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LO不代表只活在当下/萧伊妗
不久前,信贷咨询与债务管理机构(AKPK)揭露,在所有的求助者中,有高达65%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他们大都是因为欠下卡债。
由于社交媒体的普及,我们会看到很多的年轻人在消费上大手大脚,展现他们奢华的生活。不排除这些人尤其是网红也许收入很高,但多数年轻人并没有这样的经济能力,但他们为什么依然喜欢高消费?
其实,当我们花了一次很大笔数目的钱时,我们都会安慰自己,人生只活一次,偶尔宠宠自己其实也是无妨的。尤其当我们消费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而多巴胺能让人感到快乐。大脑会记住这个让人愉悦的消费行为,于是会不断地在潜意识中鼓励我们重复这个行为。直到看到账单,我们才感到一丝后悔,这时只有安慰自己“You only Live Once (YOLO)”,钱可以重赚,要珍惜当下的快乐。
于是,当我们在生活遇到压力时,大脑的前额叶负责理智的部分会离线,愉悦地消费和享受当下会自动被唤起。这也是为什么当现代人面对经济压力时,更多人向往YOLO的生活态度。
的确,我们的人生只有一次,为什么活着还要那么约束?何不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何不想买就买,当下开心即可疗愈自己?对我而言,YOLO的定义为享受当下是不准确的。如果只是享受当下应该是You Only Live Now 才对。
真正的YOLO应该是在人生中享有真正的自由,享受人生不应该只是当下而是应该长远的。更何况 “现在“很快成为过去,而未来还有很久!
FIRE概念崛起
在YOLO后,有另一个FIRE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概念崛起。这是牺牲当下,为未来能提早退休的意思。我认为这两个概念可以结合,我们未必要对自己太过苛刻,但是也不能因为现在而忽略未来退休的打算。我们应该要让人生过得更加有意义,为未来负责,这样才是真正的享受人生。

当我们花了一次很大笔数目的钱时,我们都会安慰自己,人生只活一次,偶尔宠宠自己其实也是无妨的。(示意图/取自pixabay)
不乱花钱也能收获快乐
说到YOLO 和FIRE 的最佳例子,我喜欢引用这位在美国的数学老师Steve Chan的经历。
1.专注赚钱
在2014年时,这位老师在25岁时就有了早日退休的决定,但他知道不能单单指望公立学校的老师可以快速升职加薪,所以他决定找寻第二份收入。
一,他利用自己的专业赚外快,下课后教补习,并把兼职企业化,收录更多补习老师,每个月又多赚取8000美金收入。
二,他利用自己的财务和数学知识分享至自媒体,这也为他贡献了总收入的35%。
2.分配收入,节省消费
由于他所住的地方消费非常昂贵,所以他尽量减少高消费的活动。他会在家里煮饭,与一群朋友一起参与户外活动。这也证明了节制的消费并不会把自己变成一位无法社交的人。反而能因此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户外活动健身的当儿,也不为荷包增加压力。
此外,他会存下总额6个月的收入当作紧急储备金。他也会做好消费预算,并固定地把一部分的钱拿来投资。他也会利用能给很多现金回扣的信用卡来达到到省钱的目的。
3.让钱生钱
由于他已设定好财务自由为最大的财务目标。他付出行动,大量地阅读投资理财书籍,并找寻可靠的理财师给予意见。他把学到的知识投资在股市上,投资表现也渐渐符合他10%年回酬的目标。再加上他副业的赚钱能力,让他能把投资多元化。他把自媒体所赚取的收入都投资在可以有租金回酬的房地产上,这让他进一步达到钱生钱的目标。
谁说小资打工族不能致富?我们一定要靠高消费才有社交资格?这位数学老师完美演绎如何在不牺牲享受当下从小资一族在6年内翻5倍的工资而实现永远的自由。
“钱“是让我们实现”自由的工具,因此我们要学会如何利用“钱”,而不是成为“钱”的奴隶。
要成为真正的YOLO族,先学会克制,享受日常,欣赏自己,不乱花钱也能收获快乐!
