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百万富翁/股悦
从小到大,“百万富翁”这个词汇可能在我们的耳边回响了无数次,这也成为许多人的梦想与目标。
近期,在社媒引起大家关注的一篇新闻,就是一名才35岁的青年,其公积金存款已超过百万令吉,甚至接近200万令吉。
这则新闻让很多人感到惊讶,纷纷在脑海中出现疑问,如何在短短的十多年打工生涯里达到将近200万的存款。
对于普通的打工一族来说,这样的累积速度几乎难以想象,因此也好奇如何实现如此巨额的存款。
当然,令人羡慕的是,该名青年自爆拥有5万月薪,以及每年多达20万至30万令吉的花红。
这种高收入在社会中并不普遍,尤其是对比我国即将提高的最低薪金标准1700令吉,更加凸显了薪资差距的显著性。
自愿缴纳公积金
除了高薪与巨额花红的贡献以外,该名青年也通过自愿缴纳公积金的方式,让其存款快速增长。
在现有的自愿缴纳公积金机制下,会员每年可自行存入高达10万令吉,他也因此每年自存此数额。
深知复利所带来的威力之下,他坚持不从公积金户口进行提款,以便每年的利息可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复利的力量是资金在初期累积较慢,但一旦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增长速度显着加快。
这也是为何他的存款在首个100万令吉耗时十年的光阴,而之后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倍增至将近200万令吉。
通过公积金存款成为百万富翁已不是梦,而200万令吉存款所带来的利息,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
每月万元利息
假设公积金局派发6%的利息,以全年200万令吉的存款计算,一年的利息已达12万令吉,或相等于每个月1万令吉。
对不少人来说,单靠公积金存款中获得的利息,已远远高于他们每个月所领取的薪水。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此的利息已经足以支撑生活中的各种基本开销,实现财务自由的目标。
随着公积金局允许非私人领域打工一族的国民也可以参与自愿缴纳,这为更多人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增值管道。
相比之前,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合理利用公积金作为理财工具之一,以实现他们的财务目标。
坚持储蓄
尽管并非人人都能享有高薪,但通过坚持储蓄、善用复利机制、坚持长期投资,即使没有超高收入,财务自由亦不再遥不可及。
善用公积金局提供的自愿缴纳机制、不动用公积金存款,并让复利让大家努力工作,长久就能看见其成效。
财务自由不仅带来经济上的保障,更是获得生活的安心感和自信,从而让自己更专注地追求梦想与兴趣。
你是否也计划通过公积金存款的渠道,开启实现财富目标的旅程,让自己逐步靠近百万富翁之路?
视频推荐 :
研究发现:富人存在“吸金性格”

取自freepik
(柏林4日讯)近日,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旗下《人文与社会科学通讯》上就发表了一项关于百万富豪性格特征的最新研究。研究发现,许多百万富翁特别是白手起家的富豪,往往比一般人更能承受风险,且情绪稳定、开放、外向和尽责。
新浪财经报道,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德国社会经济面板。研究对象包括普通人群(2万3721人)和至少拥有100万欧元个人净资产的富人(1125人)。这些富人中,有517人是通过创业和自我奋斗积累财富的“白手起家者”,136人是通过继承、婚姻等方式获得财富的“继承者”,其余为“混合/未明确”群体。
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些令人惊讶又意料之内的发现。结果显示:富人总体上比普通人更愿意承担风险、更外向、更开放、更尽责,同时神经质水平更低。这些特质使他们在面对经济决策时更愿意承担风险,同时在社交和创新方面更具优势。例如,富人在风险偏好上的得分比普通人高出约63%,说明他们在投资和创业等活动中更倾向于冒险。
进一步分析发现,白手起家的富人在人格特质上与继承财富的富人存在显著不同。白手起家的富人更接近“理想富人特质”,他们在风险偏好、开放性和尽责性上得分更高,且神经质水平更低。
相比之下,继承者的特质与普通人更为接近,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得不如白手起家者突出。例如,白手起家的富人在风险偏好上的得分比继承者高出约16%,这说明他们在财富积累过程中可能受到人格特质的显著影响。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有钱人与普通人之间确实存在人格特质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在白手起家的富豪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他们的高风险偏好、开放性、外向性、尽责性以及低神经质水平,助力了其财富的不断积累。
不过,本研究的研究人员也指出,尽管研究是基于大规模、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但研究设计为横断面,无法完全确定人格特质与财富积累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