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确诊无罪,网暴可耻

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说过:“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座埋葬记忆的小岛,永不向人打开”。想起这句话,是因为最近看到冠病疫情感染者隐私风波,频频在网络席卷。乱戳别人隐私,是对人的一种伤害。

北京大兴区天宫院街道出现两名确诊病例,大兴区已有200天无本地新增确诊病例,他俩的出现引发全民关注。翌日下午,北京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了2人的活动轨迹信息。以其中一名确诊人为例,官方通报的是:某男,46岁,现住大兴区天宫院街道融汇社区,在某报社工作,哪天几点自驾车外出访友,哪天几点坐地铁几号线到哪站上下班……这样的信息被公开,应该说尚能接受。

确诊者隐私被传播

不过,是日下午,这两确诊病例的隐私信息,开始在一些微信群和朋友圈内被广泛传播,不仅有两人全名、籍贯、照片、亲属关系,还具体到门牌号的寓所地址和工作单位等隐私信息。

这又是一次确诊病例隐私泄露事件。自冠病疫情发生以来,在中国此类事件频密发生,从四川省成都确诊赵姓女孩,到从韩国返回辽宁省沈阳的确诊者尹某,都是信息泄露的受害者。

网络肆意解剖

以赵姓女孩为例,那天“20岁成都确诊女”等9个相关词条同步登上热搜,赵某个人身分证、住址、手机号等隐私在网络上被曝光。因确诊前连续多天踏足嗨蓝调美甲店、小巷巷麻辣烫、海雾里小酒吧、赫本酒吧等,一批网友对该女孩的私生活在网络平台肆意“解剖”,嘲讽其为“转场皇后”、“夜场女王”。

应该说,疫情下公开流调(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可满足公众需求,人们需要知道确诊病例活动的大致轨迹,从而评估自己的风险。公布流调信息也符合国家对疫情信息公开透明的要求。官方公布的患者姓名都会用“病例x”或“x某某”来表示。年龄公开,但不会具体到生日,活动轨迹和生活场所也需要公开,但不会具体到门牌号。身分证号码、手机号码等,所有可精准定位到某个人的信息都不会公开。

热衷传播他人隐私

当下,在对确诊病例做流调时,往往会经手各层级多个人员,从医护人员到社区防疫工作者,从医院到卫健委,病例信息有可能在某一环节泄露。

知晓确诊病例信息的邻居、同事、朋友,也有可能成为信息泄露助推者,更有人将热衷传播他人隐私的窥私癖,跟病态仇视情绪“嫁接”。要杜绝此类现象,在大数据时代的疫情防控中,就需要扎紧病例信息保护的篱笆。

中国目前仍没有一部完整法律,对个人健康信息安全有系统规定。在特殊时期,针对确诊病例信息的泄露,不妨提高违法成本,提升惩戒力度,建立泄露后的追溯倒查机制。

本质上,对于他人隐私自觉保护,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信息安全。因确诊而遭受网络暴力的患者,只是不小心感染了新冠,他也是受害者。泄露传播个人隐私是错,人肉网暴也是错,其弊害早就被说得太多太多。

感染者不是敌人

“确诊”无罪,“网暴”可耻,这本是常识。疫情之下,我们的敌人是病毒,不是感染者,也是常识。遗憾的是,有时从常识到共识,还隔著一条共情能力匮乏筑起的沟壑。

年轻时候,老师就告诫我们,当你知道了别人隐私,便只能守口如瓶。不言人难,不戳人短,不问人私。

人心像轮明月,一个人总要剖析别人的黑暗,率先暴露的就是自己的黑暗。别让自己嘴上逞了几分快意,人前却丟了一生的修养。

反应

 

商余

书和咖啡融合在书店中/江迅(遗作)

去香港铜锣湾逛书店,才知道旭屋书店结业,扎根香港28年的这家日本书店,是不少日本书迷的打卡地。旭屋书店1946年在大坂开张,目前全日本有10多家分店。随着网读、网购的读书和买书习惯改变,实体书店单靠卖书已难以生存,时下纷纷多元发展,经营文创用品、咖啡食物、家居时尚品。

记得世界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曾有一金句:“评价一座城市,要看它拥有多少书店”。那天在一个读书论坛的视讯活动上,我问上海出版界的一位朋友,上海有多少书店?她说,太多太多,数不过来,而后她迅疾在一个APP上随手一搜“上海书店排行”,结果是1340家。

内饰更有温度

今天上海的书店,有市井阁楼里的书屋;有庭院深深处的书院;有一开就是十几家的书局……书店的内饰也变得更时尚更有温度了。曾经只售单一性的书本,如今各店家除了售书,会开辟恬静的阅览区、小坐的咖啡区、手工制作区,于是,书店成了各类人群逗留的休闲之地。

阅书如阅世界

人们每天被各种信息包围,凭手机随时可以阅读。其实,更需要的是深度阅读。炎夏初秋,冠病疫情,步履匆忙,心绪纷繁,人的心灵越需要安顿,越需要弹性,以应对无常,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阅书,阅世界,在文字里发现最美的风景,抵达另一个更好的自己。

说起书店,图书选品是书店的灵魂所在。不过,近年开业的新型实体书店都注重阅读空间营造,场景化设计,差异化经营,而引入咖啡成为一种潮流。

前不久读过一本《好书店·好咖啡——上海45家书店的故事》。本书收入上海15个区的45家实体书店咖啡文化的故事,以及上海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发布的《上海主要实体书店咖啡经营项目调研报告》。这45家书店书屋,囊括了书店经营咖啡的3种模式,自营、合作、品牌引进。这本书透过对实体书店咖啡经营的现状、发展途径的调研,探索咖啡作为书店复合型经营方式的潜在价值,促进图书发行产业多元发展。

咖啡各有其味

重视咖啡经营,这已成为近年新开实体书店的主营业务之一,以书店+咖啡+体验+生活方式等多种业态综合经营,读者定位更年轻化,自营咖啡品牌,成了书店多元经营必不可少的一环。

在上海就有西西弗书店的“向量咖啡”、钟书阁的“书痴咖啡”、大众书局的“纸品咖啡”、言几又书店的“言几又咖啡”、建投书局的“传记咖啡”……这些书店各有其美,咖啡各有其味,书和咖啡融合在书店的阅读空间中。

好书、好咖啡、好音乐、好时光,当置身于朵云书院这类书店,就会感受到三者糅合和谐,而阅读则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在书香咖啡香中展开心灵对话。书中有灵魂,咖啡寄热情,与阅读为伍,也与咖啡相伴。一本心仪的书,一杯满足味蕾的咖啡,一支舒缓的音乐,读者沉浸其中。

茶酒能与书搭配

其实,茶和酒也能与书相搭配相结合。曾听一位圈中人说过,读《诗经》,可以喝龙井;读杜甫,可以饮武夷岩茶;读《狂人日记》,可品10年陈以上的花雕;读《天龙八部》,一碗烧刀子再适合不过;读《红楼梦》,可温一壶女儿红慢品;读《老人与海》,饮苏格兰单一麦芽威士忌;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杯伏特加便燃起心中火花……

茶、酒、咖啡,成了阅读催化剂,令阅读更立体、书店更温馨。那么,什么时候,香港也会有更多这样的书店,随时走进阅读空间,抵达另一个自己。

(编按:本文作者于10月13日去世,此文乃作者遗作。)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