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南洋文艺】林参天与《浓烟》(下篇)

书堆里 走出来:碧澄

(续上篇)

作为马华文学史中战前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浓烟》,奠定林参天在马来亚/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地位,不在话下。该书一向获得马华文学界的注重和好评,也是毫无疑问的。因此,他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马来亚甚至中国的滥觞与路碑作用,已获得充分的肯定。

林参天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对于这教育天地知之甚详,想必也深受教育学家叶圣陶等人的影响。而在当时条件那么不足的环境下,能写出那大部头的杰作,毅力与干劲十足着实令人敬佩。

书中的人物、地点和事故都可是虚构的,但读者不难体会到其真实性。故事以马来半岛北部一个称为“啼儿国”国都附近一所办小学和初中的“国民小学”为背景。那儿居民不过二三万,华人只有二三千。不过那地方风景秀丽,充满热带的浪漫气息。为了避免牵扯太广的题材范围,作者不写马来社会的情况(一方面当然也由于不熟悉),而集中处理所要表达的华人社会的一些主要课题。为了让读者(其实是本土以外的读者群)更“明了”有关地点的情形并引起他们对这里环境的兴趣,作者着力介绍、描绘地方的景物、风土人情、特产(尤其是水果)、语言(尤其是马来语)的特色。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不很多。作者塑造了一些正面人物和一些反面人物,也有一些不辨是非黑白的人物。例如大力推动新教育理念的毛振东,极力维护传统教育方式的印裔英语老师佛生,“偏听偏信”的学监,夹在两者之间的校长和董事长,民智未开的学生家长,冷眼旁观的来自内地的教师李勉之。

表达华人教育弱点问题

林参天通过他的小说至少想要表达当时初步的华人教育具有下列几个弱点和问题:

1.在宗法社会下,教育成规难以逾越。

2.教育的命脉全操在工商界人物的手中,弊端多多。

3.教育管理机制失衡,引发学校混乱的局面。

4.董事部成员壁垒分明,互相监视,难以一心一德发展学校。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分离、脱节,难以发挥互补的作用。

6.老师地位低微,仅充当“孩子王”和“文化苦力”的角色。

7.教育改革与反改革的斗争,如处理不当,到头来只落得个两败俱伤的收场。

总而言之,当时华人的教育圈里黑幕重重,浓烟弥漫。作者以“浓烟”作为比喻,把问题交给读者去思考:这些浑浊的浓烟什么时候才会消散?又要怎样才能消散?

广西教育学院的施修容在《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总第81期”上发表的题为〈<滥觞、路碑——论林参天《浓烟》的艺术成就〉的文章,中肯地给予林参天和《浓烟》的评价。

双重身分具写作优势

她说:“《浓烟》作为马华长篇小说开先河之作,一方面它延续了五四新文学确立的写作范式,同时又体现了鲜明的艺术个性。而这两者的背后却隐藏着作者双重的文化身分和由此而生的写作优势。”

她称赞林参天在几十年的异国生活中,教育和文学“始终是托起他生命飞升的两翼”,而他把教育题材引入其创作,是“将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时代和社会的现实需要,和个人生存的体验整合进艺术发酵体的尝试”。

对于林参天写作态度的认真,施修容这样写:“……作者以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锐利眼光与智慧的激情,用自己的生命体验编织了一段真实感人的‘历史’——南洋华人教育起步的艰难,教育改革的势单力薄,华裔知识青年的‘文化苦力’的真想……”

施修容给林参天的归纳语如下:“他不仅是一个牢记文学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的现实主义作家,更是一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自觉以文学的形式维护华人族裔生存尊严的爱国华人。”

 

(续完)

反应

 

言论

母语教学违宪罔顾团结/碧澄

联邦宪法是我国人民主要的法律根据,一般上,朝野政党若发现宪法的某些条文有纰漏或不足之处,可要求国会以超过三分之二多数票通过修改有关条文。

修宪是一件大事,人民挑战宪法条文亦不常发生,因为非得花费大量资源不可,背后没有有力的支持,要入禀法庭,并非易事。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的母语教学违宪的风波,有某方势力在做靠山。

宪法152(1)(a)和(b)可说是非巫裔人民教育领域的护身符,一路来都有人提出置疑,政府也曾针对教育部长对华淡小操生死大权的条文进行修订,以安民心。

华小拨款占小比率

挑战华淡小宪法地位一案自2019年12月开始,至今已历时4年,虽经判决,上诉方仍准备上诉到联邦法院。他们对于华淡小非法定权力机构,却享有政府拨款的事实,紧咬不放。

其实,华淡小所得的拨款只占总数的一小比率,否则华小就不必每年都要求提高款额了。

提出违宪诉讼的团体,其出发点不外维护马来人的权益及马来文的地位,最后达成单一源流学校的目标。

教师团体参与,我们没话好说,思想应该比较开明的作家联盟也是其中一分子,就让人大跌眼镜了。他们这样做,显示思想极端、狭窄,不顾这对国内各族群关系和国民团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国家的发展肯定大大不利。

如今,部分小学以英文教学,政府或私立大专纷纷以英文为教学媒介,上述人士是表示赞同或是视若无睹,又或者认为以英文教学乃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什么对国内通行语文的发展却不认可,非除之于教育圈外不可?

严守课程大纲教学

土团党青年团团长袁怀绍声称,他们愿意让多源流学校继续存在,条件是增加国家元素――有更多的马来文、马来人和马来西亚的历史。这些都是罔顾现实的意见。

华小和淡小一样,都严格遵守课程大纲教学,教学三语,培养良好品德以及爱国的情操。至于华校从中台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效果,有何不好?难道要各方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才是正确的办学方针?

这些年来,在董教总的领导下,华小不断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好马来语文,又极力引导学生开拓视野,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教育当局理应对此略知一二。好的方面,应给予褒扬;不足的地方,应给予鼓励。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