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工业升级抉择/黄锦荣

任何对人工智能及经济分析兼感兴趣的读者,都应该会阅读过《AI极简经济学》。
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什么?按英文原著的书名《Prediction Machines:The Simple Economics of AI》,我们可以看出端倪,3位加拿大经济学家,把人工智能的技术演变归纳为不断改善的机器预测能力。
预测能力一旦突破某临界点,人工智能就会如风行一般,极大地改变我们的工作及生活,重塑行业的运作形态。
同样的3位作者,即阿杰伊·阿格拉沃尔(Ajay Agrawal)、乔舒亚·甘斯(Joshua Gans)及阿维·戈德法布(Avi Goldfarb),在最新出版的《Power and Prediction:The Disruptive Economics of AI》(如无意外,中译本就会命名为《AI颠覆经济学》吧)一书中,引述了某家提供音乐串流服务的平台有关于“人工智能为机器预测能力”的观察,刻画生动,一语中的:
“机器学习的预测准确度,犹如收音机上的频率旋钮。一旦微调到位——正如人工智能的预测足够准确——事情就会发生。到时你就不得不按照机器学习的逻辑,来重思整体的商业营运及生产模式。
“随着预测准确性的改进,我们从用户必须耗时自行挑选播放列表到平台可根据用户喜好,主动提供每周播放列表,让用户收藏。至于未来(一旦突破临界点),用户根本不需要播放列表(因为机器学习知道你想听什么,不想听什么)。”
能够估中市场变化
产品到消费即出现
换言之,整个生产-运输-销售的模式,就会从“先买后送、生产跟上”,演变到“先产后送、消费贴上”,因为人工智能已能完全估中市场需求所在及变化,在需求还没产生以前,生产及运输就能先完成,产品一到,消费随即出现,所以也就没有库存过少或过多的问题。
依照这一套科技演进及商业化的思维逻辑,无论是商业或国家政策的层面来看,策略焦点及资源分配,自然而然就会落在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努力上,把人工智能行业,当成新的增长领域来看待,致力引进外资、培养本土公司及人才,并以创造独角兽为终极目标。
投入的力度越大,人工智能(通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大数据、神经网络、云端计算等)生态系统越能壮大,突破临界点的可能性就越高。
这三位作者多年来也如此以为,并言行一致,深耕人工智能的学术发展、商业化及政策领域。然而,有趣的是,在最新著作中,他们却承认犯错了。
错误的起源在于,当他们以为首个AI独角兽应该会出现在投入力度最大的蒙特利尔、多伦多或埃德蒙顿,结果却是一家来自于人口不足50万人、远离人工智能生态圈的偏远小镇的黑马。
就此他们做了个很重要的推论,那就是我们正处于两个时间点之间,即目睹人工智能技术的可能性以后,及广泛性采用的可行性以前。
通用技术各行受惠
人工智能科技与过往重工业科技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后者系特定行业的技术,其他行业难以复制或使用,但前者属于通用技术,各行各业皆可受惠。
举个简单的例子,汽车燃料技术或集成电路技术与银行业务无关,生态系统各自发展,鲜有叠加。但人工智能生态体系的成功与否,靠的不仅是人工智能科技生产面的参与方,更涵盖了各行各业的使用方。
3作者认为,我们过度聚焦人工智能科技的可能性,却忽略了实际商业部署及运用的可行性,低估了创造一个可以容许人工智能发挥功效的新商业营运的重要性。
回头看大马经济转型所需,我认为此番省思也恰当地成为了马来西亚工业升级的借鉴。
到底我们应该一如既往地把国家资源,大量地投放在发展新增长领域,还是更着力于推动各行各业朝向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商业部署,那将是个无法回避的选择。
