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退休产业有未来吗?
大马很快将在2030年迈入老龄化国家,跟随亚洲老龄化上升趋势。
面对人口老化,其中一个关键就是长者的居住环境。
到底是西方国家的退休村概念适合我们,还是非得要自己熟悉的家园?退休产业在大马有未来吗?

打造优质长者社区
当少子化、高龄化成为现代的趋势,父母与子女两代人如何同心协力让父母安心变老?
随着我国人口也逐渐老龄化,保障长者福利、让乐龄人士可以安享晚年、打造一座优质的长者社区,已是本地房产提供者的终极目标!
现代社会的共同问题是人类寿命越来越长,生育能力却下降,形成少子化且趋向高龄的社会。
一如其他国家,大马也面临人口老化的问题,老龄化有上升趋势,预期在2030年成为老龄国,届时60岁以上长者占大马总人口的15%。
在现代社会,当一个人老了,日子怎么过?
子女几代人同住
这得看你是东方思想还是西方观念。西方人或许会独居,或把手上的房子或资产套现然后入住退休村、安老院之类度过余生。
然而,家庭观念强烈的东方人倾向于与子女几代人同住一屋檐下,入住养老院、独居多数都是情非得已之下的选择。
当年纪渐长,总少不了大小病痛或行动不便,当长者有出外求医或办理事务等日常需求时,一般都由子女载送。
只是,如今社会以双薪家庭居多,当年长者的求医、外出需要是长期且定期进行,子女是否有能力、能时常请假?恐怕没有人敢担保。
这,正是时下居家养老所面对的最普遍也长期无解的问题。
这个困扰现代人的“痛点”,却成为未来发展趋势的商机。


朱兆祥:外国退休村概念
不符落叶归根想法
从事“长者照护业”的长乐集团董事经理拿督朱兆祥指出,外国流行的退休村庄的概念不符合华人社会落叶归根的想法,让长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居住、在自己家中安全舒适的养生并自然老化才是如今的趋势。
他指出,大马缺乏为长者提供这类服务,所以打造一片照顾长者的社区是目前所急需的!
长乐集团与绿盛世(EcoWorld)联手打造全马首个Craft Home友善居所。
在Eco Sanctuary城镇的The Parque Residences公寓里的24个单位,经过特别设计,例如,马桶旁扶手、电灯开关的位置较低、浴室采用拉门设计、较低矮的流理台……以方便长者或行动不便人士。
公寓外,也保留12英亩的绿野与大自然环境和众多设施,给予各年龄层更多公共空间活动、交流。

朱兆祥同时也是孝恩集团董事经理。他披露,殡葬业和长照是其父已故拿督朱正华生前就想进军的领域,30年前他从国外返马时开始投入殡葬业,而养老是4年前才开始涉足并以搭建平台的概念进行。
合作力量远胜于单打独斗,因此长乐集团携手房地产发展商,以便更有效的推动和落实居家养老以及长期照护。
绿盛世集团是首个合作的发展商,亦有其他发展商表示兴趣,毕竟居家养老已是未来趋势。

何桂芳:绿盛世发展项目
塑居家养老理念
绿盛世集团Eco Sanctuary区域总经理何桂芳指出,居家养老是绿盛世集团发展城镇项目中重要的一环。
“我们的顾客不只是要买一间屋子,他们希望在这里和家人一起慢慢的老去,这是我们在打造Eco Sanctuary时最重要的理念。”
她表示,该集团计划把Eco Sanctuary打造成为公司未来发展计划的示范/模范城镇。
“当一个人购买一间屋子居住时,他可以知道那一间屋子是他可以终老的屋子,如果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长期与完善的规划!包括硬体与软体,以便让一座友善城镇成为养老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可以多代同乐。”
同时,上述多代同乐的概念将逐步推广至绿盛世集团的其他屋业发展计划。

