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地球变暖闯祸? 面积为柏林7倍
南极最大冰架断裂

“英国南极调查局”星期三发布的照片,显示南极拉森C冰架今年2月的状况。(美联社)

(伦敦13日综合电)南极拉森C冰架的一条深长裂缝贯穿整个冰架,星期三的卫星图像显示一座巨大的冰山崩解脱落。整个冰架结构因此不稳定,恐会彻底解体。科学家们估计地球变暖导致这个结果。

据悉,这块脱离南极拉森C冰架的超大冰山,面积约有6000平方公里,是德国首都柏林面积的将近7倍,也是有史料记载以来最大的冰山。科学家们几个月来密切关注这座冰山,并且预测它将完全从南极拉森C冰架崩解。



该冰架于2010年首次出现可见的裂纹,最近几个月裂缝不断延伸。

今年5月,一周内裂缝延伸大约17公里。冰山脱离拉森C冰架后,整个冰架的面积缩小了十分之一。

单漂的巨型冰山不会给当地环境带来根本的变化,因为那里无人居住,也没有动物和植物。不过科学家们担心会出现长期的影响。

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的扬森表示:“脱离冰架的冰山不会让全球海平面上升。好比在一个杯子里放入冰块,冰块融化并不会令水面上升。”

据悉,拉森冰架近年一直在缩小。1995年,拉森A冰架崩解消失,7年后拉森B冰架也消融了。科学家们认为,两个冰架消失与地球变暖相关联。



南极冰架稳定性下降

长期监测冰山崩塌情况的英国科学家表示,巨型冰山脱离拉森C冰架之后,使南极洲最大的冰架处于“非常脆弱的状态”,尽管再次发生冰山崩裂可能是在数年之后。

日前一块历史上最大的冰山脱离南极半岛的拉森C冰架,它的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

斯旺西大学教授卢克曼说:“难以预测它的未来动向。有可能保持完整的一块,也有可能崩塌成数块。有些小块冰山可能停留在原来区域,数十年不融化,有些则可能会漂移到北方暖和的水域”。

考察组成员之一、冰川学家马丁·奥利里表示:“尽管外面没有数据证明与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暖有关联,但冰山崩塌使冰架陷入非常脆弱的处境。我们将密切监视是否是冰架不稳定的迹象。”

美国太空总署近日观测到太阳表面出现一个巨大黑子,直径约有12万公里,是地球的19倍大。

太阳现巨大黑子  恐瘫痪地球通讯

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近日观测到太阳表面出现了一个巨大黑子,直径约有12万公里,是地球的19倍大,科学家目前将它命名为“AR2665”。

据NASA资料显示,“AR2665”在上周被发现,而且越来越大。

专家警告这个太阳黑子的规模,已经能产生“M级”规模的太阳耀斑,导致地球通讯卫星及无线电瘫痪,并造成辐射风暴。

NASA也表示,太阳耀斑是一种局部辐射突然增加的太阳活动,也是最剧烈的太阳活动,可能持续数分钟或小时。

另外《太空气象》报道指出,到目前为止这个“AR2665”太阳黑子,还没有产生任何强大的太阳耀斑,但如果太阳黑子继续扩大,就很有可能破坏了它的磁场,并让情况改变,也鼓励业余天文学家继续监控这个太阳黑子。

山东青岛第一海水浴场星期三迎来数万游客。(中新社)

多地现史上最热一天  中国进入高温模式

中国山东省青岛市昨天“入伏”首日出现高温天气,第一海水浴场日迎数万游客前来“下饺子”避暑纳凉。

昨日是“三伏”首天,全国多地陷入“烧烤模式”,日间高温影响面积有259万平方公里,新疆、陕西中部、山西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录得摄氏40至42度。

连日来多地出现史上最热一天,内蒙古、宁夏和山西等省区有10个县市打破历史极值。

预计今年来最强高温天气将在13日进入最强时段,全国高温面积料达364万平方公里,覆盖21个省份。

中央气象台今清晨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而在昨入伏首日,各地热浪滚滚,频发高温红色预警。

北京地区电网当日下午最大负荷达2120.4万千瓦,突破2016年电网最大负荷2082.8万千瓦。

首尔夜间最低气温超过摄氏25度,市民星期三晚在江边乘凉。(欧新社)