视频推荐 :
海湖庄园协议的巫毒/黄锦荣
在特朗普一系列敲砸现行制度的动作当中,有一项尚待公布确认的计划称为“海湖庄园协议”。这项协议企图通过关税向全球施压,迫使各国央行将手中用作国际储备的短期美债掉换为永续债券。
按照协议的逻辑,向全球征关税一来可以棒打厂商到美国设厂,另则可以胁迫全球央行就范联手实现弱势美元,图利美国商品出口。如此双管齐下,便可重振美国制造业,扭转贸易赤字,更可以一劳永逸解决美债问题,反正有了永续债券,美国政府就一辈子无需再还债。而全球乖乖合作所换来的好处就是能直通美国庞大消费市场及国安受美国保证。
乍听之下,计划完美无瑕,实质上协议内容尽是自相矛盾、罔顾经济逻辑与事实,完全就是巫毒经济学(Voodoo Economics)的新范例。
其实仅需常人智力就能理解,迁厂投资本就是费时耗力的决定,十年八载并不出奇。在一个生产链全球四散的年代,生产聚点为何落在北美自由贸易区或东南亚而不是美国,原因离不开美国早已不复存在的成本竞争力。即便是像在美国境内产出的福特汽车,7成以上的零件供应也属进口。
因此,关税一来,未见外商回流,必然先见进口材料成本飙涨,折损美国制造商的出口竞争力。当美国进口减少,流向国际汇市的美元供给也将跟着减缩,供不及求,美元就会升值,进一步冲击美国出口竞争力,贸易赤字不减反增。
所以,一切将适得其反。
将全球经济推向悬崖
对全球经济而言,美元升值迫使全球经济承担本币贬值所引起的进口通膨,而美国经济衰退也会再一次把全球经济推向悬崖。
但协议最“巫毒”之处,也是对全球经济危害最大的,恐怕还是罔顾资产流通性。
全球央行之所以愿意持短期美债为国际储备,基础之一无非就是短期美债那强大的流通性。
美债市场为全球最大,其规模更胜全球首十大其余市场的总和。美债券收益率在庞大市场交易量的支撑底下趋稳偏低,所以有效地成为全球企业债券定价的锚,也是其他金融工具定价的重要指标。
正因为巨大的流通性,即便收益率偏低,短期美债至今仍是央行国际储备里重要的大部分,虽然比例已经下降至六成以下。
美债流动性保证了美国例外论
这是美国例外论于国际金融层面的重要表现,即为全球金融提供稳定的流通性。
去掉此流通性,好比短期美债换永续债券的举措,就无异于给全球经济与金融引爆系统性风险。
首先,由于永续债券缺少交易,没有流通性,所以无法有效成为企业债券定价的标杆,而债息也会因为流通性不足而出现溢价,上涨2、3百个基点不足为奇,而企业债息随时可跟着上飙4、5百个基点,融资顿时陷入困难。
再来,如果市场为了避险而弃美债、全球央行为了摆脱特朗普的勒索也减持美债,并转向其他储备货币及黄金的话,特朗普或许将如愿地获得弱势美元,但遭受如此巨大不确定性肆虐的金融价格难逃崩塌,美债息也可能步其他主权债市在面临资金外逃时陷入螺旋上升的后尘。
届时公共财政被拖累,关税加高息也将压垮私人企业。
更何况全球要如何相信,给了特朗普陀地费就会受到保护?
惯性勒索
既然关税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减少美国对进口的依赖,特朗普又怎么会让其他国家在答应掉换债券以后增加他们对美出口呢?就算此景真能实现,那也不过是给特朗普政权奉上再次勒索的凭据,称出口大增及贸易顺差证明你再次占了美国便宜,除非答应我们开出的条件,否则等着另一波关税伺候。
毕竟勒索的惯性是,不给就打,给了也不会确保不打,因为唯有持续地胁迫才能持续地勒索敲诈。
看穿此道理,就没有任何主权独立的国家及央行会选择屈膝。
但在紧急寻求国际储备多元化的过程中,却也很大可能遭遇重重挫折。
勒索被拒的特朗普政权只会恼羞成怒,加大关税制裁;而其他短期债券市场由于流通性不足,短时间内出现的庞大需求会给他国债券价格及汇率带来剧烈波动。
经济既受困,金融又失序,不仅美国例外论将魂飞湮灭,全球金融衰败自是难免,海湖庄园协议或许就是把全球经济踢落悬崖的最后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