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布尔雅那掠影/文戈

斯洛文尼亚诗人弗兰策·普列舍仁的铜像。
【日子河流】文|图:文戈
前年到巴尔干诸国游走。那时解封不久,从“不知此生还能不能出游”的压抑情绪走出来,心情异常亢奋,以致旅程上一些欠妥的安排都能隐忍。比如,夜班机出发飞行8个钟头后在卡达尔首都多哈转机,续飞6个小时到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Zagreb),竟然赶鸭子上旅巴马不停蹄直奔斯洛文尼亚(Slovenia)首都卢布尔雅那(Ljubljana)。大伙处在移动状态已经长达20个小时,一些团友依旧精神奕奕。可见,对某些人来说,能出游比什么都重要,澎湃的心境消解了躯体的疲累。
导游一上旅巴就卖力介绍斯洛文尼亚,众人半睡半醒受教。他说这个国家是一个很有爱的国家,因为斯洛文尼亚这个字(Slovenia)里头就有个“Love”字。而且,首都卢布尔雅那在斯洛文尼亚语的发音也与意为“爱”的“Ljubljena”接近,虽然只是一个字母之差,念起来没有太大分别。这当然是旅游叙事的套数,舌灿莲花何患无辞?导游后来还带着大伙围观一幅以爱心符号制成的各国标志图片,饶有趣味。
在这个很有爱的城市倘佯,慢慢也觉得心中很有爱起来了。最有爱的景观当然是三重桥(Triple Bridge)的同心锁咯!

与龙桥上的飞龙合影。
龙是卢市镇市之宝
要谈三重桥就得先说一下龙桥。来到卢市才知道原来此城也叫“龙城”,因为此地有一座龙桥和四尊龙的雕像。龙是卢市镇市之宝,也是卢市的象征。龙桥就建在穿城而过的卢布尔雅那河上,桥身其实很短,两端都有两尊翼龙青铜雕像守护。雕像并非我们想象中的东方长龙形态,而是西方神话传说中的双翼飞龙。翼龙怒目圆睁双翼张扬威势赫赫,好像随时就要腾空而起。
关于这翼龙雕像还有个古老的传说:古希腊亚哥号的船员逃亡来到卢市,打败了酷似龙形的异兽之后决定在此定居,并以龙作为城市的标识。我们在卢市游走,随处可以看到飞龙的标志。如城市的旗帜、城门墙头、建筑浮雕和生活器具的装饰都是翼龙的图腾。人们说来到卢市若没与龙桥合影,就不算来过卢市了。我们也就随俗与龙桥和飞龙欢喜合影一张。
三重桥就在龙桥西边的河湾上。此桥因为有一座主桥和两侧的附桥,是以称为三重桥。这是横跨卢布尔雅那河上最古老的桥,建于公元13世纪,19世纪曾经复修。三重桥的横栏上挂满了同心锁。据说情侣在桥上挂了两个扣死在一起的同心锁,把锁匙丢进河里,他们的爱情就能长久。不知什么逻辑?是因为锁匙沉入河底,找不到锁匙就开不了锁吗?开不了就只好一直锁住的意思吧?
记得多年前在布拉格老城也看到一座挂满锁头的桥,桥身都被同心锁的重量压弯了,一旁也有禁止游客挂锁头的告示。可是毕竟无法阻止心中有爱的人把他们的心永远挂在桥上。挂满同心锁的桥为城市添加了诗意,这里头又有多少故事啊!

以爱心符号制成的各国标志图片。
卢市是中世纪老城之一
卢市是欧洲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老城之一,老城区很多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风格的重要建筑。河岸风景优美,有老城的古朴氛围,也有后期新风格的建筑融入其中。有桥的城市非常优雅漂亮,沿河散步感受美好。
位于三重桥旁的普列舍仁广场(Preseren Square)纪念斯洛文尼亚著名诗人弗兰策·普列舍仁(France Preseren)。广场上有一座诗人的青铜雕像,诗人后方是高举月桂树枝的女神,颇有护航的意味。欧洲各国的主要城市都有地标符号的广场,广场上常常有历史人物雕像供瞻仰。不管是游人或当地居民,都喜欢在广场上消磨时光。
卢市范围不大,但是整个城的氛围非常温馨典雅。在卢市老城游荡半日,时间变得很缓慢。虽然无法深入了解这个城市,但是一天下来,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困3年后的心情不一样,看什么都觉得美。当时就想,但愿余生能凭一己的意志自由出外行走。身体自由了,才能解放视界,也才能获得精神自由。
隐私权/文戈

