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对就不怕远/莊国辉

很多时候,我们会怀疑现在所做的一切,是否真切和有必要如此掏心掏肺努力吗?
这很正常。如果我们没有察觉一丝问题,那才是不正常。毕竟时刻监督和检讨,可以保证我们努力正朝着对的方向前进,因为只要路对就不怕路远。
为了验证,我们可以在这一刻看一会来时的路。或许过去一步一脚印所经历的所有事,就会带给我们一些指引,并从中得到一些醒悟。
知道与不知道
人的一生可能就是在“知道”与“不知道”之间徘徊。举一个例子,我们在求学路上,会遇到许多我们不理解的事情,就是所谓的“不知道”。所以这时候,我们是有求知欲望,想要理解它就是“知道”。
那么就会出现第一个情况:我们“知道”我们所“不知道”的。在这个寻找知识的时代,我们其实很快乐,毕竟有了方向和方法来达到欲望。
有一些参与讲座的朋友会问:可不可以给我一个理由来参与这一次分享会,因为我不知道以什么样的理由来。
我通常是这样回答:或许是给自己一个机会来一个新的环境,寻找一种新的感觉。至于是什么,那就在讲座过后,你能从中感受到或者得到什么。
整体来说,你不会有什么损失,反而会有一种期待能得到什么。我就把这种情况称为:我们“不知道”我们所“不知道”。
我们就期待这个环境能教育什么。
身教与言教
当然,还有一些参与讲座的朋友们会在过后来电,感恩从中“意料之外”的成果,例如重新找到人生的新方向。
他们说:老师可以让我们发现“不知道”的已“知道”的事情。尤其是突然发现那一刻真的让我们感触良多。
我问:可以举例说明吗?我们不知道(其实是忘了)我们从小在父母教师所教会我们的许多事,好像是储蓄、写日记、锻炼身体和自律等等。
我回答:可能从一些小细节我有提到,我把它成为“言教”。但是我好奇的是,我没有带出日常在做什么,所以为什么他们有这种感觉?他们的回答是,从我分享的个案发现了。
引导方向
我用一些时间回顾是我对理财的热忱,让参与者们感受到和引导他们去理解过往和现在我所做的一切。
我开始理解以往朋友说:我们很难记得你说过什么。我们也很难长时间记得你为我们做过什么,但是我们很难忘记你的“言教”和“身教”带给我们的感觉。
尤其是加上这么多人一起学习的环境(境教),那种向心力更加验证了吸引力法则。所有人被讲师引导了去寻找更好的自己,这样也让大家更加期待讲师所要带出的方法。
总结
从此以后,我会更重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因为可以让大家容易吸收和欢愉地学习,而且也会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身作则来作为“身教”。
希望可以用最简单的文字来引导大家,从知道与不知道之间,更清楚认识自己的人生规划与方向。
往后我会用一些理财个案带出一些方法,也期待大家可以从中理出一些放在你现时处境,引导寻找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案。
人生不是Excel表格/莊国辉

我们都在做财务规划,投资规划、退休规划、遗产规划……但人生不是Excel。我们想象可以把所有的事情系统化地学习和耐心处理所有的理财能力。你可以把数字做到井井有条,不过可能一夜之间,心就乱了。
理财,其实是修心。
“得四分”本来打算50岁退休,换份轻松工作,陪孩子、种菜、做咖啡,简单而有品质。计划写得漂亮,结果……人生还是按它自己的节奏出牌。
于是,这些日子发生的事情,得四分才真正开始学会理财——不是管钱,而是管心。
枕边人的一句话,重新设定“目标”。
得四分换工作后,每天早上7点送孩子,下午3点去接。生活如计划那样井然有序。直到有天,他无意听到太太跟朋友聊天说:“我最喜欢得四分那种在工作上自信满满、领军带人的样子,那时候他眼睛是有光的。”
得四分一愣。他一直以为,太太要的是陪伴、是稳定、是每天晚上可以一起追剧。
但他错了。
“其实真正的目标,不只是‘我要赚多少钱’,而是‘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那晚他和太太聊了很久。他说:“我以为我做得都对——陪你、顾家、花时间在孩子身上,但我忘了,自己是不是活得像自己。”
于是,他们一起重新列了人生愿望清单,不再只是财务数字,而是包括“心”里真正想要的日常。
●想继续做能激励别人的领导者。
●想带孩子太太走一段世界的路。
●想给太太愿她一生的梦想目标。
他们决定,从“心”出发。
市场会崩人会病
意外和不幸不知几时到了。一夜之间,得四分就得知身边重要的人生病了。幸好已经做好了风险规划和保险计划,医药费不是压力。
尤其是他很早就开始学习精算风险,打破以往的“目标导向”模式,改为“弹性预算”。原本是每月投资5000元,现在每季调整一次,动态调整配比。
这时他想起太太常念的《心经》:“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真正的理财,是接受人生的不确定,然后准备好接招。他开始把“人生波动”视为一种正常,而不是错误。他告诉自己:“不是我失败,而是这是旅程的一部分。”
理财最难是放下比较
在一场同学聚会中,旧同事谈起“全款买房”、“一年两次海外旅行”,得四分安静地听着。他也曾努力过往上爬,但现在,他更想回家陪太太做晨运和晚饭后散散步。
有朋友笑他:“你这么会规划,怎么还住老房子?”
他没说什么,只是心里微笑。他知道,有些人用房子比人生,有些人用人生换房子。而他,用选择来定义自由。他明白,财富不是表现自己,而是成就所爱之人。
有一天,儿子问他:“爸爸,你以前很忙,那你喜欢现在的你,还是以前的你?”
得四分想了想:“以前的我,喜欢赢。现在的我,喜欢陪你。”
那晚,他没有翻手机看投资报表,也没有股市走势,只是陪孩子读书。窗外下着雨,屋里很安静。
他想起一位经济学家说过:
“财富的终极价值,在于它是否支持你过你最珍惜的生活。”——Clayton Christensen《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他终于懂了。
财富尽头是回到心的起点
得四分不再追求“提早退休”,而是追求“有选择权”的人生。他不再让理财计划困住自己,而是让它成为人生的护城河。虽然得四分现在不能确定到底现在选择是否正确,但是他可以心无旁骛地坚持己见走下去。
他能坚持做下去,就是相信世间人与事十之八九不尽如人意,但求无过于心吧!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无门关》
钱不重要吗?当然重要。但如果你连今天的自己都不喜欢和充满怀疑,那存多少钱,也只是延迟不快乐而已。
所以,真正的理财,从“心”出发和理解自己要些什么就能无言无悔地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