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认同政治下的经改/黄锦荣
经济改革最大的敌人,并非技术困难,而是政治障碍。
消费税税制的失败,无关税率高低,也非进项税退税缓慢所累,因为从来就没有证据表明,3%比6%适合,而政策效率在利益团体的施压下可以改善。
然而,当消费税被讹传为“层层皆抽”,是国阵政府掠夺老百姓财富,劫富济贫,中饱私囊的工具的时候,消费税税制就不再是全民认同的税改,而是政治认同分野的工具。
所以,反消费税就要反国阵,就是反贪腐,反之亦然,站在对立面的就是走狗。
无论反消费税的言论多反智,也不管消费税税制的经济效益有多好,在一马世纪贪腐事件主导政治舆论的那些年,税改撇不掉政治上的身分认同,因此注定要成为牺牲品。
经改被扯上身分认同的案例不止税改一单。纳吉政权在2010年开始津贴合理化改革,于2014年完全取消RON97津贴,并接纳国家银行的建议,把津贴合理化所带来的一部分开支节省,以现金转移的方式,直接援助受到影响的低收入群体,所以才有了大家所熟悉的BR1M(后来各种版本的字母汤我还真的记不了)。
本来,以直接援助取代无差异性津贴,既符合经济原理,现金转移也是学界普遍公认为能够最大化个人福利的手段。奈何,到头来,现金转移被政治讹传为“现金为王”,化身政治符号。
有者认为那是为收买选票而来,有人以为那是政府滋养好吃懒做的一群,当然,也有人觉得那就是政府怜悯老百姓的善政,正如汽油津贴那样,取消的话就是苛政,必诛之。

经济效益失话语权
到底津贴或现金支付是瑞兽还是洪水猛兽,似乎都取决于政治认同,经济效益早失去了话语权,即便经济效应最终难免反噬政治认同挂帅的反智。
如果你是希盟铁粉,2014年时你一定铁了心,认定取消津贴即纳吉政府不顾老百姓生死,呜呼哉哉,而现金支付更是祸国殃民的肮脏手段。
但到了2024年的你,却也一定认为团结政府合理化津贴,都是救国救经济必然之痛,体恤人民之举,即便两者之间的原则同出一辙。
如果你是国阵政策曾经的受益群,对于团结政府接下来的经改所带来的痛楚,也必然归咎于巫统,视巫统为背叛者而唾弃巫统,在国盟的旗帜下,以推翻团结政府的苛政为救国己任。
历史纵然不重复,但2014-2018年的曾经,2024-2027也许将重演一遍,只是演员观众对调了位置,韵律却如此相似。 旧故重提,寓于提醒,在身分认同政治主导一切的氛围下,经改切忌漠视身分认同,因为族群权益分配并非你不谈就不存在。
像昌明经济框架那般只谈全民利益及分配而不谈族群,虽然貌似全民政策,但瘙不到痒处,土著就会觉得政府牺牲土著权益,非土著也感觉团结政府为了顾及土著感受而不再维护非土著权益,彼此都觉得遭受了背叛,结果昌明经济还是分裂了群体,因为一开始就没有全民共识去推动全民经济。
不安全感滋生恐惧
如果说收入及机会分配不均,是大马族群政治多年来的魔咒,那么身分认同政治底下的梦魇,还包括政经的不安全感(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security),彼此所担心的不再是“我可以得到什么”而已,更是“我会失去什么”,而“不安全感”这回事,也不完全是实实在在的失去,也包括“担心失去”的感受。
以史为鉴,昌明经济的经改,就不能忽视经济效益以外的考量,即便那是所谓的“感受”;经改所强调的好处,更不能仅是冷冰冰的数据和事不关己的经济效益,而是人民能够于短时间内确切感受到的红利;经改绝不能忽视其所带来的痛楚,毕竟“为大局着想”无法抵消经改对个人所带来的痛楚。
一旦忽视之,“不安全感”恐怕就是恐惧政治的温床了。
视频推荐 :
经济改革见成效 安华:投资信心增强
(吉隆坡25日讯)我国去年经济增长率达5.1%,超越政府最初的预测和独立分析师的意料,证明经济改革已开始取得初期成果。
首相高级新闻秘书东姑纳斯鲁指出,首相拿督斯里安华认为,此增长表现是10年内最高的国内投资所推动,反映投资者对国家政策方向的信心。
国行在昨天发布的《2024年经济与货币检讨报告》中说,去年我国经济强劲增长5.1%,前年的增长率则为3.6%。
东姑纳斯鲁今天在通过社交媒体直播的首相办公厅每日例常汇报会上说,我国的资本市场规模也创下新纪录,高达4.2兆令吉,与前年相比,增长接近11%。
“这并非只是数字,而是我们的经济基本面日益增强的正面信号。
“然而,首相坦言,结构性挑战仍然存在,仍需提高国家生产力和加强竞争力,以及按照人道主义原则和良好治理重建经济韧性。
“我们不能向令国家受损及阻碍发展的纰漏和贪污妥协。”
大马证券监督委员会日前在《2024证监会年报》中说,资本市场规模主要受数个因素所推动,分别为股市强劲买盘、首次公开募股(IPO)数量增加,以及债券和回教债券市场增长。
东姑纳斯鲁解释,安华认为,在2023年7月27日推出的昌明经济框架并非只是一项政策,而是一项共同努力,以打造更公正、永续和全面的经济,以便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所实现的增长,而非仅上层阶级或精英享有。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