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仰光主教促避“罗兴亚人”用词
教宗访缅聚焦人道危机

教宗离开机场时向挤满路上的修女、孩童和各族信徒挥手,当地民众挥舞缅甸国旗和梵蒂冈国旗,热情欢迎教宗到来。(欧新社)

(仰光27日讯)天主教教宗方济各周一展开首次访问缅甸行程,将分别与缅甸政治领袖会面,罗兴亚人道危机成焦点。外界关注教宗会如何为信奉回教的罗兴亚人仗义执言,而不会波及缅甸境内少数的天主教徒,被喻为是教宗就任4年来外交上最艰巨的挑战。

教宗将访问缅甸3天,传达“和解、宽恕与和平”的信息。他将会晤缅甸总统廷觉、国务资政昂山素枝,以及军方总司令敏昂莱。他亦计划与多名宗教领袖会面,并在周三在仰光主持弥撒,祈求和平,预料将有数十万名缅甸天主教徒参加。其后他将转往孟加拉两天,并在首都达卡与部分罗兴亚难民会面。



缅甸是一个佛教徒为主的国家,过去从未有天主教教宗访问当地,方济各成为第一个到访缅甸的天主教教宗。

修女们在仰光机场等待教宗的到来。(欧新社)

民族主义者质疑偏袒

过去几个月,缅甸有逾60万少数族裔的罗兴亚人,为逃避政府军迫害逃难入孟加拉,国际上基本已把这场人道危机定性为种族清洗。罗马教廷虽然亦有谴责缅甸军政府,却一直避免使用种族清洗的字眼,梵蒂冈仍然视昂山素枝为缅甸民主的希望,即使外界批评这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已沦为军政府的帮凶。

教宗曾多次呼吁停止针对罗兴亚人的暴行,并促请当局给予罗兴亚人“完整的权利”,又称“受迫害的罗兴亚人是我密切的弟兄姊妹”,不过今次访问行程极为敏感,特别是缅甸国内民族主义高涨,对联合国与美国指摘缅甸军方涉种族清洗的说法早已心生不满,亦批评外国传媒扭曲当地实况,不少人更质疑教宗偏袒被视为“孟加拉非法移民”的罗兴亚人,此行是为他们说项。

缅甸著名佛教民族主义僧侣奥塔马早前接受外国媒体访问时,便指控包括罗兴亚人在内的回教徒“利用人口上的优势”突袭佛教徒占多数的缅甸,即将“吞噬整个国家”。不过该国人口调查显示,回教徒实质只占人口5%。



教宗首次访缅,有支持者展示“我爱教宗方济各”衬衫、“爱与和平之旅”标志的贴纸和标语牌。(欧新社)

料为难民发声  但措词将妥协

美国教会事务评论员里斯坦言,教宗已陷入两难,“若他率性敢言,将置当地的基督徒于险境,但如果对迫害罗兴亚人都不发一言,叫教宗的道德诚信何在。”以佛教徒为主的缅甸,5100万人口中大约只有65.9万是天主教徒,也是备受军政府猜忌的少数群体之一。

分析相信,教宗会在难民的苦况上坚持仗义执言,公开促请内比都给予难民“完整”公民权利,但可能会在字眼上妥协。教廷国务卿帕罗林枢机早前接受梵蒂冈电台访问,介绍教宗此行时便一直不肯用上“罗兴亚”一字。

不过人权组织则呼吁教宗在缅甸之行为罗兴亚人发声。人权监察亚洲副总监罗伯逊称,罗兴亚人多年无国籍,备受歧视,亦成缅甸军方种族清洗与暴行的受害者,除族群的名称与背后的身分认同“他们已几乎一无所有”,认为教宗应使用其族群名字以示支持。

事涉种族种清洗时,教宗也曾直言无讳,他2015年曾因谈及亚美尼亚大屠杀,激怒土耳其。

梵蒂岗发言人柏克上周说,罗兴亚并非“禁词”,不过教宗审慎考量芒波的建议。

缅甸枢机主教查尔斯·芒波促请教宗避免使用“罗兴亚人”一词。(美联社)

