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

AI可平衡气候竞争环境/Project Syndicate

照目前的趋势,未来十年世界升温幅度可能超过1.5摄氏度,可以预期气候灾害将加剧,数百万人陷入饥荒,造成数万亿美元的损失,对这一问题责任最小的国家收到的伤害畸高。 

更糟糕的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危机正在向我们袭来:生态系统遭到侵蚀,已处于崩溃边缘,物种灭绝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加快。在这方面,穷人受影响更大。

为了以够快的速度和够大的规模解决这一双重危机,国际社会必须改变做法。从历史上看,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全球协议是分别谈判的,虽然这两个问题密切相关。

此外,这一过程还受到结构性差异、权力失衡以及国家和商业利益优先于全球共同利益的破坏。

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支持它们的自然系统,都无法独立地运转。复杂、动态的交互挑战需要基于系统思维和全面核算所有数据的解决方案。但相关数据集规模巨大且不断变化。我们不可能靠自己驾驭它们。我们需要一个副驾驶。

在最近的技术突破之后,人工智能(AI)可以发挥这一作用。该技术已被证明对分析海量数据集、识别模式和预测行为最有用。它很可能是解决相互交织的气候、生物多样性和不平等危机的关键,从国际谈判桌开始。

例如,AI可以通过阐明生物多样性与气候问题之间被忽视至今的联系来极大地改善国际谈判。这些发现将证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之间建立更正式、相互关联的关系是合理的——这两个机构一直在分别谈判协议。

识别冲突解决分歧

AI还可以揭示巴黎气候协议等协议的总体影响,以及许多关注水、能源安全和海洋等问题的不成熟的部门倡议。就目前情况而言,为了深化全球合作,至少已经谈判了25万项条约,但所有这些外交活动的总体影响令人失望。

AI的预测能力和分析精度有助于解决这一挑战。AI可以处理来自这些条约的大量数据,识别所有冲突、矛盾或差距,从而有助于防止重复工作,解决分歧,确保没有关键问题未得到解决。

这种潜力的一个例子可以在贸易协定领域看到。乔治亚州立大学的法律分析实验室正在用AI来识别对贸易争端影响最大的具体法律条款,理解条约语言如何影响国际争端的结果。

同样,AI可用于分析环境条约,确定哪些因素或条款可以带来成功的环境结果,并识别条约之间的潜在冲突。

此外,AI还可以促进全球条约数据库的创建,谈判者可以在其中快速搜索现有协议中的类似条款,查阅先例,避免矛盾。这套系统可以确保条约的协调,促进更有效的全球外交生态系统。

小国也可匹敌大国

最后,AI还可以让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获得最先进的数据分析,有助于纠正阻碍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取得真正进展的权力失衡。领先的AI开发者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可以创建工具,以可访问的格式收集有关一个国家生物多样性、气候和经济的所有相关数据。

较富裕的国家通常可以带着各种的高级律师和分析师一起参加全球谈判,但低收入国家往往难以派出一名代表。这种差别在去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上显而易见。

虽然会议实现了比前几届COP更具代表性的平衡,但最大的代表团阿联酋有1000多人,而有100多个国家的代表人数不超过50人,有几个国家只派出了一两个代表。有了AI,像不丹这样小的国家(COP27有15名代表)可以突然拥有与坐拥专家军队的国家相同的数据和分析能力。

但这不仅仅事关数字。低收入国家在技术和研究专长方面仍在赶超,而全球数字鸿沟正在加剧这种不对称。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数据,美国和中国合计占全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50%,占世界顶级AI研究人员的70%,占AI初创企业总注资的94%。

我们可以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提供AI联合试点来克服这种集中的影响,而不是等待他们开发自己的本土技术。这样做将使代表们能够实时评估谈判达成的协议对本国法律、能力和利益的影响,从而大大改善他们的决策。

不是灵丹妙药

当然,AI不是灵丹妙药,正如比尔·盖茨最近指出的那样,它带来了一些风险。

AI无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直觉和智慧。它可以以无与伦比的速度和准确性分析数据,但它不能做出道德判断或确定结果是否公平。

此外,为AI提供信息的算法本身可能会受到根深蒂固的偏见的影响。道德和政治决策仍然需要共情的人为干预。

为了驾驭AI革命,我们必须了解技术的潜力和局限性,以及我们自己确保其公平和道德使用的责任。我们必须防范有偏见的数据,并对潜在的黑客和操纵保持警惕。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朝着建设可持续和公平未来的目标前进——即使在希望在公众想象中一退再退的时候。

Project Syndicate版权所有

www.project-syndicate.org

视频推荐:

反应

 

国际财经

AI新星非永远闪耀 英伟达财测未达最高期许

(纽约21日讯)英伟达发布的营收展望,未能达到市场最高预期,表明该公司在人工智能推动下令人眼花缭乱的增长势头也面临限制。

该公司周三发布的财报称,第四财季营收料将约达375亿美元(约1676亿令吉)。尽管彭博汇总的分析师平均预估为371亿美元(约1658亿令吉),但最高期望值高达410亿美元(约1832.7亿令吉)。

公司的财测表明,外界对人工智能的兴奋可能超越了现实。

英伟达在投资者推动下2024年股价上涨近200%,成了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但这家芯片制造商,一直难以跟上对其产品的需求,并且今年也遇到了生产问题。

英伟达总执行长黄仁勋称,公司Blackwell的新产品线,现已进入“满负荷生产”状态。他预计这些产品将持续几个季度供不应求。

黄仁勋还说,此前的设计Hopper也仍然受到欢迎。

他在声明中说:“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每个行业、每个公司和每个国家,随着物理人工智能的突破,工业机器人投资正在激增,各国也已意识到发展本国人工智能和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但一些投资者原本预计会出现一个井喷的季度。公告发布后英伟达股价盘后下跌约4%。此前该股在纽约收于145.89美元。

尽管前景令人失望,但英伟达过去两年的增长速度依然惊艳。该公司的销售额势将连续第二年翻一番,现在的利润也超过了以前的营收总额。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