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财经

600美元纾困支票怎么花?

(华盛顿6日讯)纾困支票将为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提供财务生命线,以便他们抵御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所带来的经济破坏。

但是有些拿到支票的民众仍有工作和收入,并能够负担每月的关键支出,例如房租、水电费和偿付债务。对于他们来说,600美元(约2410令吉)的支票代表了增加储蓄和购买非必需品或股票的机会。年轻投资者在TikTok上寻求投资建议,而有关如何将你的"刺激支票"变成数千美元的视频正受到热捧。

19岁的艾奥瓦州立大学学生Albert Lewis III在芝加哥长大,他已经决定这笔钱的去向:投入他的Robinhood投资帐户。

"目前不需要花这600美元,"Lewis表示,"我正在用它投资,希望在我需要它的时候将它变成更多。600美元在一年里不会变成10,000美元,但如果我现在投资,那么40年后,它的价值将会高很多。"

他说,他的大部分基本费用都有着落。Lewis大学的大部分学费是由奖学金支付的。他与父母住在一起,这意味着他现在不必担心租金。兼职工作使他能够负担日常费用,例如食物和电话费用。他还没有决定将自己的600美元投资于何处,但他正在考虑像苹果或面簿这样"总会在那里的公司"。

Lewis的计划凸显冠状病毒危机影响是如何让美国经济陷入分裂的。一方面,去年平均每周申请失业救济金的人数达到145万,而2019年约为22万,成千上万的人为食物、住房和收入而苦苦挣扎。另一方面,家庭储蓄在可支配收入的占比已经上升,房主看到房地产价格上扬,而股票市场也在飞涨。

为了缓解大流行病带来的困难,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纾困救济计划,向调整后收入低于75,000美元的个人以及收入低于15万美元的联合报税的夫妇提供每人600美元现金,以及每个受抚养子女600美元。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RA Farrokhnia说:"会有很多人不需要它,但仍会得到支票,因为支票的签发纯粹是基于收入,而不是就业。"Farrokhnia补充说,由于社会疏离和封锁措施仍然存在,人们花钱的地方受到限制。"那些仍有工作的人最终会省下更多钱,因为他们没有去餐馆,而且在Zoom上工作,因此他们不需要太多的新衣服或鞋子。"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大多数美国家庭在2020年使用上一轮刺激支票(每人1200美元)来支付基本费用。根据Household Pulse调查,大约80%的受访者将这笔钱用在食物上,77.9%用于租金、按揭还款或账单。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将钱花在了家庭用品和个人护理产品上,约20%的钱花在了衣服上。

休斯敦的25岁企业主Hailey Wiggins收到600美元的支票后,她很可能会保留10%的现金,并将60%用于股票投资,30%用于加密货币投资。

去年3月进入股票市场的Wiggins表示,"我们将被所有这些多余的钱充斥,这只会刺激市场。由于流行病及其对股市的影响,我一直在进行投资并获得了如此疯狂的回报。我看到的不是600美元,我看到的是远远更多的钱。"

对于某些人来说,最新的刺激资金太少,不足以支付大笔账单或提供储蓄动力。相反,它促使他们考虑购买一些好东西,以使自己在经历艰难的一年后感觉更好。

"600美元根本无法支付我的房租,"来自马里兰州的22岁的George TakamJr.表示正在考虑购买PlayStation 5游戏机,"我不妨将之用于一些不错的事情上,还能刺激经济。"

反应

 

名家专栏

国外好使国内便宜?/胡逸山博士

美国候任(与前任)总统特朗普近日大放矢言,其中就提到假如一些国度尝试以其他货币来取代美元作为国际上最为通用的交易货币的话,那么他将捧出关税大棒,对彼等出口至美国的商品施以100%的关税。

我之前曾详细谈到,为何特朗普上台后,虽然在美国权力分治体系下,可能未能全盘操控美国的货币政策(如形同其中央银行的美联储就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但起码在整体上会寻求偏低的美元币值,以便促使美国制造的商品在国际上更具有出口竞争力,来完成其“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宏愿。

那为何特朗普一方面不介意美元币值的走低,但另一方面又那么介意美元是否维持作为国际上主要交易货币的独特地位呢?这主要是这两者之间,其实并无经济逻辑上的冲突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

这得从何说起呢?可能先从本地社会说起吧。大家在本地社会生活里,坦白说通常对马币币值的高低走向,有着在社会心理学上所谓的认知偏颇。

当马币走高时,我们一片欣喜若狂,尤其是如当下般年底学校放假,大家携老扶幼到外国度假时,马币得以兑换更多的当地货币,花起来当然也就更为得心应手了,譬如得以血拼更多的当地商品等。

即便没有出国旅游或送孩子到外国念书(也就必须兑换马币来缴付彼等的学费和生活费),更高币值的马币也意味着进口到本地的商品会显得更为便宜(相同数额的马币得以进口更多商品)。

经济社会微妙偏颇

有钱人买时装、香水等奢侈品会更便宜,但连中低收入群体者购买一般的日常用品、食物等也会更为便宜,因为在本地许多这些商品也是进口的。

所以大家在社会经济认知上,都有一个微妙的偏颇,认为马币币值高就很好,政府就显得有“做事”,有把马币币值往高处推。

反之,如果马币走低,出国旅游时的花费就更高了,孩子的外国学费与生活费也就更高,搞不好还要好像当年家长自身在外国念书时般,到当地唐人街的华人餐厅打工、洗碗碟、抛大镬、捧餐送外卖等,我见犹怜,令从小宝贝爱儿爱女的家长们心疼不已。

家长们心想新一代的海外生活水平不但没有提高,甚至可能还不如旧一代,而那都是马币低迷所闯出的祸,那当然义愤填膺,大骂政府无能了。

即便未能负担得起孩子出国念书,甚至也没能出国度假的中低收入群体们,也必须忍受马币低迷所带来的主要依靠进口的必需品的价格的相应上涨,当然也是怨声载道,迁怒于政府为何不设法把马币币值提高了。

急功近利主流文化

在如此的一片马币币值高企好、低迷坏的认知偏颇狂热里,合理马币币值走低的优势,是很难被本地主流社会所欣赏的。

如更低的马币,理论上是能帮助本地的出口商品更具有国际竞争力,更能卖出去,如此也就更能带动本地的主要还是依靠出口的经济动力的。

当然,极为讽刺的是,撇开高科技产品不说,本地出口虽多,但进口也很多,甚至更多。而低企的马币,虽然会导致进口商品更为昂贵,但也就变相地鼓励本地必须更为迈向自给自足的经济韧性,自己做来自己用,就无需依赖进口了。

但在本地一片急功近利的主流文化思维下,什么长期竞争力、韧性等通常都抛在脑后,而要马上看到“出国钱好使,本地物价低”的成绩了。以后再续。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