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最远距1.6万光年
中国天眼发现六脉冲星

搜寻和发现射电脉冲星是“中国天眼”核心科学目标。

(北京11日讯)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位于贵州的全球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目前已经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其中6颗已通过国际认证。

中科院10日公布其中两颗新脉冲星资料,其分别距离地球约4100光年和1.6万光年,是中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的脉冲星。



脉冲星由恒星演化和超新星爆发产生,因发射周期性脉冲信号而得名,对其进行研究有望得到许多重大物理学问题的答案。

例如脉冲星的自转周期极其稳定,准确的时钟信号为引力波探测、航天器导航等重大科学及技术应用提供了理想工具。

FAST发现的这两颗脉冲星,分别是今年8月22日和25日在南天银道面通过漂移扫描发现,一颗自转周期为1.83秒,估算距离地球1.6万光年;一颗自转周期为0.59秒,估算距离地球约4100光年。

FAST直径500米,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是世界直径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从去年9月进入调试至今,已实现指向、跟踪、漂移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



反应

 

国际

中国天眼重大发现 揭秘黑洞“脉搏”

(北京27日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7月27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天文学领域备受关注的黑洞研究最新取得一项重磅研究成果。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微类星体中亚秒级的低频射电准周期振荡的现象,并揭示黑洞系统的该准周期振荡现象与相对论性喷流直接相关。

这一揭示黑洞喷流复杂动力学特性的现象被天文学家形象称为黑洞射电辐射“脉搏”,其发现揭秘研究由武汉大学天文学系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联合领导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共同完成。

北京时间7月26日夜间,相关成果论文以“微类星体中的亚秒级周期射电振荡”为题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线发表。

天文学家表示,此次黑洞射电辐射“脉搏”的发现,对于揭示致密天体相对论性射电喷流的起源与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将打开黑洞射电观测和理论研究的新思路。

据论文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王培副研究员介绍,微类星体是银河系内由一颗中子星或黑洞与一颗普通恒星组成的双星系统,中子星或黑洞吸积恒星的物质产生高温的吸积盘及相对论性的喷流,在观测上表现为间歇性或长期变化的X射线和射电辐射,是研究强引力场和相对论物理的宇宙天然实验室。

GRS1915+105是一颗著名的微类星体,含有一个快速旋转的黑洞,并被观测到视超光速运动的射电喷流,是研究极端高能物理过程的重要样本。

GRS1915+105自发现起近30年来,其黑洞一直具有丰富的X射线光变特征和间歇性射电喷流,但科学家对该黑洞喷流的动力学和快速光变的起源依然不清楚。

本次研究中,为揭开微类星体的相对论性喷流的神秘面纱,中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自2020至2022年利用“中国天眼”对GRS1915+105首次开展高时间精度的射电连续谱光变和偏振监测,并进一步利用“中国天眼”高采样和探测灵敏度优势,在2021年1月和2022年6月的两次观测均发现黑洞存在微弱的射电“脉搏”,该“脉搏”周期约为0.2秒。

研究团队称,由于这个“脉搏”周期不稳定,而且大部分时间无法探测,因此称之为准周期振荡。

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