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

把握投资东盟黄金期

作者:王云峰(汇丰银行(中国)行长兼行政总裁)

作者:黄继瑜(汇丰银行新加坡总执行长)

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已有30多年,双方在经贸往来、投资合作、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不断深化合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持续注入动力。

6月2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作为RCEP重要成员的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经贸合作,也同样利好频频。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也在稳步推进中。

笔者认为,在世界经济格局和科技产业变革交错演进的大环境下,中国与东盟在新经济领域的合作,将为中资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切实途径,也因此须要中资企业把握大势,抓住投资黄金期,积极尝试。

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文化相通,长久以来互为重要经贸伙伴,双边投资贸易发展势头良好。中资企业在沿着全球价值链逐步上移的过程中,非常适合选择东盟作为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拓展的首选地。

以新加坡为例,作为进出东盟市场的重要门户,更是制造业、物流业、数码经济、绿色发展等业务的区域中心。新加坡政策透明、市场稳定、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且和中国之间语言文化相通,营商环境优越,兼备区域专长。

这些优势吸引了许多中国企业持续不断通过新加坡进入东南亚市场,并以此为基地积极探索市场机遇。

从两国领导人最近的两次会晤,以及关于建立全方位高质量的前瞻性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中,中国和新加坡之间的长期关系得到积极佐证。

规避跨市场经营风险

新加坡外交部说,升级后的伙伴关系反映出双方致力于不断扩大双边合作,并在数码和绿色经济等前瞻性领域寻求新的合作。新加坡作为区域金融中心和通往东盟的门户,中新双边关系的加强将对地区的市场产生连锁反应。

产业结构互补

从中国和东盟两个市场产业结构的互补来看,在传统商品和服务贸易之外,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中间产品、生产设备等,将持续成为东盟制造业升级和基础设施提质的重要供给。

东盟消费市场和绿色转型需求相互激发的大趋势,也将为中国企业打开更庞大的投资空间。

在中国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并趋于饱和的情况下,新加坡和东盟无疑是开拓国际市场、布局全球产业链最理想的一个支点。同时,东盟对低碳转型的需求,还涉及低碳贸易、绿色装备和技术、绿色基建等众多领域。

中资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能力,也能为东盟实现净零碳目标提供重要支持,实现双赢。

另外,电子商务、人工智能、元宇宙场景、智慧医疗等数码经济领域,也是顺应全球技术变革趋势、符合东南亚新消费特点的朝阳产业。中国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创新和场景应用优势,在这些领域也会有广阔的施展空间。

仅以电子商务为例,相关预测估计,到2025年,东盟地区的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2340亿美元(约1.1兆令吉)。

总结来看,对中资企业,东盟市场机遇多元,新经济潜力巨大。但与此同时,挑战也在于多元化,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政策制定和推动的差异性,以及多民族文化对消费行为和偏好的影响等。

因此,并不适合以统一大市场的方式盲目布局。中国企业要成功打开东南亚市场,不但要做好全局规划,还要制定精准并具有针对性的执行策略,避免简单的“复制黏贴”,并考虑通过与可靠的专业机构合作,来规避跨市场经营的风险,以确保在这片充满新机遇的疆域里行稳致远。

来源:《联合早报》

反应

 

东盟+

逾2万公里长 狮城连接北美海缆获批

(新加坡24日讯)由吉宝公司与美国及印尼合作伙伴联合建设,全球首个直接连接新加坡与北美西岸的海底电缆系统,获得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发出的海底电缆登陆许可证。

吉宝有限公司(Keppel Ltd)24日发文告宣布,由公司与脸书母公司Meta拥有的Edge Cable Holdings、印尼电信子公司PT Telekomunikasi Indonesia International(Telin) 合建,全长超过2万公里的Bifrost电缆系统,已取得海底电缆登陆许可。

这项穿过印尼爪哇海和西里伯斯海的海底电缆工程,已在今年1月21日开始系统调试和验收测试,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投入商业服务。

文告指出,在美国铺设海底电缆以连接其他国家之前,须先取得海底电缆登陆许可证。如今获得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发放许可,意味着大规模的跨国监管审批程序,获得最终批准,为Bifrost电缆成功部署亮绿灯。

SubmarineNetworks.com估计,该电缆系统价值7.6 亿美元(约33.3亿令吉)。文告称,吉宝公司占3.5亿美元。

文告说,作为过去8年首个获批连接东南亚和美国的海底电缆系统,Bifrost将显著提高新加坡作为亚洲领先数字枢纽的战略地位,并支持本地区快速增长的数字经济。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