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P转板报佳音/万年船

万能船不止一次在专栏中、公众面前,甚至是大马交易所的股东大会中提到“杰出企业加速平台”的问题。
那就是,鼓励中小企业在这个平台上市的推荐人,信誓旦旦的表示公司如果表现好,几年以后可以申请转至创业板(ACE),甚至主板上市。
这说法让不少想借上市来融资,同时提高公司形象的中小企业深感兴趣,没想到上市之后完全不是那回事。
根据大马目前的股市架构,在LEAP市场上市的公司寻找不到一条“桥梁”来转去创业板,更别说主板了。直到去年,投资银行才找到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即先将上市公司除牌下市,然后重新发出招股书,建议在创业板上市。
普通投资者大概不能认同这种“脱裤放屁”的做法,不过事实的确是那样。
或许这是大马交易所接手创业板新股上市之后,作出的折衷方法,之前完全没有解决方案,即想放个“屁”也不行!
由于一般散户不能投资于LEAP市场,因此其上市公司一般上交易冷淡,一些公司的股权更是集中在几个大股东手中,毫无交易。到了2022年,终于有投资银行想出这个方法。
其中两家公司COSMO科技和TTV控股选择了这条路,在下市约半年后重新发出招股书,在创业板上市。
尽管有人讥讽这是交易所二次消费这些“上市“公司,幸亏这两家公司还算争气,重新上市皆获超额认购,首日上市股价皆有斩获,前者发售价35仙涨至60仙,后者更从34仙发售价猛涨几倍至1.28令吉。
随着首相安华在“2023年投资大马”大会上宣布将拟定LEAP转板框架,帮助在LEAP市场上市的公司转到创业板,这不啻是LEAP市场的佳音,让目前在该市场上市的公司雀跃不已。
希望大马交易所能够尽快宣布比目前“下市再上市”更有效的方法,不要让已上市和未上市LEAP市场的中小企业苦苦等待。
目前,还有一家LEAP市场上市公司——明亮眼科专科中心(TOPVISN),正在策划向股东建议自愿退市,退出LEAP市场然后转战创业板。预料该公司可能暂缓退市动作,仔细研究交易所的新措施才做出决定。
重燃投资热潮
万年船本身也非常欢迎这个举措,并认为连接两个板块这可能重新燃起类似1993年二板和2000年大马自动报价市场(MESDAQ,今已改为创业板)的购兴和投资热潮。
毕竟小资本的中小企业和当时这两种市场的上市公司相近,甚为广大散户喜爱。
免责声明
本栏纯属学术上或经验上建议,读者若有兴趣投资,应该自行深入研究或询问股票经纪才决定,盈亏自负。我们鼓励通过正确的投资方式创造财富。作者言论不代表《南洋商报》立场。
【股势先机】IPO热潮已过,还是方兴未艾?/Eventure Group

随着大马交易所在2024年迎来了55家首次公开募股(IPO),不少投资者开始期待2025年是否会有更多公司上市,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
然而,IPO数量的增加,是否真的能为股市注入更多活力?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自2022年以来IPO市场的变化,以及更多IPO,是否意味着马股会更加繁荣。
首发股结构变化
自2022年1月起,马交所正式成为创业板(ACE)的唯一上市审批机构。这一变化让创业板的IPO流程变得更加顺畅。而马交所本身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不仅要监管市场,还需考虑股东利益,这种双重身分使其推动更多IPO成为必然,同时也相当微妙。
到了2023年4月,马交所又进一步优化了从LEAP市场转至创业板的流程。过去,LEAP市场的公司若要上市成本,必须先下市再重新申请,非常繁琐。而新政策直接降低了门槛,让更多LEAP市场公司能顺利 “毕业” 。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创业板虽然没有盈利要求,但按照笔者掌握的情况,大部分投行对盈利有隐形要求。如果公司上一财年盈利未达500万令吉,且未来两年无法维持这个水平,大概率不会被考虑上市。毕竟,目前排队上市的公司实在太多了。

导致滥竽充数?
这些改革,确实让更多公司能通过IPO进入市场,但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这是否会导致滥竽充数?
表面上看,IPO数量的增加让市场显得更加活跃,但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风险。
尽管监管有所加强,但市场中仍存在一些通过特殊手段“包装”盈利的公司。这类公司在上市前数据漂亮,上市后却难以维持,盈利迅速回落,最终让忠实股东蒙受损失。这类案例并不少见,因此,投资者在选择IPO时需要格外谨慎。
虽然IPO看似让市场更热闹,但对于股市整体资金流是否真正增加,这还值得商榷。近期,外资持续撤离大马,这可能与政策、汇率波动或其他因素有关。
同时,本地投资者的年龄结构也出现老化趋势,较为年轻的一代资金,更多流向海外市场或近期热门的虚拟货币领域。从2024年的市场交易额也可以明显看出,市场的活跃度有限。
推动真正繁荣
IPO数量的增长固然让市场更具话题性,但要实现真正的繁荣,马股需要的不仅是更多公司上市,而是如何吸引资金回流和保护投资者权益。
一方面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让更多人了解马来西亚股市的潜力,尤其是年轻一代。另一方面,政府和交易所也需制定政策,吸引外资回流或鼓励更多本地资金进入股市。
保护投资者权益
对IPO公司的质量把控应更加严格,避免低质量公司通过“包装”上市。此外,加强信息披露透明度,让投资者能清楚了解公司的真实状况,也能有效提升市场信心。
据了解,2025年预计将迎来60家IPO,其中,包括从LEAP市场升至创业板的公司。从表面上看,这确实让市场显得更繁荣,但是否能带来长期的积极影响,仍需要时间验证。
繁荣与否,最终要看市场资金流是否改善、投资者信心是否增强,以及IPO公司能否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
笔者认为,IPO数量增加只是短期现象,真正重要的是市场能否吸引更多优质公司,提升整体竞争力。
至于马股是否能凭借这波IPO热潮实现长期繁荣,就让2025年为我们揭晓答案吧。
视频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