用“若开邦回教徒”免争议

教宗向来不平则鸣,过去亦有为世界各地受压迫的难民发声,可是由教宗一手任命的缅甸仰光的枢机主教查尔斯·芒波,却在出访前劝告他勿在敏感的难民问题上迫得军政府太紧,甚至不要使用“罗兴亚人”一词,改用“若开邦回教徒”,以免惹争议。缅甸人一直视罗兴亚人是非法入境外来人,从不承认他们的公民地位。

曾就若开邦问题撰写顾问报告的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亦认为教宗不应使用“罗兴亚人”,以免触怒缅甸,甚至对当地基督徒与回教徒少数族群不利。

但教宗已用过这个词汇:他在2月的一场每周演说要求大家祈祷,“特别是为我们的罗兴亚兄弟姐妹”。他说罗兴亚人“只因坚持回教信仰而被折磨和杀害”。

在库图巴朗罗兴亚人难民营走一小时,都见不到尽头。

家园被毁忧安全  难民宁死不回缅

缅甸与孟加拉政府于23日签订谅解备忘录,同意在两个月内开始遣返难民,但被遣返人数、难民返国后的安置地点和人身安全保障等详情仍然未明。

联合国24日便对难民遣返后的人身安全表示关注,孟加拉上周六称,因为不少罗兴亚人家园在冲突中烧毁,遣返难民会先安置于临时收容所。

香港世界宣明会总干事赵焕明在备忘录签署前3天接受《明报》访问时亦谈到遣返罗兴亚人的问题,他认为,遣返牵涉的问题复杂庞大,涉及很长的法律程序,相信不会短时间发生。

赵焕明说,难民宁愿为了安全而在孟加拉过着物质缺乏的生活,都不愿返回缅甸,说宁愿死在孟加拉;有难民亦称,现在是农作物收成的时间,但他们为保性命仍选择放弃,因此任何遣返必须确保难民的人身安全。他认为,要达成罗兴亚人回国安排协议,需要藉国际社会施压达成协议、从政治上解决。

根据孟加拉及缅甸上周四签署的备忘录,缅甸会鼓励罗兴亚难民“自愿及安全地回到若开邦的家园”或“最近的安全地点”。不过不少罗兴亚人村庄在冲突中被烧毁。

联合国难民公署上周五便称,缺乏条件让难民安全回到若开邦。

大批罗兴亚人乘坐木筏,越过缅孟边界的纳夫河。(美联社)

难民回缅无期   “危机仅属开始”

香港世界宣明会总干事赵焕明本月初到访孟加拉边境科克斯巴札尔3个包括在库图巴朗的临时营帐区,形容当地规模庞大的难民营一望无际。他相信罗兴亚人道危机现在只是刚开始,但孟加拉政府为免对难民负上长期责任,令长期救援计划受阻。

赵焕明20日接受《明报》访问时称,库图巴朗的难民营满眼尽是大小不一的帐篷,他指着其中一幅相片说:“有同事跟我说,向那边走一个小时都是帐篷。这是全世界最大、兴建得最快的帐篷城市。”

宣明会在当地的职员粗略统计,难民平均要花3至7天逃到孟加拉;逃难到库图巴朗的妇女之中,约有7%怀孕,但近半在难民营中出生的孩子都不幸夭折。

难民面对卫生、营养不良等问题,部分人身体状况比刚抵达时的情况更差。

环境恶劣近半婴儿夭折

赵焕明忆述,一名妇人手抱的女孩已经14岁,但因身患残疾不能行走,其身形较旁边的10岁孩子还要瘦弱,当日探访之前她刚腹泻了7次。该名妇人的丈夫在冲突中离世,她们三母女花了5天从缅甸走到当地,其间妇人一直抱着患病的女儿徒步逃难。

另外一名8个月大男婴的体重仅跟初生婴差不多,男婴和他的母亲都生病,母亲无法提供奶水,男婴对外界无法作出反应。赵焕明说,这类个案并不少,但医疗资源不足,能提供的支援不多。

