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借官媒批中国经济表现
传习近平“敲打”李克强

习近平(左)与李克强的矛盾半公开化,引起外界关注。图为两人出席今年3月举行的“两会”时已无交流。

(北京12日讯)中共高层闹矛盾,习李体制出现裂痕?中国官方喉舌《人民日报》9日头版刊登“权威人士”解读中国经济长文“开局首季问大势”,针对总理李克强主导的某些经济策略提出不同看法,引起外界关注。

海内外均认定,“权威人士”实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代名词,故此文亦被视为是习、李矛盾半公开化的又一象征,反映习李治国观念分歧严重,中共高层权力斗争或进一步加剧。



《人民日报》文章长达7000字,专访“权威人士”为中国经济“问诊把脉”。报道未点“权威人士”为谁,但其霸气语风和命令方式,只有习近平才能如此。该报海外版微信公号“侠岛客”也暗示,该文代表“最高领导人”。

外电指,此文实为4月29日中共政治局会议内容摘要。据悉,那次会议上习近平就现时李克强主导的一些经济策略提出批评。

文章引起震撼

值得关注是,该“权威人士”对中国经济的判断与目前“李内阁”观点相左。上月底,国家统计局一季度统计数字出来后,李克强据此认为中国经济正在“好转”;众多智库也跟着唱好,认为经济已呈U型回升。不过,“权威人士”看法相反,认为中国经济“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

“权威人士”还对目前一些经济策略提不同看法,包括推高股市以解决经济增长放缓、加大杠杆比率保持经济扩张、通过加快“城市化”化解房地产危机、刺激内需消化过剩产能、推动“双创”(即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和发展新经济打救向下滑的经济、用“债转股”方式解救陷入困境的国企等。



尽管“权威人士”没点任何人的名,但熟悉中共时政经济的人士无不对这篇政策性极强的文章感到震撼;外电及众多外媒均认为,文章反映了习近平不满李克强的经济策略。

执笔人或是习近平文胆刘鹤

《人民日报》再次刊登对“权威人士”有关中国经济问题的采访记录。在此次采访中,“权威人士”从中国经济的整体情况,包括存在的风险、当前的供给侧改革等方面作了分析。

《人民日报》曾在去年5月25日和今年1月4日两次刊发这位匿名“权威人士”的文章。在此次采访中,他强调不能再依赖投资刺激、加大货币供应来提升经济;“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扩张办法给经济打强心针,造成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

而部分海内外媒体分析,此文的执笔人可能就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办公室主任刘鹤,他正是习近平的文胆之一。 

“权威人士”的话中强调,不能再大规模的刺激和大量印钞,否则会导致中国债务规模越来越膨胀,杠杆率越来越高。股市要回归市场化,“国家队”会退出干预;不能再不顾一切的刺激房地产市场,楼市要“回归居住属性,而非投资属性,也非金融属性”。

首先关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权威人士”直言,固有矛盾还没根本解决,今年第一季度仍然是“依靠‘老办法’,即投资拉动”,所以,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减少行政干预

比如,“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泡沫、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地方债务、股市、汇市、债市、非法集资等风险点增多。一些市场化程度较低、产业低端、结构单一的地区,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就业问题凸显,社会矛盾有所加剧。”

他说,目的是为了更多地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好决定性作用。即使是经济比较困难的地区,也必须“抛弃幻想,自立自强”。

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对于产能过剩造成的“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但他也同时承认,在处置“僵尸企业”的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员工失业的压力,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其中很多是40岁至50岁职工。

疑似反击权威人士
李克强:未搞“强经济”

《人民日报》9日刊登“权威人士”对中国经济现状的抨击之后,总理李克强在当天举行的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似乎也隐约回应了这一批评。

李克强强调,近几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传统动能减弱,我们没有搞“强刺激”,而是着力推动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克强又呼吁,各级政府要“相忍为国”,以政府减权限权换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发挥。他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有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发展,将可带动传统动能改造提升。

权威人士身分虽然神秘,但权威地位毋庸置疑,这篇以〈开局首季问大势〉为题的访问,在《人民日报》头版占了三分之一的位置,并连接第二版全版刊登。

石建勋:匿名不恰当

同济大学教授石建勋在微博上撰文,建议“权威人士”应该署名慎言,匿名不恰当。他提出:“权威人士应该慎言,如果真要发言,也请光明磊落亮出真名、职务和代表的所属机构,积极践行公开、透明、负责任的现代社会治理原则。”

反应

 

德国之声

那些年中国总理记者会的“金句”

(北京6日讯)今年的中国全国人大尚未开幕,中国官方就发布了会后不再举行总理记者会的消息。已有30多年历史的总理记者会一直被视为两会重头戏,既是中国总理的高光时刻,又是外界了解中国领导人个人风格的难得机会,有时甚至很有料。

