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中美贸易战关税临头
中国港商难过年关

美国是中国制造业最重要市场,让港商在中国设厂甚被动。反观美国客户,在亚洲区有中国以外的大量选择。

中美贸易战首轮美方专攻高新科技,第二轮势必向传统制造业开刀。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中国港商难免不被波及,他们在1980年代打响“中国制造”,但踏入2000年生意转差;今年的中美贸易战更令他们猝不及防。

面对美国很快开征的第二波千亿美元中国货25%关税,一些港商哀叹之余更断言,“很多厂商无法挨到年关”。



香港厂商刘达邦在中国广东省东莞设厂已有29年,主要制作铝制品及涂喷。这些都被列入美国次轮关税清单内,此前刘本身缴交6%关税。

这意味着,刘的产品将被征税高达31%,不过他每单生意只赚最高8%。而在重税之下,刘担忧客户今后未必再愿在中国落单。

他说:“如果加了25%,我们到时与美国本土生产的价钱会很接近,我们的竞争力会大大削弱。若美国客不落单,我们的生意额会少掉25%。”

中美贸易战持续下,多名在东莞设厂的港商亦对前景感悲观,指“十个有九个都是将货运到美国赚钱”。

东莞厂商兼网台时事评论员杰斯亦指,若中美贸易战持续恶化,很多厂商肯定过不到年关。据悉,东莞两年前有近8万家港资厂,今年只剩约2万5000家。



中共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港资一直是中国外资主要来源,甚至可以说“中国制造”主要靠港商打响。

中国商务部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中国累计批准港资项目近40万个,实际使用港资9148亿美元(约3.8兆令吉),占中国吸收外资总量54.2%。

但进入21世纪中国追求高新科技,传统制造业为主的港商日渐式微,多年来更屡被地方政府针对。

刘达邦投诉,早年地方政府给予的优惠早已名存实亡,“优惠拿不到,经营越来越惨淡。”

他指地方政府更不断压迫他们。“例如,我们一直都合乎环保的条件,但最近政府收紧空气污染的条例,施压我们额外投资去改善空气处理。”

美国第二波中国货关税一旦开征,刘达邦在东莞的铝制品工厂或损失大批美国生意,让他设厂近30年后萌生退意。

无美国市场“必死”港商欲搬厂忧失定单

东莞厂商兼网台时事评论员杰斯指出,中国港商若无美国的市场“肯定完蛋”。

他说,美国市场是中国制造业最重要的市场,故港商在中国设厂相当被动,东南亚各国竞争对手的价格比中国低,占主动是欧美客户。

美国将是大赢家

杰斯表示,目前中国港商“几乎只做美国生意”,若美国客户因重税而不再落单,中国港商“必死无疑”。

反观美国客户在亚洲区仍有大量选择,不向中国购入货物也可选择到泰国、越南等。杰斯因此认为,美国在制造业的贸易战“将是个大赢家”。

事实上不少香港厂商都已在中国慢慢撤资,将生产线搬到东南亚国家。港商刘达邦就说,为了避开美国的重税也有意这么做。

但他担忧在别国成立生产线,整个过程需耗时至少2至3年,“到时候原有的定单都肯定都没有了”。

美国的重税加上中国地方政府“喜新厌旧”,让中国港商在内外交迫之下萌生结业退休的念头,不过将中国工厂结业并非易事。

刘达邦表示,结业要处理工资、海关、废料等事宜,还有一系列的部门磋商,“整个过程需时至少3年,费用也要上千亿元”。

反应

 

财经

中美角力未解
港商转拓东南亚

(香港21日讯)中美贸易战未解,港商也受影响。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主席林宣武出席电视节目时透露,该局将提供多项措施,协助中小企业把生产线扩展到东南亚,以应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



他说,像缅甸生产成本低廉,印尼、菲律宾人口多,还有很多开发的机会。

明报报道,林宣武指出,像缅甸生产成本低廉,印尼、菲律宾人口多,还有很多开发的机会,建议港商在东南亚拓展的同时,不用把中国的生产线关掉,可把纯代工转型设计制造商,开拓中国销路。

生产力促进局正编制“东盟投资手册”,列出各国与营商有关的法规等资料,协助港商在当地设厂,降低贸易战带来的风险。

生产力促进局又表示,政府协助港商发展品牌、开拓中国和东盟市场的“BUD专项基金”,该局也计划9月中举办推广日,协助港商申请40多项政府认可的资助。

新闻来源:中时电子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