邓志明:随潮流改变
退休村或近年内成形
大马亨利行(Henry Butcher)营运总监邓志明接受访问时指出,大马出现最早的退休产业可能就是1997年,在吉隆坡满家乐竣工的Mont Kiara Sophia公寓。
邓志明说,该项目一开始就是以退休村概念推出市场和行销,而且该公司公寓有条件,即供50岁以上的人居住。
但在当时,这样的项目对于大马的产业市场来说相当前卫,结果一开始并不好卖。到入住年龄限制条件撤除之后,销售表现就改善了。
无论如何,过去几年,陆续有退休村营运业者进军大马,推出的退休村包括怡保的Green Acres、雪邦的Green Leaf和古晋的Eden on the Park。
邓志明说:“同时,有一些有退休设计来给退休人士的公寓,比如Ara Damansara 的Aragreens。”
因此他预见,退休村或为退休人士而设的产业发展潮流将会在近年内成形,因为在“婴儿潮”时期出生的小孩,现在都已经达到60岁左右的年龄。
而且,现在越来越多大马人把父母安置在安老院。所以随着潮流改变,未来可能更多人会考虑投资者并居住在为退休而设的产业。
有鉴于此,他预见,未来退休产业的前景会更好。
无论如何,由于深受亚洲文化熏陶,许多孩子还会继续与父母居住或住得非常靠近,以方便照顾父母终老。
因此相比之下,邓志明说,以退休为主要特点的产业项目,需求不会比美国和澳洲等高,因为这些国家的长者比起跟孩子一起,更喜欢独立生活。
退休产业定义:要有适合老人设施
询及该如何定义退休产业?
邓志明说,就是设计会考虑到老人需求的产业,比如防滑地砖、较低的楼梯梯级、方便轮椅进出进出口和浴室、且浴室内要可以让老人坐着洗澡的凳子、浴室还要有扶手和一些电子器材比如紧急呼叫,和遥控电器和电灯等特征。
同时,发展项目内要有适合老人使用的休闲活动设施,如游泳池、步道、花园或可以进行太极拳或气功等活动的空间。
此外,也要提供保健相关服务,比如有医护人员定期上门,提供血压和血糖水平检查等;还要有适合老人的食物供应服务。
准备退休屋的时候,邓志明说,必须仔细了解居住的人的生活方式、习惯和需求,才能符合需求。
而且大马人的需求跟外国人不同,所以国外流行的这里未必可行,必须了解使用者的需求。

可及早规划未来
老人应该购买退休产业还是租赁?邓志明说,这个赖于个人的财务能力。
无论如何,他解释,若一个人想要买退休产业,一定不能等到退休才来买,因为届时年事已高要获得银行贷款将非常困难。
至于年轻人是否应该预先投资退休产业,他认为,这课题就像买保险,即及早规划然后投资作为退休准备更好。
居家养老,就是在自己家中享有养老服务。看准市场需要,房地产发展商与照护业者合作,除了情绪、社交、财务各方面,也规划出对长者友善的社区应具有的设备:
1)友善的居住环境
居家养老,不仅是和子女同住一屋或者附近,在居住空间和周遭环境也应该对长者“友善”,适合长者居家养老的住宅究竟是怎样的?
屋内的设备更加适合老人,例如马桶旁扶手、电灯开关的位置较低、浴室采用拉门设计、较低矮的流理台……以方便长者或行动不便人士。
而且还要有绿野与大自然环境和众多设施,给予各年龄层更多公共空间活动、交流。
2)医疗保健及照顾护理
老了免不了周身病痛,假如就地就能获取医疗保健、照顾护理服务,从物理治疗、水疗和按摩、居家照顾及护理。
面对双薪家庭,还有每周护士上门探访、医院会诊陪送服务、药物代领/寄送、短期暂替照护、医生到访安排等,同时殡葬关怀、悲伤咨询辅导与支援都有绝佳家排,全是量身定制,这对长者、为人子女者,都是极佳的选择。
此外,一所24小时运作的一站式护理服务站就在住家附近,专业医护人员驻扎,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咨询及照护服务,每月也有医生提供专业谘询,免去奔波外出求医的烦恼,打造出对长者关怀的社区。
3)礼宾与招待
长者也有社交需求,只是时常面对交通不便或无法自行驾驶的苦恼。为此,安全的交通、携带长者出外购物、旅行,皆能满足长者社交的需要。
此外,假如还能有代办差事服务、家居清洁、庆祝活动和派对策划,无疑是对待长者的友善社区。
4)财务与法律
钱不够用,如何安心养老?针对这一点,长乐集团已考虑在内并推出老龄照护财务规划、法律咨询、遗嘱、为长期照护而设的CareTRUST安养信托等。
长乐集团总执行长叶凯蓉博士指出,国内有高达数十亿令吉资金无人认领,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因为资金拥有人因为各种顽疾重症而无法向银行提领,而家人可能也不知情。
上述安养信托的目的便是让长者在仍有自主能力的情况下,提前规划日后的生活方式并执行。
其特点在于安养信托的户头持有人(长者)将自动获得照护管理员所提供的服务。而照护管理员的职责是评估户头持有人的需求并拟出个人照护计划、协调与整合各类照护服务、提供及管理户头持有人的照护报告与记录,确保户头持有人获得最佳的照护服务。

