美国早已不复存在的成本竞争力。即便是像在美国境内产出的福特汽车,7成以上的零件供应也属进口。
因此,关税一来,未见外商回流,必然先见进口材料成本飙涨,折损美国制造商的出口竞争力。当美国进口减少,流向国际汇市的美元供给也将跟着减缩,供不及求,美元就会升值,进一步冲击美国出口竞争力,贸易赤字不减反增。
所以,一切将适得其反。
将全球经济推向悬崖
对全球经济而言,美元升值迫使全球经济承担本币贬值所引起的进口通膨,而美国经济衰退也会再一次把全球经济推向悬崖。
但协议最“巫毒”之处,也是对全球经济危害最大的,恐怕还是罔顾资产流通性。
全球央行之所以愿意持短期美债为国际储备,基础之一无非就是短期美债那强大的流通性。
美债市场为全球最大,其规模更胜全球首十大其余市场的总和。美债券收益率在庞大市场交易量的支撑底下趋稳偏低,所以有效地成为全球企业债券定价的锚,也是其他金融工具定价的重要指标。
正因为巨大的流通性,即便收益率偏低,短期美债至今仍是央行国际储备里重要的大部分,虽然比例已经下降至六成以下。
美债流动性保证了美国例外论
这是美国例外论于国际金融层面的重要表现,即为全球金融提供稳定的流通性。
去掉此流通性,好比短期美债换永续债券的举措,就无异于给全球经济与金融引爆系统性风险。
首先,由于永续债券缺少交易,没有流通性,所以无法有效成为企业债券定价的标杆,而债息也会因为流通性不足而出现溢价,上涨2、3百个基点不足为奇,而企业债息随时可跟着上飙4、5百个基点,融资顿时陷入困难。
再来,如果市场为了避险而弃美债、全球央行为了摆脱特朗普的勒索也减持美债,并转向其他储备货币及黄金的话,特朗普或许将如愿地获得弱势美元,但遭受如此巨大不确定性肆虐的金融价格难逃崩塌,美债息也可能步其他主权债市在面临资金外逃时陷入螺旋上升的后尘。
届时公共财政被拖累,关税加高息也将压垮私人企业。
更何况全球要如何相信,给了特朗普陀地费就会受到保护?
惯性勒索
既然关税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减少美国对进口的依赖,特朗普又怎么会让其他国家在答应掉换债券以后增加他们对美出口呢?就算此景真能实现,那也不过是给特朗普政权奉上再次勒索的凭据,称出口大增及贸易顺差证明你再次占了美国便宜,除非答应我们开出的条件,否则等着另一波关税伺候。
毕竟勒索的惯性是,不给就打,给了也不会确保不打,因为唯有持续地胁迫才能持续地勒索敲诈。
看穿此道理,就没有任何主权独立的国家及央行会选择屈膝。
但在紧急寻求国际储备多元化的过程中,却也很大可能遭遇重重挫折。
勒索被拒的特朗普政权只会恼羞成怒,加大关税制裁;而其他短期债券市场由于流通性不足,短时间内出现的庞大需求会给他国债券价格及汇率带来剧烈波动。
经济既受困,金融又失序,不仅美国例外论将魂飞湮灭,全球金融衰败自是难免,海湖庄园协议或许就是把全球经济踢落悬崖的最后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