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李登辉功在民主过在两岸

台湾前总统李登辉继承蒋经国遗志,完成台湾本土化、民主化改革大业,让台湾在国际社会眼中不再是一个威权政体,而是亚洲民主化的范例。

他历经6次修宪,取得“中华民国”在台湾有效统治的法理基础,并将两岸关系定位为国家统一前的特殊关系,奠定两岸交流的宪法基础。

但他自1994年开始展现强烈的日本认同,又在1999年提出“特殊国与国关系”两岸定位,认定“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国家”,不但在台湾内部引发政争,中国更将此定调为华独或独台,两岸关系动荡不安。卸任后他旗帜鲜明走上台独道路,背叛了蒋经国与国民党,留下“毁誉参半”的历史地位。

李登辉当上总统,是历史的偶然,因为前总统蒋经国死在任内,否则以当时国民党绝对的政治、经济、社会控制能力,不可能产生一个本省籍总统。他在收拢党政军权后,选择继续推动民主改革,并在国民党败选后平顺交出政权,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决定。

民主先生实至名归

民主改革的过程还是需要几番角力与折冲。李登辉展现高明的政治谋略和在野势力相呼应,一步步拆解国民党威权体制,废除《临时条款》,进行6次修宪,让万年国会退位,总统、市长与国会皆由民选产生,最后废了国民大会。

台湾在不流血状态下完成民主化,因而被全球誉为“宁静革命”,李登辉“民主先生”的尊号实至名归。

李登辉也开始了“务实外交”路线,就任后打破以往的僵化思维,开始出访新加坡、菲律宾等无邦交国家,最大的成果是使克林顿政府同意他赴美国参加康奈尔大学校友会活动,写下第一次台湾领袖访问美国的历史纪绿。

在两岸关系上,李登辉打破蒋经国“汉贼不两立”困局,是历史的开创者。初任总统时,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建立“密使”沟通管道,接着双方各自成立海基、海协两会进行制度化协商,原本阻绝的两岸交流随之蓬勃开展。

但李登辉访美让中国鹰派抬头,导致1995年的台海飞弹危机,两会协商为之中断,更为1999年“两国论”冲突埋下火种。

两岸民意要求解禁封锁、开放交流,但天安门事件和飞弹危机后,台湾民众对中国的观感改变,李登辉因而对两岸关系踩刹车,经济面提出“戒急用忍”,政治面提出两岸“特殊国与国关系”主张,引发中国强烈反弹与两岸间激烈的对抗关系。

摘自台湾《中国时报社论》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江泽民李登辉 两岸关系起伏

报道:笔锋

江泽民和李登辉主导两岸政局时,经历台海从冰封到开放又摆荡到政治对立,经济、文化、民间交流最为起伏。

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病逝,代表着两岸交流的一个时代翻页了。江泽民在1989年接任中国国家领导人;台湾的总统李登辉则在1988年接任,两人主导两岸政局直到2000年,而这段时期正好是台海从冰封走到开放又摆荡到政治对立,经济、文化、民间交流最为起伏。

1989年是“六四”学运冲击的年代,也是国际对中国采取封锁的时期,江泽民在这个危机阶段由上海到北京接受了国家领导人的职务;1989年前已有部分台商悄悄进入中国这广袤的市场,1989年全世界封锁中国之际,台商却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中国布局,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外资”之一。

在李登辉和江泽民初就位领导人时,两岸正处于摸索的阶段,彼此之间没有敌意,只有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及体制的落差,李更积极筹设国家统一委员会,并拟定国统纲领,明订两岸统一的阶段为近程、中程与远程,这时“一个中国”的目标不是争论焦点,只是内容涵义的争论而已,当时台湾更以“指向一个中国的阶段性两个中国”作为国统纲领的近程和中程目标。

1993年4月27日,在李登辉和江泽民的主导及推动下,第一次辜汪会谈在新加坡举行,这是两岸44年分治以来双方第一次正式的接触谈判,台湾及中国的和解达到有史以来最友好最紧密的阶段。

李登辉访美爆台海危机

1995年李登辉为了隔年总统大选,展开返母校康乃尔大学的访美活动,江泽民针对台美互动有逾越“红区”的事实,对台湾发动军演,也就是第一次“1996台海危机”。

美方为了平息台海战火,邀中国国务院外事办主任刘华秋访问华盛顿,同时邀请台湾国安会秘书长丁懋时访问纽约,由美国国务卿及国安顾问和刘谈判,副国务卿与副国安顾问在纽约和丁会谈,把台海危机限缩在军演范围,不致擦枪走火。两岸终免于兵戎相见,只不过政军上对立成形。

台湾鉴于中国的军事压力,也展开导弹、防空系统技术研发等各种部署。在谍报活动方面,台湾军情局渗透进入中国总后勤部军械处少将处长刘连昆及军械局局长大校邵振中,窃取中国的导弹部署基地及对台的军事能量情报,终于在1999年爆发了“刘连昆案”,成为中国建政以来最严重的台谍案;当时又正逢李登辉发表“两国论”,使两岸关系在李登辉卸任最后一刻,北京在江泽民的主导下确立了对台政经分离路线,而随后民进党的陈水扁当选总统,两岸正式进入政治冰河时期。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