他评估今次危机发展得很快,且尚在开始阶段,不过救援工作遇到不少困难,当中涉及政府的取态。

他估计孟加拉希望难民涌入只是短期情况,孟加拉政府在首个月不太愿意开放予人道组织工作,亦不太愿意批出长期援助计划的批文,如宣明会仅获批为期6个月的工作批文,9月底才可开始人道工作。

赵焕明说,虽然环境恶劣,难民不轻易离开,因为身无长物,在孟加拉亦较安全。

昂山素枝星期一出席全国实现停火协议书协商会议。(欧新社)

料触及罗兴亚人问题  昂山素枝将访华

缅甸官方报章《缅甸环球新光报》27日报道,国务资政昂山素枝“即将”访问北京,届时将有多国领袖出席。

中国官方新华社之前说,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在本月30日至12月3日举行。

该报道说,昂山素枝届时将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主办的世界政治领袖论坛。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周才与缅甸军方总司令敏昂莱见面,双方承诺有更紧密合作。外界估计昂山素枝此行,将触及罗兴亚人以及中国在当地投资等议题。

路透社记者称无法联系到昂山素枝的发言人佐泰,向他求证此事。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克钦军击溃缅甸军防线 甘拜地战役改变缅北版图

报道:陈少鹄

缅北最大的民间武装克钦独立军凭借精准的战术与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一举攻克甘拜地,缅军在克钦邦第一特区的最后防线土崩瓦解,显示缅甸军政府统治能力走向衰弱。

甘拜地(Kan Paik Ti)战役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去,缅甸北部的局势却已被彻底改写。作为缅北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装部队克钦独立军(KIA)凭借精准的战术与强大的军事动员能力,一举攻克甘拜地,缅军在克钦邦第一特区的最后防线土崩瓦解。

这场战役不仅标志着克钦独立军在军事上的全面胜利,也进一步揭示了缅甸军政府日益衰弱的统治能力。

甘拜地之战不只是克钦独立军的阶段性胜利,更是一场重新定义缅北权力版图的关键战役。

从11月19日开始,克钦独立军一方面在距离甘拜地15分钟车程的Wutmaw村集结部队,另一方面其政治派别克钦独立组织(KIO)通过发言人瑙布(Naw Bu)上校宣布,克钦独立军决定暂时不攻击甘拜地镇,试图让驻守甘拜地的缅军放松警惕。

暗度陈仓出奇兵制胜

可事实上,这是克钦独立军的暗度陈仓之计。11月20日上午10时,甘拜地缅军守兵开始主动出击,向可能被克钦独立军使用进入该镇的道路发射小型武器和火炮。

克钦独立军和盟军人民防卫军(PDF)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了缅军的外围防线。

整场战役中,克钦独立军展现了高效的部署能力和强大的作战效率。

空袭未能扭转势态

在下午3时至4时的激烈交火中,缅军试图通过空中力量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但面对克钦独立军的精准火力和地形优势,空袭未能扭转战场态势。

到下午5时,克钦独立军全面掌控了甘拜地的军事基地、警局及其他关键设施,缅军残部和克钦邦边防警卫军(BGF)剩余成员被迫撤退,甚至有士兵翻越边境围栏逃入中国境内。

克钦独立军趁势彻底烧毁了缅军驻扎的山丘基地,并进一步围剿在友谊隧道周围抵抗的残部。

截至22日,基本上消灭了逃往中缅边境友谊隧道的军政府和克钦邦边防警卫队盟军士兵。

甘拜地战役的胜利,对于克钦独立军来说,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成功,更是战略资源和地缘优势的重大突破。

作为缅甸第三大边境贸易站,甘拜地一直是缅军的重要经济枢纽,其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稀土等战略资源的出口通道。

克钦独立军通过此次胜利,切断了缅军的经济和物资供应线,进一步削弱了中央政权的统治能力。

同时,这场战役的胜利为克钦独立军提供了更多的外交筹码,使其在未来的谈判中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对于缅军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对其统治合法性的重大打击。