白天热完晚上也热  韩国变“热带国家”

据韩媒报道,11日晚间,韩国首尔地区最低气温高达摄氏25度,出现了今年第一个“热带夜”现象,仿佛是热带国家。

根据韩国气象厅报告,11日晚间首尔最低气温为摄氏25度,江原道江陵市为摄氏27.6度,江原道东海市为摄氏26.1度,庆尚北道尚州市为摄氏25度,庆尚北道浦项市为摄氏26.4度,大邱广域市为摄氏25.9度等。

全国各大城市和内陆地区最低气温普遍超过摄氏25度,出现了“热带夜”现象。其中,首尔地区今年首次出现热带夜的时间相较去年(7月21日)提前了10天。

天气预报说,今后韩国各地将持续出现白天最高气温超过摄氏33度的酷热天气,以东海岸和济州岛等地为主,将频繁出现“热带夜”现象。

所谓“热带夜”现象是指下午6时到翌日上午9时之间最低气温超过摄氏25度的酷热现象。

一名西方女孩星期三在北京三里屯的一处喷泉戏水纳凉。当日是“入伏”第一天,北京市持续高温天气。(新华社)

饮水不安全威胁21亿人性命

世界卫生组织(WHO )发布最新报告,全球有21亿人缺乏家用安全饮水。另外,有45亿人缺乏安全卫生设施,让弱势幼儿处于罹患腹泻疾病的危险中。

世卫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星期三发布关于饮用水、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进展监测报告,指出全球有21亿人无法获得安全且容易获得的家庭用水。另外,有45亿人缺乏安全的卫生设施。

在这21亿人中,有8 亿4000万人更缺乏饮用水,从住家要走30分钟以上去水源取水者高达2 亿6000万人,另外有1 亿5000万人更饮用像溪流或湖泊等未经处理的水。

另全球约有90个国家的基本卫生设施发展过慢,到2030年也无法实现人人享有适当公平的个人及环境卫生目标。

这份报告首次提供全球评估结果,结论更指出仍有太多的人缺乏安全用水,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的民众。

世卫表示,每年约有36万名的5 岁以下儿童死于腹泻。

牧民和羊群被雷电引发的火灾烧死。

雷击火灾烧死牧民羊群

哈萨克近日出现雷暴天气引发火灾,导致当地一牧民及1400余头羊死亡,这是该国近年来见诸报端的最为严重的一次雷击事件。事件于上星期四发生在哈萨克北部的库斯塔奈州,当日强雷电击中离牧羊人和羊群不远的地方,随即引发火灾。后来赶到的消防队员在灭火时,发现一名牧民和羊群的尸体。

反应

 

国际

位于南极! 中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建成

(北京2日讯)中国南极中山国家大气本底站正式业务运行。这是中国首个境外大气本底站,也是第9个纳入业务运行的大气本底站。

南极地区是全球大气环境观测的重要本底区域。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气象研究所所长丁明虎表示,极地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

中山站坐落于东南极大陆的拉斯曼丘陵之上,其地理位置赋予了观测数据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这些数据对于深入探究南极大陆大气本底的长期变化趋势、平流层与对流层的交换过程、多圈层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的深远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气象科考队员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守岗位,连续执行越冬任务,确保了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为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南极大气成分及其变化的“历史档案”。

在2007年至2008年第4次国际极地年期间,中国气象局与国家海洋局携手合作,在中山站共同建设了大气化学观测方舱,并配备了先进的臭氧光谱仪、辐射观测仪等设备,从而开启了中国南极大气成分观测的序幕。

2010年,中山站进一步升级,建成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观测系统,正式开展二氧化碳和甲烷的高时间分辨率连续在线观测业务,使中国成为继其他国家之后,第三个能在南极开展此类先进观测业务的国家。

中山站已建成涵盖臭氧、大气化学、气溶胶等七大类气象要素在内的综合观测体系,其大气成分观测数据已被纳入世界气象组织《南极“臭氧洞”公报》、中国气象局《极地气候变化年报》,并被科学家多次使用。

新闻来源:新浪科技、快科技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