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72法则让你投资翻倍/史慧娴

你听说过72法则吗?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在1980年代电脑还未普及时,马来西亚的银行也都采用72法则来计算付款。但随着电脑的普及,计算变得更加简单了,银行界才逐渐不再使用这组公式。

以上或许并不是本篇文章最重要的信息,但了解72法则以及其原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并且在做投资决策时可以派上用场。

简单来说,72法则是一个快速、实用的公式,主要用于估算一个假定年收益率投资的资金翻倍所需年数。它也可以用来计算投资的复利所需的年收益率。

基本上,如果你想知道在特定收益率下你的投资会在多少年内翻倍,可以使用这组公式。假设你有想要投资的1万令吉,72法则将帮助你估算出达到2万令吉所需的时间。

计算方式

72法则其实非常简单,基本公式如下:

n = 72 / i

“n”代表翻倍投资所需的年数,“i”是年收益率。

所以假设你想要将1万令吉投资到一个每年承诺6%回报的特定投资工具,如果想知道将投资翻倍需要多长时间,只需将利率放入公式中,然后使用计算器。

n = 72 / 6 = 12

这意味着以6%的年收益率,你的1万令吉投资大约需要12年才能翻倍到2万令吉。

这个公式相当灵活,因为还可以用它来计算其他东西,比如假定翻倍投资所需年数,计算出所需的收益率。

再举个例子,假使你有1万令吉投资,如果你想要让它在8年内翻倍至2万令吉,需要多少的固定年收益率?

8 = 72 / i       
i = 72 / 8 = 9

这意味着你的1万令吉投资若想要在8年内翻倍到2万令吉,每年需要9%的回报。

来点复杂的

总的来说,72法则计算出的答案可以相当准确,但也有其局限。

如果你对于数学很擅长,或者对于数字相当敏感,就应该会发现,以上使用72法则计算出的答案只是一个大概的估算值。它可以让你大致掌握到投资翻倍所需的时间,但这仍然只是一个预测。

72法则其实只是一个较复杂方程式的简化版。如果你想知道准确的投资翻倍时间,需要做更深入的计算。对于那些感兴趣的人,请看以下:

n = ln(2) / ln (1 + (i / 100))

“ln”代表自然对数,这里稍微复杂一些,不好解释。所以相信我们跟着做就行了。为了避免给你带来一些麻烦,可以利用手机上的计算器来计算这个公式。

如果使用上面的例子,答案如下:

n = ln(2) / ln (1 + (6 / 100))
n = 11.896年

如你所见,这个方程式更准确地计算了以6%的年收益率将投资翻倍需要多长时间。然而,简化版的72法则给的答案,仍然足够接近。

有一缺点

72法则或许不是最重要的知识,但它值得所有投资者去了解,因为它可以让你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快速地做出简单和大概地评估。

但这公式有一大缺点,那就是它往往会随着假定收益率越高,答案会变得越不准确。

只要收益率在6到10%之间,它应该能够给出一个相当准确的估计。但如果超过这个范围,最好进行更深入的计算。

#WalletWisdomWithWaihun

想知道更多理财贴士,你也可以上到iMoney学习中心网站

https://www.imoney.my/articles

免责声明:

以上资讯只提供分享及参考用途而非正式理财、投资或产品购买意见。因个人情况及需求会有差异,读者可依据自身独特情况再向笔者取得建议或者联络自己特许理财规划师取得咨询。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反应

 

财经新闻

【股势先机】一跌就慌? 因为你没有配置资产/谭凯俊

在市场充满不确定性、波动剧烈的当下,很多投资者都面临同一个问题:他们的投资组合波动太大,进退两难,而背后的核心问题往往是——资产配置出了问题。

多数投资者只懂得投资股票,或一昧追逐单一市场(例如马来西亚或美国),却忽略了更为稳健的多元资产策略,包括债券、现金、商品、另类投资、乃至跨区域的分散。

这种单一资产/单一区域投资方式,一旦市场逆风,就容易出现极端亏损,甚至引发情绪性决策。

我之前曾写过有关区域分散的重要性,强调投资者不应只因为美国过去十年的强劲表现而把所有资金押注在美股,尤其是在美国经济数据开始转弱、国债与财政赤字风险升高的当下。

而这次,我想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借助一个更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巴菲特。

第一部分:当市场剧烈波动,问题往往不在于股票,而在于你的组合。

许多投资者以为自己怕的是市场下跌,其实他们真正恐惧的是:整个投资组合没有缓冲,没有安全边际。

很多人问:“为什么我持有的股票一跌,我就那么痛苦?”

其实不是股票跌的问题,而是你的组合过度集中在高波动资产。

资产配置的本质,是为了让你在各种市场环境下,都能保持稳定情绪和策略纪律。缺乏债券、现金、避险资产或非相关资产的组合,一旦遭遇冲击,容易全盘皆输。

勿严重依赖几只超级股

第二部分:单押股票、单押美国,是一种风险而非优势。

从疫情后至今,许多投资者习惯了“美股科技股年年大涨”的局面。尤其是看到标普500指数的过去回报数据,不少人直接把资金全押进QQQ或S&P指数基金。

但数据不会告诉你:背后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市场已严重依赖少数几只超级股(例如苹果、英伟达、微软)。

同时,美国政府债务已超过36兆美元(约158.4兆令吉),货币政策基础利息的高居不下也让到利息负担很重,美国财政未来可持续性面临巨大挑战。

你无法靠过去的辉煌决定未来的安全。

全球资产之间的回报轮动是常态,不分散就是在赌一个结果。

第三部分:巴菲特是如何做资产配置的?

很多人只看到巴菲特买卖股票的部分,却忽略了他整体的资产配置思维。

我们来看伯克夏截至2023年底与2024年年中主要资产配置占比的对比:

从这张表可以明显看到,巴菲特在2024年上半年采取了更为保守的策略,大幅降低股票敞口、提高债券与现金部位。

这并不代表他“看空市场”或“全面退出”,而是作为资产配置者,对估值变化与宏观风险的主动响应。

而很多普通投资者看到这种行为时,只会认为“巴菲特卖股了”,却没意识到他只是在做他一直擅长的事:在市场高估时降低风险敞口,在市场低估时加码债权资产。

这也启发我们作为投资人,在资产估值偏高、风险溢价偏低时,应该有纪律地调整资产结构,而不是盲目持有或恐慌式卖出。

巴菲特资产配置逻辑

第四部分:长期投资的关键不是选股,而是结构。

每个投资者都喜欢讲“长期投资”,但长期靠的不是某几只好股,而是一个能穿越周期的组合。

你未必有巴菲特的分析能力,但你可以有他的配置逻辑:

●把部分资金配置在稳健的债券或货币市场产品上。

●增加区域分散,避免只投资于美国或本地股市。

●留有一定的现金仓位,以便应对机会或风险。

●在股市估值昂贵时减少股票配置,在市场被低估时大胆加码。

●记住:你不是市场时间大师,幻想“卖在高点、买在低点”最终可能错失更多上涨。

真正优秀的投资人,是在下跌时跌得更少,上涨时涨得更多。

资产配置的目的不是让你赚最多,而是让你活得最久。

不用大赚但必须不倒

当市场再次震荡时,你的组合可以不用大赚,但必须不倒。

投资真正的高手,从来都不是靠一次选中“翻倍股”,而是靠结构与纪律赢得时间。

而这,才是最值得学习的核心能力。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