风雨中找寻内心财务自由/莊国辉

“人之一生,得失未可得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
老子的智慧教我们,人生的得失、财富的涨跌,都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无论是财富的积累还是流失,都与自然的循环相似。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财富的波动,可能有高峰也会有低谷,这些变化不仅是物质上的考量,更是内心的一次次考验。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会遇到什么样的风雨,但通过理财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能在风雨中找到平衡。就像张学友在《这么近那么远》中唱的,“这么近,那么远”。
面对亲人的生离死别,我们深刻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仅是物理上的,更是情感上的。同样,财富就像这样,“这么近”,却又“那么远”。它总是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流动,或许触手可及,但又总是难以完全掌控。
因此,在面对无常时,我们应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论是亲人还是财富,珍惜每一刻的拥有。
财富流动与无常
“财聚则散,财散则聚。” ——古人常说,财富易得难守,也常常因贪欲而失去,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财富的流动也有高潮和低谷。人类常常被欲望驱使,忽视内心的平静,过度追求财富而忽略了生命的意义。
《心经》中提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提醒我们,财富只是外物,若能放下对物质的执念,反而能体验到更深的自由。财富的流动和无常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顺应这一变化,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
面对无常的智慧
无论是财富的积累,还是人生的波动,它们都无法逃避“无常”的规律。正如现代心理学家查尔斯·霍普金斯所说:“生活的意义,不是要拥有一切,而是要理解失去一切后,仍然能够站立。”
在财富的流动中,我们需要学会的是如何在拥有时保持平衡,在失去时依然保持从容。
财富不应该是我们生活的目标,而应是达成目标的工具。通过理财的智慧,我们能在无常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定与自由。
得四分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理财导师,教授理财课程超过14年。帮助无数人了解理财的重要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意识到,理财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财富的技能,它更是一种心态的修行。尤其是在面对生活中的重大挑战时,得四分对理财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
什么是财富的意义
几年前,得四分的母亲因病住院,生活陷入困境。作为唯一的照顾者,他除了要在课程和教学中投入大量时间,还要兼顾家庭的责任。生活压力倍增,夜以继日的奔波让他深刻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正是在这段艰难的时光里,他对财富管理的看法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开始反思,财富到底是什么?它是否能够在我们面临生死考验时,带来内心的安慰?如果财富无法为我们抵御生命中的低谷,那么它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生命的理解
有一次,在忙碌的工作间隙,得四分去医院探望母亲,回家时已是深夜。这时,一位学生打来电话,倾诉着自己面临的债务危机。
得四分平静地告诉学生:“财富的积累固然重要,但它不能是生活的全部。当你站在生死的边缘时,你会发现,财富和压力只是暂时的。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无常,但我们能做的,是在无常中学会如何积极地生活。”
这番话深深打动了学生,也让他明白了理财的真正意义:财富管理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对生命无常的理解。面对无常,得四分坚持正面积极的心态,提醒学生,财富的真正自由,并非金钱的多寡,而是内心的平衡和从容。
得四分的经历告诉我们,财富与生命一样,充满波动。就像《庄子》所言:“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财富的增减是自然的规律,学会顺应变化,我们的内心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平和。
困境中永不放弃
尽管生活给得四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教学,也没有放弃家庭责任。他相信,真正的财务自由,并非外在财富的多寡,而是内心的平和与从容。
他经常告诉学员:“财富的真正自由,源于心境的修行。我们不能预知未来,但可以通过智慧和努力,在无常的世界中找到平稳。”
正如张学友在《这么近那么远》中唱到:“这么近,那么远”,这句歌词完美诠释了生死离别的无奈与痛苦。得四分深知,尽管我们可以规划财富,积累财富,但终究无法抗拒生命的无常。
正是这种无常,让我们更加意识到珍惜当下的时光与资源。理财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享乐,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总结:找到内心安宁与从容
得四分最终得出结论,财富的积累并非生活的终极目标,理财的本质在于获得更多的选择与自由。
真正的财务自由,并非拥有更多的钱,而是能在财富的流动与生活的无常中,找到内心的安宁与从容。
在财富管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会理性管理,更要保持内心的平静。财富与生命的流动一样,充满变化,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如何在无常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