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由从自我修行开始/莊国辉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庄子·外物》
得四分现在以道家思想为指导,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都保持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态度。他深知世事无常,得失皆有其时,若能坦然接受自然变化,就不会被外在的成败左右内心,从而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正如财富的涨落本是市场周期的一部分,关键在于保持内心的平衡,不因一时的盈亏而过度喜悦或焦虑。
得四分始终希望能向大众分享他的个人理财理念。他认为财务自由不仅是对金钱的管理,更是一种内心的修行。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他发现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人刚刚开始理财之路,有的人已积累了一定财富却不知如何管理;有的人渴望投资增值,有的人却对市场的波动充满恐惧。
面对不同的财务状况、经验与需求,他开始思考:是否存在一个核心理念,能让所有人都受益?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得四分回归内心,发现《心经》中的智慧或许能为财务自由提供答案。真正的自由,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更在于如何在金钱的流动与无常之中,找到内心的安定与平衡。
财富与修行
得四分已经教授理财课程长达14年,帮助了无数人理解投资、储蓄和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然而,他始终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困扰:为什么许多学员学会了理财技巧,却依然无法真正掌控自己的财务生活?他们或是急于求成,希望快速累积财富,或是在市场波动时陷入焦虑,始终无法达到他所理解的“财务自由”。
得四分开始反思,是否大多数人都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赚钱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标?财富本该是服务人生的工具,而非成为人生的枷锁。
他愈发纠结,如何才能让人们真正意识到,人生的目标才是最重要的,而金钱只是达成目标的辅助。
许多人在学习理财理念和方法论时,往往会遇到两个问题:
1)知其字,而不知其意——他们可以背诵各种投资术语和理财公式,却未真正理解其中的本质。
2)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知道某种投资策略有效,却不明白其背后的逻辑,因此在市场波动时容易恐慌,难以坚持初心。
得四分意识到,真正的财务自由,不仅仅是掌握理财技巧,而是能够融会贯通,理解财富的流动本质,做到“心无罣碍”,方能无畏市场变幻,达至真正的自由。
创富还是避雷?
财务困境对于从未经历过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案例教学是有效的方式。通过真实或虚构的故事,如一个年轻人如何应对贷款、生活费和突发开销,让学生代入角色,体验经济压力。
其次,情境模拟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收入水平的人,面对突发事件做决策,感受资金短缺的困难。此外,数据分析可以提供破产率、信用卡债务等真实数据,让他们意识到理财的重要性。
互动游戏如《现金流游戏》能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财务管理,而失败案例的分享可以警示他们理财失误的后果。邀请嘉宾讲述自身经历,或者让学生进行限额生活挑战,也能增强他们的感受。
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仅能理解财务困境,还能培养良好的理财意识,为未来做好准备。
关键在于智慧
得四分深刻领悟到,财富管理的核心不在于投机或快速致富,而是智慧地运用财富,理解市场规律,避免陷入贪婪和恐惧的陷阱。正如亚当·斯密所说:“真正的财富不仅仅是金钱,而是拥有选择的自由。”
最终,财务自由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心态的修行——当一个人能够驾驭财富,而非被财富所奴役,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自由。
人生需要规划
得四分深刻领悟到,财富管理的核心不在于投机或快速致富,而是智慧地运用财富,理解市场规律,避免陷入贪婪和恐惧的陷阱。正如亚当·斯密所说:“真正的财富不仅仅是金钱,而是拥有选择的自由。”
最终,财务自由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心态的修行——当一个人能够驾驭财富,而非被财富所奴役,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自由。
