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预算案视角下的企业发展/程志彬

今年的财政预算案公布时,我身在中国,但仍然密切关注马来西亚的状况。这一次的财案,给我一种踏实的感觉。没有华丽的承诺,而是尽量务实地照顾广大民众的需求。

当然,每一份财案都会有人欢喜有人愁,无法满足每个人的期望,对我而言今年的财案却给人们带来希望,带来了机会。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政府提出的借用资本市场来推动生意和新创企业的发展。

首相在演说中提到,期望通过资本的力量,联手一些大公司,扶持新创企业的发展。

看到这一消息时,我立即联想到企业上市。上市后的企业可以通过资本的助力不断壮大,并有机会收购新创企业以实现进一步的成长。

财政部长的言论,也表明了政府在推动新创企业发展的坚定决心。创新是企业的命脉,政府正是看准了创意企业的潜力,才会加大力度进行培育。

契合与政府政策

最近Finsource举办了一个叫做BINGO SHOW的并购秀节目。这是一个比赛兼真人秀的平台,并获得五家上市公司大力支持。在比赛中,确实有一两家初创公司表现出色,展现了创意的潜力,也已经吸引上市公司开始探讨并购的可能性。

这实际上也与政府的政策方向一致:推动企业上市,以获得更多资本的支持,然后通过并购或投资新创企业来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

我们提倡企业迈向上市,因为壮大团队、加快成长速度至关重要。特别是目前的趋势中国等国外企业积极进入马来西亚市场的当下,本地的中小型企业必须加速发展,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鼓励并购初创企业

当企业成功上市后,我建议上市公司可以考虑并购初创企业。所谓投资,实际上也是在投资创业者的热诚与创意。这些创意企业的创办者,往往缺乏资金和资源,而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并购方式,为这些初创企业提供支持和资源。

初创企业盈利空间有限,收购的成交金额通常不高,这反而给初创企业进入上市公司体系的机会,利用上市公司的资源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能为上市公司带来更好的业绩表现。

推动国家发展

最后,我呼吁私人企业配合政府的政策方向来调整发展路径。例如,政府提倡借用资本发展新创企业,上市公司便可以考虑收购这些具有潜力的新创企业。

此外,政府也在推动一系列政策,希望能得到私人企业的积极配合例如最低薪金制,加快自动营运等等。若我们能共同努力,相信马来西亚将在短期内再次迎来发展的良好机遇。

视频推荐:

 
 

 

反应

 

灼见

【灼见】狮城派惠民红包/陈文坪

新加坡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于2月18日公布2025财年预算案,主题为“齐心前进,迈向未来”。此预算案一经发布,便在坊间引发热议,不仅因其全民受惠的“红包”政策,更因其兼顾短期民生与长期发展的远见布局。

今年适逢新加坡建国60周年(SG60),政府推出SG60配套,让人民共享国家繁荣成果。其中,每位年满21岁的国人可获600新元(约2000令吉)SG60邻里购物券,而60岁及以上者则可获得800新元(约2640令吉)。此购物券有效期至2026年底,确保不会引发物价波动,反而能带动小商家、超市、小贩中心的营业额,促进市场经济活力。

此外,政府也再次发放社区发展理事会购物券(CDC Vouchers),每户家庭可获得800新元,并提供水电费回扣、组屋杂费回扣、气候优惠券、教育储蓄户头补助、消费税补助券等一系列民生援助。单是SG60邻里购物券与社理会购物券,拨款已达30亿新元,让大部分家庭可获得数千元不等的补助。

财政管理谨慎务实

新加坡政府一向以审慎理财著称。以2024财年为例,原本预计仅有8亿新元盈余,但因多次发放社理会购物券等补助,最终仍实现64亿新元盈余,远超预算的8倍。

2025财年的整体预算为1431亿新元,在派发各类“红包”之后,仍预计有68亿新元盈余。从过往经验来看,新加坡政府的财政管理谨慎且务实,若无重大突发事件,如全球疫情或战争,明年实际盈余甚至可能超出预算1至2倍,甚至更多。

2025年预算案不仅关注民生,更展现了政府的长期远见。随着全球暖化和海平面上升,新加坡这一四面环海的岛国面临严峻挑战。若不提前规划,低洼地区可能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

早在2020年,新加坡政府已设立“海岸及洪水防护基金”,并拨款50亿新元发展“长岛”防护计划。

今年预算案再追加50亿新元,用于建设海岸防护设施,确保国土安全,保护人民财产。这种“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精神,体现了政府未雨绸缪、超前部署的治国智慧,也值得邻国借鉴。

展现政府治理智慧

本次预算案兼顾短期、中期与长期目标,涵盖民生补助、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多个层面:

短期:通过“红包”政策减轻人民生活负担。

中期:推动经济增长、金融科技、人工智能、绿色发展等领域。

长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新加坡不仅派发红包,更通过精准投资、前瞻布局,打造一个更公平、更包容、更具创新力的社会。这份预算案,既理性务实,又不失人文关怀,展现了新加坡政府的治理智慧。

反应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