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重审战略闯出活路/拿督刘明

友人是某网红的铁粉,他说网红群里的粉丝,大都数都怨声载道,投诉市道很差,生意难做。

当然他们不是唯一诉苦的群众,我们身边感叹生意越来越难做的中小企业主多的是,但政府却告诉我们,马来西亚的2024第二季年经济增长率竟然高达5.9%,全年有可能达至5%!

我没有质疑政府的经济数据,但人民无感的确是个事实。

我不肯定政府知不知道民间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疾苦,因为在最近的经济预算案当中,蛮多措施的确加重中小企业主的负担,比如最低薪资从1500令吉,增加到1700令吉、老板必须为外劳员工缴付公积金,还有大部分中小企业老板都会中招的T15族群被取消各种津贴。

中小企业的老板们深受百上加斤之苦。

赛道拥挤雪上加霜

现今的市场情绪差劲,购兴欠缺,在我看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内突然涌入了大量的外来竞争者,让我国这个又小又拥挤的赛道雪上加霜。

在赢者全拿的逻辑里,国内的消费尤其是线上购物,超过半数都流入外国人口袋,我估计一年至少有200亿马币之多。

既然消费已经严重流出海外,国内的流动资金当然枯干啦!

马来西亚政府美其名推崇自由贸易,政府不理也不知如何处理,相信我,这种事情会日愈严重,现在是中下企业被取代,不久后连一些上市企业也将面对龙卷风灾害,其实有些从事大型机械贸易的上市企业,已经因为外国企业的削价竞争而面临严重亏损!

今天这篇文章,不想再深聊这个课题,因为以我一己之力,只会沦为纸上谈兵,甚至招惹有心人士的恶意攻击,今天我想借着这个专栏,和大家探讨我的一些浅见,就是如何利用战略来突破现在这个困境!

大敌当前生死存亡

网上有句话很火,“永远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这句话是小米雷军说的。

所谓战略,简单粗暴来说,就是拟定企业未来要走的方向。

今天我国的中小企业遇到的问题,不是微观的战术失误,而是不可控的宏观环境造成的。

生死存亡、大敌当前,我们必须要重新审视公司的战略。

1:先节流后开源

首先,假如你的公司是因为外来者削价而面临亏损或赚幅断崖式下跌,我劝你尽快节流开源,狠下心来削减开支甚至精简员工。

先活下来!

不要抱着侥幸心理

不要抱着市场不久会回温,春天就降临的侥幸心理。

因为你若抱着这种中奖的想法拖得越久,你的亏损就越大。

这是我惨痛的经验之谈,我们必须静极思动,减压后,思路清晰,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公司精简后,好好策划开源的方案。

想想什么是公司的专业,和你个人特别擅长的事。

其实假如你的专业做到极致,你也许能找出同行想做却做不到的东西。

我们都知道便宜没好货,但如何做到不牺牲品质的情况底下,做出相对便宜的产品,让你的受众埋单?

我的意思是用二流的品质,卖四流的价格,这也是优衣库的经营策略。

我们对包袋的专业,让我看到这一个痛点!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举措,极度竞争分散了我们的市场份额,我们也只能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

而我个人的另一个优点,就是人脉比较广,所以在开拓新领域的选择就比一般人多,执行起来也比较轻松和有绩效。

转换赛道,也许是一个选择。

2:借力

朋友从事餐饮业多年,疫情后励精图治非常努力地追回失地,他开拓新品牌和扩展新品类,并希望筹募资金在短期内把公司上市。

他问我的看法。

我说公司有上市的梦想绝对是好事,但假如能借助外力,把获利能力提升,让公司更“性感”,募资就比较轻松。

我这位老友擅长烹调食物,众所周知开餐厅是一个非常繁杂的生意,举凡装潢、食材、厨师每一样都劳师动众、费心费力。

我建议他借助外力,和一些擅长调配饮料的人合作,开发一些饮料让盈利最大化,因为饮料的利润,比食物高得多,而且赚得更轻松。

竞争激烈的市场有一个特点(我不想说“好处”),就是总会有人为了生存而想尽办法研究出新的东西,所以花一些时间心思,你能找出一些爆品来跨界合作达到双赢!我身边这类人多的是!

