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余

200年前马六甲的天文教育

【以古非今】林湘岐

迎接“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年庆祝了100周年。时光倒流200年前,有人在马六甲传授当时本地华人尚无法理解的西方天文学。

1815年5月21日,30岁的英国传教士米怜(William Milne)带着妻子、大女儿和差一天就满月的双生儿子,从来自广州的帆船登陆马六甲码头。

当时马六甲有5家福建私塾,学生150人;一家广东私塾,学生10至12人,只涵盖五分之一的市区华人儿童。

小说形式介绍科学

同年8月5日,米怜创办中文传教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连载《天文地理论》,以章回小说的形式(一回结束有“且待下回解之”)介绍最新的科学知识,第一回《论日居中》介绍哥白尼日心说。

第二回《论行星》,除了古典的水金火木土,还有1781年英籍德裔天文学家赫谢尔新发现的天王星,加上地球本身,“与六大星,为七星也。”

第三回《论侍星》(卫星),除了伽利略发现的木星首4个卫星,赫谢尔又分别在1787年和1789年发现天王星首2个卫星(他认为自己发现6个)和土星的第6、7个卫星,加上地球的月亮,“那4个行星中,一个有四侍星,又一个有七侍星,又一个有六侍星,又一个有但一侍星。”

6000里之速

第四回《论地为行星》讲地圆说,有《地每日运行图》解释自转和昼夜,配合马六甲的低纬度,“住在中国北京城,每个时辰约行得4000余里之速;住在甲州吗嘞喀近地中之带,每个时辰约行得6000里之速”。

说牛顿地心引力

第五回《论地周日每年运转一轮》,有《每周日每年转运一轮图》阐明公转和四季,再补充《人居地脚相对图》说牛顿地心引力。

接着是《论月》、《论彗星》、《论静星》(恒星)、《论日食》和《论月食》等。

200年后,大马华裔父母自豪孩子可以背诵九大行星英文名,不过当孩子指着天上快赶超土星的木星时,父母只能继续散播童年听信的传说:“那是人造卫星”。

反应

 

商余

150年前的华人版《邦咯条约》/林湘岐

【以古非今】林湘岐

在巨变前夕,值得重温1874年1月20日拉律谷华人领袖在邦咯岛水域与英国人签署的条约,因为那是南来侨民接受欧式管治的同意书,对华社未来发展影响深远。

同日马来贵族与英方订立的类似文件,已经进入学校的历史课本。相比之下,支离破碎的华人记忆还必须在适当的时机宣传宣传。

通晓多种汉语方言

在华人通译员庄文瑞的主持下,英方证人是通晓多种汉语方言的华人事务官毕麒麟(William A. Pickering)和海峡殖民地医务官H. L. Randell,华人代表是恶斗多年的海山党郑景贵和义兴党陈亚炎等27人。

条文规定:1.双方解除武装、摧毁堡垒;2.双方可自由返回拉律工作;3.委任数名海峡殖民地官员和两名华人甲必丹(今州议会)解决土地和生意纠纷,以多数人的决定为最终;4.矿区的水源供应,未来驻派霹雳和拉律的英人参政司(今州务大臣)的决定为最终;5.霹雳苏丹将行使英政府认为必要的任何职责。

供奉5万块税金

最后,华人集体向“代表维多利亚女王的海峡殖民地财政司”供奉5万块税金;经营锡矿事业要“和平并遵守法律”,服从“代表女王的海峡殖民地总检察长,及海峡殖民地管辖权内的任何法院”,否则条约立即失效。

往后八十多年,来自北方的劳工基本上以这种“自由”和“和平”的模式大批移民,形成“大马华人”的主体,直到马来亚脱离英人管治。

当然,“默迪卡”独立后,游戏规则也随之改变,演化成如今你我熟悉的现状。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