克钦独立军的崛起并非一夜之间,而是经历了60多年的血与火。

从民族诉求到武装

从民族诉求到武装抗争,从地方武装到地区强权,克钦独立军的发展历程,是缅甸复杂民族问题的缩影。

克钦独立军成立于1961年,由克钦独立组织领导,其诞生源于缅甸中央政府长期对少数民族的压迫。

少数民族要求自治

克钦族作为缅甸北部的主要少数民族,长期要求政治自治和资源分配的平等,但在中央集权的高压政策下,这一诉求被迫转化为武装斗争。

自奈温政权1962年发动政变以来,缅军对克钦独立军展开了多次围剿,但由于克钦邦复杂的地形和克钦独立军强大的基层动员能力,这支军队始终未被彻底击败。

克钦邦资源丰富

克钦独立军的强大,不仅来源于军事力量,也得益于对经济资源的高度控制。

克钦邦资源丰富,包括稀土、黄金、翡翠和木材等。

克钦独立军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开采和贸易,为其战争机器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支持。

这使得克钦独立军不仅能够维持长期的武装斗争,还能不断提升武器装备水平,以应对缅军的攻势。

通过收取过路费、掌控采矿权和与国际黑市的交易,克钦独立军逐渐发展为缅甸最具实力的民地武之一。

甘拜地战役的胜利,将克钦独立军推向缅甸权力博弈的中心。

然而,这场胜利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克钦独立军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同时,还需要应对更复杂的内外压力。

在国内,他们需要在更广泛的民地武联盟中寻求共识,加强协同作战,推动民族自治的政治目标;在国际上,他们需要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复杂关系,特别是中国在缅甸局势中的关键角色。

克钦独立组织的领导层曾多次强调,其最终目标是推翻缅甸军政府并推动克钦族的完全独立。未来,克钦独立军很可能进一步扩大控制区和利用共同的基督教信仰来争取西方阵营支持,推动缅甸政治格局的重塑。

甘拜地战役的硝烟虽已散去,但缅甸的未来仍充满不确定性。

克钦军胜利加剧动荡

克钦独立军的胜利,不仅加剧了缅甸的动荡局势,也使缅军面临更大的困境。

从军事上看,缅军虽然拥有更强大的空中力量和重武器,但在实际作战中却暴露出指挥混乱和士气低迷的问题,这使得其在北部地区的战斗力持续下降。

从国际上看,缅军因2021年的政变陷入了全面的国际制裁,经济崩溃、美元短缺和燃料危机进一步削弱了其统治基础。甘拜地的失守,不仅是一次战役的失败,更是缅军在北部地区统治力全面崩塌的标志。

克钦军亲西方信基督

与此同时,克钦独立军的胜利也为缅甸其他民地武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参考。

近年来,克钦独立军、果敢同盟军、德昂军、若开军等民地武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协同作战意图,这种联合力量可能对缅军形成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民地武之间的利益分歧和历史恩怨,也可能成为这一联合的最大障碍。

克钦独立军因基督教信仰以及执行亲西方路线,能否在民地武联合力量中发挥领导作用,还是未知数。

中国角色至关重要

在这一复杂局势中,中国的角色至关重要。

作为缅甸最大的邻国,中国需要在保障边境安全的同时,平衡与缅军及民地武的关系。

甘拜地战役后,缅军士兵越境事件以及克钦独立军完全控制克钦邦全部中缅口岸已为中国敲响警钟。

未来,中国可能需要采取更加主动的策略:一方面,通过经济援助和外交调停,推动缅军与民地武的谈判;另一方面,加强对缅甸资源和地缘通道的掌控,确保中缅经济走廊的稳定。

甘拜地战役,可以说是缅甸乱局的一个新起点。

克钦独立军的崛起以及与缅军的全面对抗,打破了缅军对北部地区的统治,同时也使中国这一缅甸最重要的邻国必须直面克钦独立军所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须找到平衡点

对中国来说,缅甸乱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通过灵活的外交与经济手段,中国或许能够在这一复杂局势中找到平衡点,不仅维护自身利益,更为缅甸的和平与稳定贡献不可或缺的力量。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