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

大力免签游客却没剧增 中国促进旅游未奏肤功

(北京9日讯)中国在2024年采取史无前例的措施,放宽了对数十个国家的签证要求,向19亿潜在游客敞开大门。不过真正到来的游客只有预期的一部分。

彭博一项分析显示,外国游客涌入以及他们本可以带来的数十亿美元消费,尚未成为现实。

美国和西欧这些与中国存在政治和贸易摩擦地区的人,并没有大量到来。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亚洲周边国家和欠发达市场的游客。

彭博新闻社对最新政府数据的分析显示,今年前三个季度到访中国的外国游客总数接近2300万人次。

虽然这大约是2023年低基数的两倍,但仍仅为2019年同期水平的63%,远未达到中国政府在削减繁文缛节时所希望的近乎全面复苏。

原因是多方面的:海外航空公司的国际航班大幅减少,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变化,以及西方对中国的看法不如以前。

对中国政府而言,其影响将限制其提振低迷经济和促进投资的能力。

在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即将重返白宫、紧张局势再次爆发之前,在海外树立更好形象的机会看来效果不彰。

彭博行业研究高级航空分析师蒂姆·巴克斯表示,由于冠病疫情、北京的政策和地缘政治因素,中国作为旅游目的地和商业目的地的整体吸引力受到了损害;免签政策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无法弥补人们正在远离中国的事实。

疫情后外国游客数量急剧下降,这促使中国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旅游促销活动。

在中国重新开放边境的两年里,中国单方面放宽了对越来越多国家的签证政策,尽管中国历来倾向于互免签证。

中国现已单方面对38个国家的公民实施免签政策。在疫情之前,中国只允许来自新加坡、日本和文莱的人免签入境。

北京还扩大了对计划逗留10天以内过境旅客的免签政策,目前这一规定适用于54个国家。

Bacchus说:"他们向一些国家的公民提供签证豁免、但没有互惠,这一事实表明了一定程度的急切。"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没有回复寻求评论的请求。

视频推荐 :

反应

 

财经新闻

【2024年马中华彰品牌奖】两国双园 通达全球

2012年至2013年间,在中马两国政府直接倡议并推动下,中马钦州产业园和马中关丹产业园相继落成,开创了“两国双园”的国际经贸合作新模式。十年发展,“两国双园”合作机制不断成熟,马中关丹产业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23年,马中关丹国际物流园正式启动开发,将继续谱写“两国双园”合作的新篇章。

新的开发计划,也就是马中关丹产业园的3号地块马中关丹国际物流园,如今,正式启动。

马中关丹国际物流园(MCKILP)定位为国际物流和加工制造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性园区,拟吸引精细化工、汽车零部件、先进制造、仓储物流等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发展,并配以规划完善的临港工业区的商务、生活配套,成为马中关丹产业园一、二期、格宾工业园区和北根汽车园等周边工业园区的价值链供应商。

同时,园区将协助入园企业申请一系列优惠政策,全面支持入驻企业的发展,为入园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优化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出海投资首选

马中关丹国际物流园(MCKILP)是马来西亚首个国家级产业园区由中马两国领导人亲自推动、合作共建。作为中马产能合作标志性项目,致力于打造以国际物流和加工制造业为核心特色的综合性产业园区。

马来西亚营商环境在东盟国家名列前茅, 投资的稳定性和安 全性有保障。 中国已连续 15 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贸易伙伴, 马中经贸合作基础深厚, 往来活跃。 

园区位于马来西亚东海岸经济特区(ECER)关丹市,位于马中关丹产业园三号地块。马中关丹产业园总占地3500英亩, 目前园区一二号地块已有多家企业入驻, 包括具有影响力的钢铁、有色金属、高端设备和先进材料制造等行业龙头。

园区毗邻马来西亚东海岸第一大港口关丹港,可通过东海岸铁路(ECRL)与马来西亚最大的港口巴生港互联互通;依托关丹港和东海岸铁路两大重要交通基础设施,连接海、陆、空三位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形成“港、铁、园”协同发展的联动模式。高效快捷的交通网络奠定了园区首屈一指的投资基础,打造领先行业的国际化产业园区。

园区开发商实力雄厚, 值得信赖。 园区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 责任公司、 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及马来西亚 IJM 集团共同开 发。 作为园区股东之一的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深耕海外市场多年,业务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依托其强大的全球资源网络,能够为入园企业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地理位置优越

马中关丹国际物流园处于东盟战略核心位置,占据国际贸易陆海黄金要地,聚焦全球辐射力,园区产品可有效对接国际化、高效联通的供应链合作平台。 园区毗邻关丹港, 紧邻东海岸铁路关丹港城站, 具备铁路、 港口、 机场三位一体的交通运输优势。