叶凯蓉:较住安老院便宜
逾90%大马人选择居家终老
“长者照护业”提供者长乐集团总执行长叶凯蓉博士指出,超过90%大马人口选择居家养老乃至终老,而居家养老也远比入住安老院或退休村庄来得便宜,皆因使用前者服务必须缴付住宿费和照护费。
如果是采取居家养老,由于大马人习惯买房,除了可在自家终老也可传承给下一代。
“居家养老,你只需要规划自己的照护与生活服务。”
此外,时下不少家庭聘请女佣照顾家中的长者或病人,但女佣并未受过专业训练,当长者情况不佳依旧得送院治疗并支付高额医药费。
医药卡收费越来越高
出院后若子女不懂得如何照护以致病情反复被逼再度入院,每次再度入院都会令家人和政府负担更多医药费。医药卡收费越来越高,也是因为人老之后进出医院的机率较高所致。
“我们的出现帮助提升大马人的老年长期照护,帮助政府。政府的目标很清晰,他们希望日益年迈的大马人能自我照料,我们在这个社区,尽可能帮忙大家居家老去,长远的目标是希望培训更多人如何照顾父母和所爱的人。”

另外,ManagedCare是长乐集团旗下提供医疗保健咨询及长期照护相关服务与产品的一站式平台。
除了入驻The Parque Residences公寓里的一站式护理服务站为公寓居民服务,亦公开为普罗大众提供服务。
首间旗舰中心MacConnect位于马大医药中心,服务项目涵盖出院规划、居家照护、居家复健、物理治疗及照护者训练等。
叶凯蓉正是其中一名用户,她使用上述服务帮助母亲代领药物、向团队咨询母亲的病情和征求意见。
消极认知是老龄健康隐患 年龄渐长更应保持活跃

文|整理自IMU文章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如何在年老时维持良好的身体机能,已成为医学界与公共卫生领域日益关注的课题。虽然衰老不可逆,但许多与老化相关的生理退化,仍可通过科学方法延缓甚至改善。
马来西亚国际医药大学(IMU)替代与辅助医学院脊骨神经学高级讲师卡塔日娜博士(Dr. Katarzyna Paczek)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科学和持续的身体活动,我们有能力延缓生理功能的衰退,甚至在某些方面逆转老化的表现。
研究显示,人类的肌肉质量通常在25至35岁之间达到高峰,之后开始逐年递减。她解释道,“到80岁时,个体可能会损失多达80%的肌肉质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接受体能衰退的命运。保持活跃的生活方式,是对抗肌肉流失的有效策略。”
而老人常会说:“我已经老了,还能怎么样?”这是许多长者在面对健康建议时的常见反应。她强调,这种心态在临床与健康促进实践中极具挑战性,因为它抹杀了行为改变的可能性,也让身体功能退化变得更加难以扭转。
年长者一旦放弃身体活动,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活动减少,肌肉进一步萎缩,随之而来的是跌倒风险增加、慢性病加重、独立性丧失等连锁反应。