岁末与友人在话室聊天,谈来谈去不外都是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人生若寄的感叹。
聊到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她说儿子到国外深造了,女儿在本地念大专,也大三了。我吓一跳说,老大不是还在念大学本科吗?很久没看到他的照片了!她笑说:“那小子上了中学就禁止我贴他的照片,女儿更严格,小五就不让贴了,所以你没看到。”
哈哈哈!我们都很内敛地笑了。
社交媒体崛起之后,很多家长在社媒平台记录亲子时光分享育儿点滴,“晒娃”蔚然成风,晒娃父母被冠为“放闪父母”。

余生不能拍亲子图,改拍美食图呗。(汤丽蓉摄)
友人自从儿子出生之后就开始在脸书上记录他的成长过程。那些年我看着她的孩子从襁褓到踏出第一步、进幼儿园、入学,追看孩子的成长和转变,也感受了好友当母亲的喜悦。后来没再看到孩子的照片,以为她工作忙碌或终于决定戒掉脸书,也不觉得奇怪。
聊开了,友人说早前有人劝她少贴孩子的照片,以防被不法之徒盯上。当然主要还是因为孩子长大了,必须尊重孩子的意愿。当年初为人母喜不自胜,勤勤恳恳记录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在群里和社媒平台分享,狂晒喜悦和骄傲。孩子小时候没有自己的声音,等到他们发声了,父母才知道,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也有隐私权和发言权,父母必须尊重孩子的权利。
我这一代成长的时候没有严格意义的隐私权,与现今孩子成长环境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父母进入孩子的房间需要先敲门,我们那时没有自己的房间。生活细节如摊开的书本一览无遗。如有书信寄到家里,家长是可以拆开来看的。
相册成家庭生育史
犹记得中学交笔友,常常在家门口等邮差,拿到自己的信就藏起来。当年我的信件都与母亲分享,父亲很好奇,但也觉得扮演严父的角色,有些事情可以不必知道。这一代的孩子与我们那一代情况已经不一样,我听说这一代孩子不让你知道的事,最好不要过问。
我们成长的年代,家长以照片记录孩子的成长。一个孩子一本或两本相册,然后第二个或第三个孩子来了,如此周而复始,家里很快就有了一橱编码编目的相册。这些相册成为家庭生育史,育儿点滴凝聚成厚重的家族记忆。
多年后育儿经历已成斑驳的史迹,家长偶然翻阅相册,竟也还能重温孩子呱呱落地那个瞬间的狂喜。实体相册又好像比数码照片踏实得多,看得到还摸得到,就算照片早已发黄也有历史的微光渗透出来。翻看家族照片,即便不在场,看看也仿佛觉得是经历过了。
与隐私权相关的,还有“肖像权”。那玩意更厉害,你不小心贴了别人的照片很可能被告。你在大街上拍照,本想拍建筑,但一不小心路人甲或路人乙也入镜了,使用照片的时候就必须打上马赛克,以策安全。
到底街拍时无意中把路人拍摄入镜,算不算侵犯肖像权?据知,若拍摄的照片没有营利目的,就不算侵权,但被拍之人若要提告也是他的权利。所以如今在外拍照也需多加小心。
有点跑题了!我们回到隐私权。话说友人服从灵魂深处的理智呼唤,删除了多年前贴的孩子幼年照片,回看照片之际,心中五味杂陈。
小心张贴避免踩雷
老实说,我现在也不敢随便分享小朋友的照片了,脸书上贴什么都很小心,怕踩雷。如今倒是只有老伴还可以让我随便贴!
退出话室之前我们没有忘记祝贺对方:加油!恭喜两个老灵魂!能活到如今我们都很厉害了。人啊,抵达某个年龄层的时候天灵盖就会被某种智慧的光击中,我们敞开胸怀接受小朋友的隐私权和话语权,或世界上任何新奇的物事。下一代有下一代的规则,我们努力跟上。如果追不上,那么就屁颠屁颠陪下一代走一段,走到哪里就是哪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