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200年前马六甲换政府

【以古非今】林湘岐

我国在两年间两度换政府,首相到王宫觐见元首、宣誓就职,一直是民众关注的焦点。

时光倒流200年,欧洲的拿破仑战争结束,英国、荷兰谈成重组两国殖民地的条约,划出今日西马和印尼的国界。统治了马六甲183年的荷兰人要离开了,开辟了槟城39年、新加坡6年的英国人正式接管马六甲。

1825年4月9日(星期六)早上7时,英荷政府官员在红屋集合,一起登上圣保罗山,在旗杆前面对面列队。

先由荷方代表van Son向围观的民众保证:“你的新主人像我们一样,不会亏待你;你也必须像对我们一样,当个良好与和平的属民”。荷兰旗降下,鸣放21响礼炮。

再由英方代表Cracroft发表宣言,英国旗升起。港口和海域的所有船只也降旗升旗敬礼。英军替代了荷军守护土地。

两周后的4月23日,配合英王乔治四世63岁华诞,在红屋前举行英军、华、印、巫三大种族和葡、荷、英三大教会的宣誓仪式。

抱白公鸡走上祭台

华人甲必丹曾佛霖(曾世芳)怀抱白公鸡走上祭台,念着“不忠不义,有如此鸡”的誓词,然后用利刃斩下鸡头,洒酒祭奠。

印度人甲必丹对祭司、马匹、大象、军队的兵器和商人的货品发誓,以技工和奴隶的人头担保;马来人甲必丹也诵读宗教的祈祷语。

各方宣誓结束,众人欢呼,响彻云霄。庆祝仪式的高潮是晚宴、舞会和宵夜,官民代表就在佳肴、各族娱乐表演中,迎接未来百多年的英殖民新时代。

回看200年后的今天,前朝当朝互相报复,议员来回跳槽……独立治国的自我催眠,显得特别讽刺。

反应

 

商余

150年前的华人版《邦咯条约》/林湘岐

【以古非今】林湘岐

在巨变前夕,值得重温1874年1月20日拉律谷华人领袖在邦咯岛水域与英国人签署的条约,因为那是南来侨民接受欧式管治的同意书,对华社未来发展影响深远。

同日马来贵族与英方订立的类似文件,已经进入学校的历史课本。相比之下,支离破碎的华人记忆还必须在适当的时机宣传宣传。

通晓多种汉语方言

在华人通译员庄文瑞的主持下,英方证人是通晓多种汉语方言的华人事务官毕麒麟(William A. Pickering)和海峡殖民地医务官H. L. Randell,华人代表是恶斗多年的海山党郑景贵和义兴党陈亚炎等27人。

条文规定:1.双方解除武装、摧毁堡垒;2.双方可自由返回拉律工作;3.委任数名海峡殖民地官员和两名华人甲必丹(今州议会)解决土地和生意纠纷,以多数人的决定为最终;4.矿区的水源供应,未来驻派霹雳和拉律的英人参政司(今州务大臣)的决定为最终;5.霹雳苏丹将行使英政府认为必要的任何职责。

供奉5万块税金

最后,华人集体向“代表维多利亚女王的海峡殖民地财政司”供奉5万块税金;经营锡矿事业要“和平并遵守法律”,服从“代表女王的海峡殖民地总检察长,及海峡殖民地管辖权内的任何法院”,否则条约立即失效。

往后八十多年,来自北方的劳工基本上以这种“自由”和“和平”的模式大批移民,形成“大马华人”的主体,直到马来亚脱离英人管治。

当然,“默迪卡”独立后,游戏规则也随之改变,演化成如今你我熟悉的现状。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