活动量下降:亚洲家庭潜在影响
在亚洲传统家庭中,年长者常由子女照顾,日常劳动显著减少。虽然这体现了孝道文化,但也可能导致长者活动量不足。
卡塔日娜指出,许多老人在退休后,生活节奏明显放缓,日常体力活动趋近停滞。
“事实上,肌肉流失不仅是自然衰老的结果,也与身体使用量下降密切相关。当我们不再频繁使用肌肉,身体就会适应性地减少肌肉结构的维持。这种‘用进废退’机制,是肌力退化的重要原因。”
而规律的身体活动有助于维持关节灵活性、提升平衡力和姿势控制,减少跌倒风险,同时显著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运动可以缓解焦虑、改善睡眠,甚至降低抑郁发生率。许多研究已证实,规律运动的老年人更能独立完成日常事务、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和社交意愿。”
至于老年人应如何开始或维持活跃状态?应遵循个体化和渐进性原则。她指出:“没有一种运动处方适用于所有老年人。关键在于找到与自身体能状况相符的起点。”
如果曾长期维持锻炼习惯,可从轻至中等强度的运动项目开始;而过去生活偏静态者,应从简单的动作着手,例如室内步行、上下楼梯或站立时轻微拉伸。
护理人员和家属在此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他们可以鼓励长者完成小型任务,逐步摆脱久坐习惯,降低失能风险。

如何判断运动强度?
为了帮助公众理解自身运动负荷,卡塔日娜建议使用“谈话测试”作为参考标准:
轻度活动:可边活动边交谈,甚至唱歌;
中等强度:可交谈但无法唱歌;
高强度活动:只能间断说出几句话。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周应至少完成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关键是“开始比完美更重要”,逐步进展才是长期维持的保障。
慢病患者先评估再训练
如果已有心脏病、糖尿病或高血压等慢性病史,在开始新的运动计划前,务必先经医疗评估。她强调:“忽略这一环节可能带来意外健康风险,特别是在尝试中高强度训练时。”
透过专业指导,不仅能更安全地展开运动,也有助于根据健康状况制定更合适的运动方案。
加入阻力训练强化成效
为最大化运动效益,建议在有氧活动基础上,逐步引入阻力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如弹力带练习、自身体重动作(如深蹲、俯卧撑),均能有效延缓肌肉萎缩。
卡塔日娜提醒:“唯有当原有活动不再具挑战性时,才应适度增加训练强度。若训练引发明显酸痛或紧绷感,应暂时调整或降低强度,等身体适应后再继续。”

寻求专业支持量身定制
老年人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因不适或无从下手而中断,适时的专业指导将大幅提升依从性与效果。可咨询物理治疗师、运动教练或脊骨神经科医师,为其量身定制训练计划。
此外,参与邻里社区运动小组或远程锻炼平台,不仅能提升动力,也能增进社交,建立支持网络。
坚持带来长远改变
只要持之以恒,运动带来的健康改善是可见且持续的。肌肉流失速度可减缓、平衡力增强、跌倒风险降低,进而保持更多的自由与独立性。
卡塔日娜说:“运动所带来的意义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与社会层面的。这代表你能与家人出游、参与社区活动,不再受限于体力、疼痛或疲劳。”
结语:当下开始为未来投资
卡塔日娜提醒:“每个人的健康基础不同,不需要一开始就完美。即使只是每天多走几步、多站一会,也比完全不动来得好。关键是坚持。慢慢地,你会发现身体变得更有力、更灵活,然后你就可以再做得更多。”
老化不是终点,而是转折点。从今天起,主动管理健康、保持身体活力,是我们给予未来最重要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