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灯塔——赠书百乐县8华小/林玉蓉

把马华文学作品推广到直凉。(林玉蓉提供)
【榕树林下】文|图:林玉蓉
走在雨林路上
棕榈树装满倒插的提琴
迎风摇曳着雨珠
等待一场盛宴,时间走在
直凉弯道的路程上
车厢盛装满满香气
文章司马在看,一程山水
觅得高山第一颗榴梿坠地
僻静小道等待舌尖品尝
馈赠延续著书香致远
步入时光裂缝里
一道纤细银彩,恰好
遇到针线缝补华文课纲
那一道永远读不完
句子和长文每道注解上

华灯初上的直凉街景。(林玉蓉提供)
诗人李宗舜为赠送马华文学作品书籍予百乐县8所华小仪式写下了这首诗作,也为文联会今年的第一场赠书活动的圆满结束画上句号。
2025年2月22日,“马来西亚六月烟火文学联谊会”(文联会)10多位文友兵分三路,分别从怡保、八打灵再也和波德申出发,奔向彭亨州直凉,共赴一场向华文教育推广马华文学作品之约,让众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赠书仪式。
位于彭亨州百乐县的直凉,拥有茂密的热带雨林、清澈的河流,以及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一个充满自然美景与浓厚乡村氛围的内陆小镇。这里的优美环境和人民的生活方式相互交融,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在这里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邻里守望相助,社区感强烈。
23日上午,风和日丽,由文联会主催、4乡团联办的2025年赠书活动,在吉拉央华小礼堂举行。联办单位包括百乐县福建会馆、彭亨州安溪同乡会、百乐县林氏宗亲 会、百乐县发展华小工委会。
百乐县福建会馆会长拿督陈学明在赠书仪式上致词时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结晶与知识的宝库,更是心灵的 灯塔,欣见(文联会)赠书活动今年首站来到百乐县。
他指出,“文创者努力不懈书写之后,充份展现坐言起行的文字活字典,让百乐县8所华小董家教和师生从中受惠。通过赠书活动,不仅为本区带来丰富的文化资源,更为我们点燃了阅读的热情及激发求知的渴望, 这些书籍将帮助我们拓宽视野,提升大家的素养,进一步推动百乐县的文化建设与发展。在此感谢文 联会成员的无私奉献和力支持。”
百乐县8华小受惠
文联会会长李宗舜讲话时表示,该会延续2024年六月烟火文学联谊从7至12月分别在关丹、金马仑、怡 保、北马3州、雪隆区及南方学院共办了5场赠书活动,得到各地的热烈响应后,今年开年后即选择在直凉进行第一场充满活力、意义非凡的捐书活动。他也说,该文联会成员不多,但汇集的书籍的能量却超出想像,每个人都充满热血,默默在文学创作路上笔耕,出书伸展身手,把关怀社会觞角延伸到乡区。
“我们更要感谢百乐县各联办单位领导大力促成这项捐赠马华文学作品给8所华小的善举,把各校汇集 到这里,让这些华小董家教和师生从中受惠。文联会响应这项活动,只是延续和推广,在夹缝求存中,看到同道的牺牲奉献,共同参与,略尽棉薄之力。”
陈学明也代表协办单位移交1300令吉捐款充文联会活动用途。
彭亨州直凉确实是个让人心生向往的小镇!这里以种植业为主,尤其是橡胶、油棕等农作物种植广泛,经济以农业为重心。街景宁静、节奏缓慢,让人感受到远离城市喧嚣的平和。
直凉市区的居民主要为华人,其中高达百分之70为闽南人,闽南人中超过一半为安溪人,形成聚族而居的聚落。而直凉的庙宇、宗祠、社团和义山的存在,很明显地表示它已具备了早期移民聚落必备的元素,可谓是典型的华人移殖市镇。
张聪:频繁互动越走越远 马华文学全球觅知音

张聪(右四)形容马华文学是金子的总会发光。左起为张惠思、戴小华、潘碧华、李健聪、潘耀明、赵向东;右起为张双庆、崔文冰和曹众。
(香港9日讯)世华媒体集团主席张聪指出,马华文学必须走出去,寻找更多知音,向全球华文读者,展现另一种文学面貌。
她强调,庆幸的是,经过多年的耕耘,世界终於看见了马华文学,对其研究也越来越多。同时,马华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也产生了更频繁的互动与交集。
“我衷心希望,马华文学能够越走越远,而全球华文文学的道路,也会越来越宽广。”
她今日出席香港世界华文文学与马华文学及其跨域(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时,在致词时这么说。
张聪指出,在这一次学术会议上,各位学者等针对世界华文文学与马华文学提出他们的真知灼见。
“他们的研究成果,将引领我们探索华文文学的发展脉络,深化对华文文学的理解,从而携手构建一个更蓬勃、更富生命力的华文文学世界。”
她也提到,世界华文文学这些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种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百花争艳,绽放出不同的精采。
她相信,华文文学将继续闪耀发光,成为世界文坛上突出的旗帜。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马华文学也迎来了更大的平台和机遇,获得拓展文学疆土的契机。
“然而,回顾历史,马华文学的起步并不平坦。华文文学的种子,落在大马这片热带土地上,经历几许艰辛,才终於开花结果,取得一些成就。”
深耕大马 绽放独特花卉
张聪说,马华文学的发展,和本土华人社会的演变息息相关;基于大马社会文化和环境的不同,马华文学绽放出独特的花卉。
她提到,19世纪华人大规模南来大马,面向未知的命运,在岁月的变迁中,观念和意识产生变化,从念兹在兹的“落叶归根”,转换成“落地生根”。
她认为,这种身分认同的改变,对马华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显现於文学创作中。
她强调,虽然大马华文文学环境,一度被喻为沙漠,无人看好马华文学的前景,可是正因为环境恶劣,阻碍重重,才激发出马华文学的韧性和生命力,使其在困境之中,找到了出路,并催生了独特的文学特质。
“在多元文化、多元言语、多元种族的社会中,马华文学得以走出纯中文的语境,在多元脉络中衍生出独树一帜的存在。”
她说,虽然马华文学可以说是处于华文文学边陲地带,但却以其独特的属性逆流而上。
写“只此一家”故事
“我们的文学作品,不但拥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和内涵,也树立起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并傲然屹立在世界文学的殿堂,写出‘只此一家’的故事。”
她指出,作为世界华文文学的其中一支,马华文学长久以来未受关注,悄然隐没于角落,然而是金子的总会发光。近年,马华文学逐渐崭露头角,不少作家走出国门,输出本土的文字与字里行间的风土人情。
她说,马华文学无可否认有其本土属性,然而,文字底下描述的是共通的人性与情感,因此全球华文读者,能够跨越地域的藩篱,在作品中感受到触动人心的共鸣。
她以马华知名作家黎紫书的小说《流俗地》为例,指后者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备受赞誉,这标志着马华文学已进一步走向世界,获得各方的认同与肯定。
在场者计有世界华文文学联会会长、香港作家联会会长、香港文学馆馆长潘耀明;人民公正党八打灵再也国会议员李健聪;中国驻大马大使馆文化处参赞赵向东;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主任、大马华文作家协会会长潘碧华;香港作家联会副秘书长崔文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