人生需要规划,财务更需要明确目标,尤其是一开始就要坚定人生财务目标,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不迷失方向。
财富与消费的恩怨情仇/莊国辉

得四分阅读最新的报道得知,从2020年至今,马来西亚已有5272名34岁以下的年轻人宣告破产,其中25至34岁群体占5189人,25岁以下则有83人。
令人担忧的是,青少年破产案例逐年上升:去年共有877宗,比前年增加了150宗。根据马来西亚报穷局的数据显示,个人贷款是破产的主要原因,占去年5977宗破产案例的46.4%,接近一半。
得四分感叹地问了一句:“破产趋势年轻化,那么将来该如何面对人生随之而来的种种挑战?”得四分也不经意想起年轻时在创业失败所面临的经济压力和人情冷暖。
对于得四分曾经轻狂的青年时代,年轻人破产趋势的年轻化这一课题,得四分认为,主要源自过度消费、缺乏财务管理知识,以及“先买后付”(BNPL)等贷款产品的诱惑,导致了不合理的债务积累。
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理财亦是如此,财务自由的根基在于理性消费、财务管理与长远规划的稳固。
消费主义与过度消费
得四分对于年轻人和现代社会对“奢华生活”的推崇不敢恭维。过度消费使得许多年轻人不惜通过贷款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奢侈品或高价商品,忽视了还款能力和长期财务健康。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年轻人容易产生“别人拥有,我也该拥有”的心态,盲目跟风消费,导致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巨大不匹配。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言:“财富的目的是享有,而非拥有。”我们对于财富的追求,不应仅限于物质的堆砌,而应当让其成为提升生活品质和实现长远目标的工具。
“先买后付”无视债务
BNPL等消费模式短期内看似诱人,因其提供了分期付款的便利,但这种过度依赖短期借贷的行为,往往让年轻人未能意识到债务的累积。
尤其是在人有我也要有的心理状态的不合理情况下,年轻人更容易迷失本性。
正如孟子所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若不及时变通调整消费观念,便会被不合理的债务所缠绕,终陷困境。
个人贷款越滚越大
根据报穷局的数据,个人贷款是造成破产的主要原因,占去年破产案例的46.4%。年轻人缺乏足够的财务管理知识,对于信用卡、消费贷款、BNPL等短期借款方式的风险认识不足。
在短期内,或许并不会感到太大压力,但一旦收入出现问题,长期的债务将成为无法承受的重负。
债务雪球效应就像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提到的:“欲速则不达,欲求则不成。”过度借贷、未能按时还款,最终积累的债务便成为无法挣脱的雪球,越来越大,直至无法承受。
就业不稳收入不足
为什么年轻人会容易陷入债务困境?年轻人在职场初期,通常面临收入不稳定、职业不确定等问题。在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的压力下,许多年轻人通过借贷来缓解这些经济压力,却未曾意识到背后的财务隐患。
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的:“经济的进步是由积累资本的过程推动的,但如果过度消费与不当投资混淆,则可能导致破产。”
理性规划与稳定的收入来源,是防止财务困境的关键。
何谓破产?
在马来西亚,破产是指个人无法按时偿还债务,法院依据法律程序,裁定债务人宣告破产。若债务人无法履行偿债义务,债权人可通过法律途径申请破产程序。
然而,“破产”并非意味着完全免除债务责任。正如《道德经》中所言:“无为而治,财自来。”破产后的债务清偿,依然需要通过合理的资产重组与清偿策略来执行。
即便破产后有些债务可能会被免除,依旧无法避免信用记录受到严重影响,这对未来的财务自由构成了极大的制约。
社媒虚荣心
近年来,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高生活成本与收入增长乏力,成为了许多年轻人破产的诱因。此外,社交媒体的虚荣心效应也加剧了年轻人对奢华生活的追求,使得他们不惜借债来追求短期的满足,最终陷入债务泥潭。
正如鲁迅所说:“人类最可怕的敌人是自己。”在这个信息爆炸、诱惑无处不在的时代,唯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合理的规划,才能避免做出破产的错误选择。
向AKPK求助
如今,年轻人破产的现象逐渐年轻化,背后有多种因素。从过度消费、缺乏财务教育,到社交媒体影响下的虚荣心,年轻人在面对现代经济环境时往往缺乏理性的财务规划。
为了避免破产困境,年轻人应当加强理财知识,理性消费,培养储蓄与投资的良好习惯,并避免过度依赖借贷。
当然,如果遇到债务问题可以寻找AKPK(大马信贷咨询与债务管理机构)协助个人债务管理。重点是,一切问题都有解决方法,千万要给自己机会,不要迷失。
正如《中庸》中所讲:“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理财中,真正的自由与成功,源于对自我的要求和对财务的掌控。
希望每一位年轻人都能够从如今的困境中汲取教训,做出明智的选择,走向更稳健的财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