中国已故总理李克强2020年5月28日在当年推迟举行的全国人大会议闭幕记者会上说:“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现在又碰到疫情,疫情过后民生为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没有就业那就是9亿张吃饭的口,有了就业就是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

李克强的“数字经”

2020年正值习近平要求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最后一年。当局大力宣扬“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在这个时候,李克强爆出“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这样的拒绝粉饰太平的数字,无疑让牺牲民生,执意推进新冠清零政策的习近平脸上无光。

李克强不止一次在总理记者会上揭露问题,在2019年3月15日的人大记者会上,李克强也透露了一个涉及民生的重要数字,他说:“我们的医保虽然覆盖全民,但是水平不高。尤其是我们的农民,人均年收入不到1.5万元(人民币),遇到大病靠自己扛是很难的。”

温家宝的“名言警句”

2003年3月至2013年3月担任总理的温家宝被视为擅长以温文尔雅、平易近人的风格打温情牌,回答记者提问时总是旁征博引、名言警句信手拈来。

在2003年“两会”记者会上,新出炉的总理温家宝坦言“当好中国的总理不容易”。他还引用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表达自己不顾个人安危,一心报国的心愿。谈两岸关系时,温家宝引用了国民党元老、书法名家于右任的《望大陆》中的诗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2012年3月14日,温家宝作为时任总理在他的最后一次记者会上罕见地正面谈论政治改革问题,并告诫警惕文革复辟。他说,“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每个有责任的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应该有紧迫感。”

温家宝的这番话没有成为先声,而是成为绝响。作为中共二号人物,温家宝多次呼吁政改,但却无法推动政改。现如今,人们看到,温家宝担心的这些问题正在葬送中共提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的成果。

朱镕基的“自嘲”

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任总理的朱镕基语言朴素通俗,也不乏幽默,甚至敢于自嘲。

在人大闭幕后的记者会上,他曾被问道:“人们称您为‘经济沙皇’等,您对此有何感想?”朱镕基直言“我不高兴”,并表示:“我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谈到反腐决心,他说,“我准备了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口给贪官,一口留给自己”。

2001年3月15日朱镕基在人大闭幕记者会上回答关于退休之后做什么的提问时说:“我是很佩服你们新闻记者的执着和毅力,总是要把这个问题追个水落石出,但是我刚才已经讲过了,连我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我怎么回答你呢?至于我本人,除了我确实是在埋头苦干地干工作以外,我没有什么优点,我不希望别人学习我,特别是某家香港报纸说我的本事就是拍桌子、捶板凳、瞪眼睛,那就更不要学习我。”

李鹏的“严谨”

据中国官媒报道,1987年11月担任代总理、1988年4月至1998年3月担任总理的李鹏在1988年4月13日举行的人大记者会上被记者请求谈谈人生信条。李鹏回答说,“我非常欣赏实事求是这句话,希望做事情不做则已,一旦要做,就要把它做到底。”

在这次记者会上,李鹏还回答了记者提出的包括铁道部部长丁关根辞职、对知识分子的所谓“压制、镇压”和所谓的总书记与总理“在改革问题上有分歧”等各方面问题。据中国媒体当时报道,针对美国《时代》周刊记者提出的关于他和周恩来的所谓“特殊关系”问题,李鹏坦然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背景,做了澄清。中国官媒称,一位外国记者评价李鹏总理很“严谨”。

在1993年3月31日的记者上,有记者向李鹏提问,“在今后五年任期内,您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主要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李鹏回答说,“我们要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特别要关心那些现在还没有解决温饱的群众的生活。”

李强的“绝唱”

现任总理李强2023年3月在人大会议上被任命总理,之后的人大闭幕记者会成为其“首秀”。中国媒体当时还以海报形式摘录其金句做宣传。谈中国经济前景时,李强说,“我想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谈民营企业时,他称,“民营经济一定是大有可为的。”谈人口问题时,李强说:“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谈政府施政,这位新任政府总理表示,“各级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都要有服务意识、发展意识,特别是在履行审批、管理职能时,不能光踩刹车、不踩油门;不能尽设路障、不设路标。”这次记者会上,李强尤为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我长期在地方工作,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

中国官方3月4日在人大开幕前一天宣布,“今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不举行总理记者会。如无特殊情况,本届全国人大后几年也不再举行总理记者会。”这一消息意味着,除非出现官方语境中讳莫如深的“特殊情况”,2023年在人大记者会上的首秀已成为李强作为中国位列第二的领导人的绝唱,30多年来总理记者会金句频出的历史从此翻篇。

新闻来源:德国之声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