3:打造爆品

朋友开了一家健康食品公司,也许是生意模式不够成熟,又或者产品推广不力,经营得非常吃力。

我曾经在我过去的专栏提及,最有效的生意模式其实是抄袭,不过,不能像强国企业那样原封不动地山寨。

最高招的抄袭,其实是似曾相识,但又说不出所以然,因为我们抄的是它的精髓。

我建议他参考一个同行的生意模式,就是提供有兴趣创业的社会大众一个生意机会,公司负责产品开发和销售培训,包括如何利用社媒推广业务,代理只需专心销售,成交后的产品寄送均由公司负责,代理员几乎零风险,零库存,唯一的费用是推广。

但公司必须打造一款爆品来引流,而爆品也能够参考世界各地同业的畅销产品,现在的生物科技非常厉害,你想得到或想不到的任何产品,都能被制造出来!

所以,打造一款“signature product”(标杆产品),是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最核心的要素。

突破一点,带动全面!

4:制造双赢

我认识一位年轻第二代,家族从事代理各国不同品牌水泵。这种生意的模式是重资产、重库存。

他担心中资来势汹汹,库存很快就不值钱,问我怎办?

我问他是不是需要很大的仓库,才能容纳这些各种机械设备?

他说场地和租金的确是一个头疼问题。

我向他提供一个双赢模式:

找出他的几个核心代理谈合作,他提供产品,对方负责展厅、租金和销售人员,而他也把佣金提成增加,以激励代理们的团队。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反正他的产品放在仓库也是闲着,没法带给他任何价值,更何况仓库的租金也不便宜。

我提供他这个一石二鸟的方法,他执行了6个月,昨天和他吃饭,他说几乎每一个参与的代理都赚钱,大家开心的不得了!他的存货也出得很快,一举两得!

朋友说你那么多想法和点子,不如改行做企业顾问?

我说耍耍小聪明我还行,做咕噜(Guru)我真的没有那个能耐!

退堂!

视频推荐 :

 
 

 

反应

 

言论

调整寻求新突破/张燕苹

最近写了一篇有关中小企业面对现金流考验的报道,许多做生意的朋友都反映说他们感同身受。

不少做生意的朋友,尤其是开实体店的,都感叹这几年真是太难了。市场行情说变就变,成本高得吓人,客户回款又慢,现金流根本跟不上,很多中小企业几乎是每天在“走钢索”,随时可能被现实逼到绝境。 

很多商家原本以为熬过疫情,市场会慢慢好起来,结果现实却狠狠打了他们一巴掌。

市场需求迟迟不振,反而经营成本和各种开支越涨越高。就算是一些看起来有潜力的行业,也因为繁琐的政策和复杂的程序,被拖住了脚步。  

不同部门执法标准不统一

根据商家,市场环境的变化完全不在预期之中,成本涨幅太快,原材料、租金、水电费样样涨,但客户的消费力却没跟上,利润空间被压得越来越小。

至于有心要投入商界的,即使是要开个店、申请个执照,往往要跑好几个部门,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

此外,也有商家指他们还需要面对执法单位的突击检查的压力,更头疼的是,不同部门的执法标准还不统一,让企业常常无所适从,进一步增加了经营难度。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现金流就是命脉。银行贷款不好批,供应商催得紧,客户付款却慢吞吞,经营压力自然越来越大。

能撑下来的,往往是靠着多年积累的储备,或是老客户的支持;撑不下去的,只能咬牙退场,甚至还要背上一堆债务。  

这场市场震荡,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场大洗牌。能在这波浪潮中撑住的,或许能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而扛不住的,也只能无奈退出市场。  

做生意不能“按部就班”

问题是,企业要怎么突围?是勒紧裤腰带,缩减成本来熬过难关,还是趁机调整方向,寻找新的出路?事实上,每一轮经济调整,都会有企业在困境中突围而出。可能是因为管理更精细,成本控制更精准,可能是因为产品更有竞争力,或者是敢于创新,找到新的商业模式。  

市场再怎么难,机会依然存在。关键是企业要如何在这场考验中找准方向,保持韧性。更重要的是,现在做生意,已经不允许“按部就班”,企业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时刻保持敏锐度,灵活调整策略,才能跟上市场的节奏。  

熬得过,就是赢家;熬不过,也未必是终点。关键是能不能在调整中找到新的突破口,毕竟,活着才有机会,挺住才有未来。

反应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