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不想去探病

【若智大愚】周若鹏

朋友的亲戚卧病在床,但无性命之虞。虽说不算太亲近,但朋友觉得有义务去探望,然而却迟迟未有行动,尽管其他长辈已一再催促。他问我,这样子是不是很不应该?他说不出拖延的原因,但我想,我明白的。

我也有卧病的好友,同样是性命无忧,但知道再难好起来。我还是有去探望,但必须承认的是,每次出发前都感到犹豫,若不是约好一群朋友同去,更不想出门。

千斤巨石压心头

见面不知该说什么,像千斤巨石压在心头,吐不出几个字。好在有人同行,每人几句总算有话,不至于冷清。有的没的尽说些无关痛痒的事,怕挑起一些回不去的过去,怕承诺再难发生的未来。

捕捉命运蛛丝马迹

离开时那些沉重是带着走的,并没有什么东西变好了,我们只是更清楚地感到无力,这一刻好端端的,但谁能意料到突如其来的灾厄呢?有些厄运如海啸,挡不了就是挡不了,逃不开就是逃不开。因为生活习惯吗?因为工作环境吗?我们尝试追究因果,希望捕捉一些命运的蛛丝马迹,终会发现无济于事。

于是,我们又投身于日常,沉溺于那些似乎可能种瓜得瓜的追逐,悄悄淡忘挽救不了的病人,用忙碌来逃避面对自己彻底的无能为力,这深切的耻辱。

一再提醒自己惜福,然而这是最肤浅的反省了,借他人的不幸为自己渺小的存在庆幸,难道不可耻吗?然而我们又能如何呢?也许还有一件事能做的,便是承认和接受自己的无能,然后鼓足勇气,无论再如何害怕,也去探病,给病中的人些许暖意。毕竟彼此都明了的,能做的也只剩下这件事了,有的没的随便说说也就足够,不能再强求什么了。

反应

 

商余

奖项的暗箱操作/周若鹏

【若智大愚】周若鹏

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曾收到中国某家公司来信,说我获选为海外杰出华人。二十几岁,杰出个屁,但虚荣心作祟还是去看了一下内容,里头堆砌华丽的赞词,其实对我一无所知,总之只要我愿意付出若干费用,就把我收录于“名人榜”,给我个奖状什么的。

简单讲,这是卖奖,这些年来我收过美国的“邀请函”,收过英国的,本地的也有;有些要给我个人“荣誉”,有些给我公司,我简直就是世界级的杰出青年。如果我花这个钱,买到的是吹牛的权力,反正平常也没几个人会去考究颁发奖项的机构是什么来头,这些奖项和政客的那些野鸡大学假文凭差不多。

提升形象增加业绩

这些操作并不犯法,在商言商它并非全无价值。本地一些你常见的品牌奖项,乍看以为是有公信力的单位,通过公正的审核程序遴选出来的杰出产品,其实都未必。参加者要付费,这付费多寡能影响结果;如果公司实在太烂,甚至能另辟类别让它得奖。主办方赚钱,商家买得“荣誉”提升形象,间接增加业绩,各取所需罢了。

除上述的商业操作以外,娱乐业和艺术方面的奖项也未必全是据个人成就决定的,或有政治和其他考量。比如说主办单位要扩张影响力,特设奖项颁发给外国得奖者,本来是地区性的奖项,突然就变得很国际,奖项的地位提升了,所有得奖者都更威风;又比如国家要通过软实力影响他国人民,拉拢两国关系,便可能特别安排某些次要奖项颁给该国参赛者。以艺术为名太好办了,因为审美十分主观,没有绝对,很难挑战评审的决定。

这些背后的操作外人是不会知道的,总之,不要盲目相信奖项,那只是个参考,应该自己客观地判断产品或作品的品质。当然,这篇文章也可能是一个太久没得奖的作者在酸言酸语;这,也得交你客观判断。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