园区作为马来西亚东海岸经济走廊特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坐落于东海岸核心枢纽关丹市。

关丹市是马来西亚东海岸的核心枢纽,集政治、经济、商业、交通和旅游功能于一体,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距关丹港约1200海里的是中国广西钦州港,海上运输时间约为3至4天。

相比传统从关丹港经中国东部港口转运至中国西部需耗时超过35天,通过关丹港直接运至钦州港,再经铁路运输至中国西部,最快仅需不到两周时间。这一联运模式充分凸显了关丹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区域经济合作和物流效率提升提供了新机遇。

东盟门户 黄金枢纽

园区距离马来西亚东海岸第一大港口-关丹港仅1.7公里。关丹港是涵盖集装箱、散货、液体舶位的综合性码头。新深水港码头可容纳高达200,000载重吨(DWT)船舶,扩建完成后的关丹港可承载5200万货运重量吨(FWT)的吞吐量。

园区距离东海岸铁路关丹港城站约8公里。东海岸铁路是连接马来西亚东西海岸、南北走向的交通大动脉,全长665公里。建成通车后,将通达关丹港和巴生港间的货运,形成高效快速的港铁联运网络。

马中关丹国际物 流园将形成以现代化港口为核心、综合物流为纽带、“港-铁园”协同发展的联动模式,帮助园区产品辐射至中国、 印度半岛、 远 东及环太平洋地区等国际市场,打造全新的国际贸易陆海“黄金通道”。

一站式软硬体 全程服务

园区开发商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全球知名工程承包商和全球领先的基础设施综合服务商, 将提供高效精准的软硬件服务,助力企业落地投产。在硬件设施方面,园区已实现“五通一平”,为企业提供拎包入驻的便利条件,全面满足“宜居、宜业、宜产”的现代化需求。

在软件服务方面,园区设立了专业的项目落地协调服务团队,可为入园企业在投资许可办理、生产执照申请、报批报建、税务法律咨询以及供应链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提供全面支持,加速项目落地与建设投产的进程。

此外,园区还能够根据企业需求,提供净地、标准化厂房、仓储设施以及多种定制化产品。作为全球知名的工程承包商,园区开发商还为入驻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代建服务。

此外,园区将配套建设会展中心、办公楼及社区级商业中心等设施,进一步完善园区内的产业服务功能,为企业打造高效、便捷、综合性发展的生态环境。

“海外投资服务商”定位

马中关丹国际物流园总经理万宇表示:“中国港湾、IJM以及北部湾集团在马来西亚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营商经验。我们始终坚持‘海外投资服务商’的定位,与入驻企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保驾护航。”

园区通过多维度服务体系践行“海外投资服务商”的定位,积极参与各类招商活动和投资合作论坛,聚焦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的无限合作机遇,搭建资源共享与交流平台;提供专业的专家咨询服务,洞察市场趋势及特定行业动态,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精准参考;开展全面的市场调研与数据分析,协助企业制定有效的市场进入和发展策略;并设立专项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行政审批支持,涵盖投资许可、执照申请和政府审批程序等环节,确保快速高效地获得必要资质。园区致力于通过全面服务,强化企业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来:两国产业合作示范区

询及园区的未来愿景,马中关丹国际物流园总经理万宇表示,“我们希望将之建设成“中国-马来西亚”产业合作示范区, 进而发展成为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示范区,园区将充分利用自身区位条件,把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这一历史性发展机遇,成为融合出口加工、国际贸易、跨境电商、仓储物流、金融结算等功能的“港产城”一体化国际制造与工业物流中心。 ” 

项目在发展成熟后,预计将吸引各类入园企业投资30至 40 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 2 万多个,园区企业年产值将达到20 至 30亿美元,将带动东海岸走廊经济特区乃至整个马来西亚的 经济社会发展。

构筑国际经济合作新模式

万宇对马中关丹国际物流园的未来深具信心,“我们期望通过园区的开发,提升中马产能合作水平,助力中马贸易互通。同时,建设成为马来西亚国际开放新门户,打造亚太地区投资创业新高地。”

因此,入园企业可以依靠园区优渥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物流贸易网络,提升供应链效率,探索新兴市场,加强国际品牌形象。作为中马两国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马中首个国家级产业园,希望能借此加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联东盟门户黄金枢纽系,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园区希望借助马来西亚战略型的区位优势、优质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打造成为东盟产能合作示范区,并在推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全球经济的包容性增长。”

未来,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全面生效,将进一步推动“物流+贸易+产业”的正向循环发展,显著提升园区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RCEP的实施不仅将为区域经济合作注入强劲动力,还将为园区所在地区的发展及国际投资者创造广阔的贸易机遇与发展空间,成为连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要枢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