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年趣/阿菊

【菊味人生】文|图:阿菊

对于过新年的印象,儿童时期并没有吃团年饭也没有拜年这回事,但却过得颇有趣。

其时家中做小生意,父亲在新村口搭建一个简陋的摊子卖零食玩意儿找三餐。

平日的生意差强人意,唯独新年前后最多人光顾,除了卖一些烟花,也有经营“tikam”,吸引了成人和小孩来博运气。从一早到晚上都顾客不绝,尤其除夕夜和初一,更是不到十一二点不回家,这样的情形谁还顾得了吃团年饭?

即使是新年,家里也没有大鱼大肉,更没有可能一家大小围坐一起吃顿饭。母亲和兄姐顾着守档口,午饭和晚饭都是轮流回家吃,有时干脆预先从家里带出去,但也没能好好的吃完,通常吃个一两口,有顾客来了就放下。吃到最后,饭食都变得又冷又硬。

拜天公才是“新年”

当顾客都离去要收档时,兄弟姐妹数人都帮忙着把物品一件件从档口搬回家,往往要来回走数趟才完成,有时还要提防给狗追。但是当收完档后,也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这时父亲都会打赏我们每人数角一元,由大哥大姐领着我们走路去不夜街的书摊子买漫画或小说,再逛逛夜市才回家。

父亲是福建人,初八晚上拜天公才是我们的“新年”。他一早就会买备各种祭品,而且都很大手笔,一订就是数十个红龟粿、红圆、牵仔粿(古代铜钱状的粿)、红鸡蛋、糖塔、各色蜜饯等等,拜天公过后都会送给左邻右舍分享。也唯有这一天晚上,我们才有机会一家子坐在一起庆新年。

那时的“利是”也很传统,父母并没有采用红包封,而是以红纸剪成四方形包着给我们,内里都是银角,而且父亲要等到初八晚才会分发给我们,接了利是,每个人手指都红红的,煞是有趣。

而初八晚也让我们很期待,就是摊子上卖不完的烟花炮竹,父亲都会特地选几枚在拜天公时燃放。其实我最爱玩的反而是一种叫“滴滴金”的烟火,把一枝枝的金属枝在尾端扭成勾,倒挂在晒衣的铁线中,一排七八枝,再逐一引燃,在漆黑的夜色里此起彼落的并射出一朵朵金银色的火花,挺耀眼美观。

后来出去都门工作,家里也没经营小买卖,那时的新年总算比较“正常”。家里只有我和姐姐两人离乡在外。每次趁新年来临前都得去富都车站预购长途巴士票。领了薪水也会一连逛好几间购物中心,为父母和兄弟采购一人一件新衣服,另外也会买肉干及一瓶酒送给父亲。

通常我们两姐妹回到老家已差不多是年廿九或除夕了,母亲也准备好丰盛的团年饭,一家七口热热闹闹的集坐在窄小的饭厅。这时父亲也一定会取出他珍藏的美酒,通常是从海鵐买的灵芝酒或巴戟酒,边吃佳肴边酌上一两杯,而且还一定要求我和姐姐都喝,并说:女孩子在外一定要学会喝一些酒!哈,让他失望了,我至今都没能学会喝酒……

如今的新年,老实说已愈来愈没年味。什么都好,都是往昔的比较有趣。

反应

 

商余

蛇趣/阿菊

【菊味人生】文|图 阿菊

很多朋友都怕蛇,不仅怕现实中的蛇,就连看到蛇的图片都受不了,甚至会尖叫,往往让人啼笑皆非。

当然,若现实中有蛇出现在眼前还是有点畏惧的,主要是担心被咬,也不管有毒没毒,心理上总觉得被蛇咬很危险。

童年住在乡村,四围环境多有丛林或野草,但都不曾亲眼见过蛇出没,只是听就很多。一旦听邻居说看到蛇,母亲就会在屋子进门处及有隙缝的地方撒上硫磺粉,据说蛇怕这个。只要看到硫磺粉,我们就很安心的在附近玩耍。

那时对蛇不仅不怕,还喜欢看。时常有一些跑江湖卖膏药的人会进入村里,夜晚时分就选在一处空地,敲锣打鼓的吸引村民去围观。通常都会先表演一些硬功夫或耍猴戏再来卖膏药或药酒,而我们比较有兴趣的就是摆在地上的笼子,关着不知什么品种的蛇,让人又怕又想看。

还记得一些药酒是以玻璃瓶盛装,瓶内还泡浸着一条条的小蛇。跑江湖的还宣扬说,那些蛇酒可以祛风湿、强身健体,关节疼痛扭伤还可以活血镇痛云云。

蛇头被砍还会咬人

那时也常被告诫,一旦有人砍杀蛇,尤其是毒蛇,最好不要就近去看,因为据说蛇头即使被砍下,还会“飞”起来咬人。其时觉得有点无稽,后来看到某些相关报道,似乎果有这一回事,原来这是蛇的神经反射,即使被砍掉头,由于神经的反射,依然会继续咬人和喷发毒液,而蛇身纵然没有头还是会扭动一段时间。

虽然没有真的去看人砍杀蛇,但有次却“不小心”看到邻家劏蛇。那时是晚上约七八点,听到邻家后院有吵杂声,好奇下就跑去院子透过锌板围堵的隙缝望过去,赫然看到一条蟒蛇(认得是蟒蛇主要是它有壮硕的躯体)头尾分别被绑在两棵树干上,粗大的身躯被拉得笔直,有人正拿着刀子把蛇皮割开剥下,看到的恰好是皮层被剥掉一半呈血淋淋的蛇身……好不血腥!煞时不敢再看了。

在民间故事和电影上,也由于蛇形象被拟人化的塑造(比如人蛇恋、蛇郎君、蛇王子、蛇魔女等等),因此也并不觉得它有多可怖,反而还增添了一丝奇情浪漫炫幻的色彩。

其实也并非所有蛇都可怕,很多温驯无毒的蛇都被当成宠物,有时在街头或某些宠物摊,都能看到人们把蛇披绕在身上拍照,尤其一些色彩温和的小蛇,也让小孩竞相触摸、爱不释手。

相信很多人都曾“吃蛇”(这里的吃蛇就是字面的意思而非指偷懒),坦白说,在野味风行的年代,我也曾跟随朋友去吃蛇,一般是喝蛇羹或焖炒蛇肉,其肉质确实比鸡肉来得细嫩和鲜美。

也曾听去广州出差的朋友说,经常会被当地人带去吃“龙凤烩”甚至“龙虎凤”,由于不知情,原本觉得美味无比的佳肴,当被说出实材后即恶心不已。

原来“龙”即是“蛇”,“凤”就是“鸡”,而“虎”则是“猫” (但也有某些地方并非真的采用猫肉,而以果子狸代替)。无论如何,那也算是一个难得的体验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