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

反思DeepSeek爆红 字节跳动叹跟进速度不够

(北京15日讯)面对中国AI新创DeepSeek横空出世带来震撼,中国另一平台字节跳动近年也在积极发展AI模型。

对此,字节跳动总执行长梁汝波表示,DeepSeek R1的创新点之一——长链思考模式,并非业界首创,字节跳动当时已意识到该技术的重大变化,但跟进速度不够。

澎湃新闻报道,字节跳动内部13日举办新一期全员会,包括梁汝波、财务总监高准、人力资源负责人华巍、电商业务负责人康泽宇、AI业务负责人朱文佳、TikTok总执行长周受资出席与员工交流。

在会上,梁汝波将新一年关键词定义为“务实的浪漫”,这也是字节创始人张一鸣在2019年公司周年庆上提出的。去年的全员会上字节跳动的关键词定为“危机感”。

“字节过去说要做有想像力的公司,其实是就是科技公司。但去年我们讨论后觉得,做科技公司还不够,得做创新科技公司,不仅要应用好新技术,还要能探索、发明新技术。”

梁汝波表示,去年9月OpenAI发布长链思考模型并引发行业热潮后,字节跳动意识到技术重大变化,但跟进速度不够快。如果当时及时关注,或许能更早实现突破。

他强调,2025年AI业务的重点不是单一产品,而是追求智能上限,以激发更多尝试,避免忽略关键技术节点。

在电商业务方面,会议透露,2024年抖音电商的商品交易总额(GMV)约3兆5000亿人民币(约2兆令吉),年增超30%。

去年上半年GMV未达预期,但下半年,尽管部分头部主播“塌房”、大促热情降低,货架场景和店播(商家自播)的强劲增长弥补了GMV缺口。

对于2025年目标,梁汝波提出三点:扩大用户覆盖、提升直播电商规模、提高搜索带来的GMV。

在海外市场,康泽宇表示,TikTok电商在东南亚市占率持续上升,英国市场GMV目标超预期,预算控制优于年初规划。但美国市场表现不佳,前三季度多项目标未达成。

反应

 

国际

中国大举应用AI是双面刃 恐让就业市场雪上加霜

(北京15日讯)DeepSeek横空出世后,中国企业纷纷宣布接入应用,引发人工智能取代人工的职场恐慌,甚至传出部分企业裁掉95%的客服人员。专家指出,许多传统职业将面临失业风险,中国大规模应用AI,可能让本就严峻的就业市场雪上加霜。

据《中国经营报》和《南华早报》报道,中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推出高性价比的大型语言模型(LLM),震撼全球。中国多家汽车、券商、电信运营商等大型企业纷纷宣布接入DeepSeek。

DeepSeek的崛起在中国引发自豪与欢呼的同时,也让人们开始担忧:“我的工作会被取代吗?”

人工智能初创公司Anthropic近日发布的经济指数报告显示,全球43%的人类工作正被自动化取代,人工智能应用主要集中在软件开发和写作领域,并在中等至高收入工作中尤为普遍。人工智能不仅在增强人类能力,也在逐步取代劳动力。

近期,中国美妆集团上美股份的一张内部聊天记录截图广为流传,显示该公司计划大幅调整内部岗位,用人工智能技术替代人工,其中客服部门的淘汰率高达95%。

截图显示,上美股份创始人吕义雄在一个171人的工作群中提到:“要用人工智能替代人工。”例如,法务部门裁员50%,仅保留能运用人工智能的20%员工;客服部门裁员95%,仅保留5%员工;新品创新中心裁员70%;内容创新部门裁员80%。公司希望借助人工智能,让一个团队完成过去20个团队的工作量。

该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后,吕义雄在微信朋友圈回应称:“公司并非要裁员,今年上美整体人员还会增加800人,总部年底将达到2700人。只是部分岗位增加人员,部分岗位减少人员,以优化运营效率。”

当被问及“未来哪些职业最容易受到人工智能影响”时,DeepSeek列出了十大高风险岗位:客户服务代表、数据录入员、仓库和物流工人、制造业工人、金融分析师、医疗诊断师(如放射科医生)、法律助理和律师、市场营销和广告人员、翻译和口译员,以及司机(如出租车和卡车司机)。

江苏省数字经济联合会副会长、大任智库董事长卜安洵表示,AI的广泛应用将对中小企业产生深远影响,推动降本增效和产业升级。但与此同时,部分传统岗位难以避免失业风险。

“事实上,我们现在接到的许多推销或客服电话,已经是人工智能机器人。这意味着,人工客服岗位的大量消失已是现实。”北京融信数联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张广志博士表示,在个人层面,关键在于利用人工智能提升自身能力和工作效率。

他指出,许多人担忧人工智能导致失业,但实际上,这是正在发生的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许多岗位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补充。此外,许多重复性、枯燥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由人工智能完成,让人们能从事更具创造性和价值的工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关系专业副教授詹靖认为,人工智能更可能取代重复性、单调的工作,但难以取代需要高情商或深度跨学科学习的岗位。她表示:“人工智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可怕,我们应该将其视为一种工具,重点是如何应对其带来的结构性变化,而非回避人工智能的发展。”

随着中国加速推动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过去需要10个人完成的工作,如今可能只需1个人就能完成,这也引发了社会对就业率的担忧。

对此,卜安洵认为无需过度焦虑:“人工智能与人类协作,能创造远超以往的社会财富,满足所有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这样,其他人可以根据兴趣、特长,自主选择新的就业方向。”他补充道,政府应调整分配方式,保障公民基本收入,并鼓励学习新技能、探索新机遇。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12月,中国16至24岁青年失业率降至15.7%。但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仍广受关注。今年,中国预计将有1222万名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恐让本已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

新闻来源:中央社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