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

建竹风雅显灵气
武重义:步步高升吉祥物

Wind and Water Cafe咖啡屋
纳曼度假村

竹子,风雅脱俗,在中华文化中,也有着步步高升之意,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物。

大多时候,竹子只用于装饰点缀,不久前兴起竹子纤维风潮,让大家对竹子有了新的认识。



其实,竹子作为整栋建筑的灵魂也无可不可,竹子经过有“竹子建筑师”武重义(Vo Trong Nghia)的巧手,变身成一幢幢百看不厌的灵气建筑。

建筑物,洋灰和钢材是逃不了的建材,木材也很多人喜欢使用。

1976年出生于越南武平省的武重义,就偏爱大自然的素材,擅长以竹子、藤、石头和一些天然素材,结合当地景观特色与建筑融会贯通;当中,竹子是他最喜爱的素材,用得最多。

光线、水影、空气是他的建筑灵魂,大部分作品分布在越南、柬埔寨、泰国和一些亚洲国家。 

2002年获得日本政府奖学金后,武重义在名古屋大学选修建筑设计,并在东京大学的土木工程设计取得硕士学位。



学成后,他回到越南,2006年设立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利用竹子和其他环保材料,创作可持续建筑设计。

除了特定禅味、东洋味或是巴厘氛围,在选用建材时,很多人可能忽略了竹子的特质。

米兰世博会的越南文化馆

抗拉抗压强

但在武重义眼中,竹子实在是太优秀了;竹材的抗拉度约是木材的两倍,抗压能力比木材强出10%;所以弹性和柔软性更佳。 

如果说起比强度,竹材是钢材的三至四倍。而且竹子价格低廉,在建筑上大量使用不仅节省成本,也解决了建筑寿命之后的循环问题。

印度支那咖啡厅

浸泥桨烟熏防腐

武重义把用做结构的竹材放在泥桨中浸渍几个月且进行烟熏,以便加强竹子的防腐和防虫性能。

由于结构节点数量庞大,如果采用金属构件来连接,肯定增加成本,因此武重义的低成本结构都是采用绳子捆扎和竹楔子、竹螺栓几种连接方式。 

大家看看他在各地的杰出建筑,就能体会如何将竹子的特色发挥到淋漓尽致,令人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武重义

得奖无数

武重义在2007年打出名堂,先获得越南国家建筑师奖,后来又得美国国际竹建筑设计竞赛二等奖。

之后的几年,他连续获得国际建筑奖、绿色建筑先锋大奖和绿色优秀设计奖。

2012年,他赢得越南绿色建筑奖;隔年在世界建筑节中,凭着作品Stacking Green(生态三明治)赢得年度建筑奖。

2014年又大唱丰收,先后赢得ARCASIA年度大厦奖、世界建筑节“房屋、酒店、休闲与未来教育项目”奖。

曾夺国际建筑奖Wind and Water Cafe最佳典范

在2006年建成的Wind and Water Cafe,就是武重义在2007年赢得国际建筑奖(IAA)的作品,这蘑菇形的建筑,至今依然是竹子建筑的最佳典范。

利用空气动力学

设计时,武重义利用空气动力学,研究风对建筑物的作用和水的降温能力和环境问题,使得建筑有效地减少对空调及照明的使用,从而降低建筑成本。

资料显示,这整个建筑用了7000根竹子搭建而成,完全没有混凝土柱。

屋顶设计与周围的树木相映成趣,开放空间重归大自然,有如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桃源。

咖啡屋被人工的湖泊环绕,客人必须踏过湖面上的垫脚石头入内。

湖泊加强了环境的感知,面向湖面,会觉得湖水深邃而神秘,事实上湖水的高度不过膝盖,只是湖底深色的石头和曲面的湖底造成的拆射,常让人误以为是深不可测。

Wind and Water Cafe咖啡屋用竹子搭成定形框架,再铺上用不同植物纤维织成的草皮。
客人必须踏过湖面上的石头进内。
整个建筑没有用洋灰柱子,全都是竹条来支撑。
用竹子捆绑而成的拱形架构,倒映在湖面,很有古代中国的诗情画意。
竹子建筑、木料做的桌椅,配上外面绿树波影,是不是很有禅味?Wind and Water Cafe咖啡屋内的屋顶设计,创造出开放的空间景色。

墨西哥山顶餐厅采160竹子抗地沉

武重义在墨西哥也有作品,那是一间坐落在库埃纳瓦卡附近的植物园内的山顶餐厅。

这餐厅地面随着地势逐渐降低,用了约160根竹子搭建成蘑菇型的支撑柱,平面的屋顶有36平方米大。

这项武重义和当地人合力完成的项目,用的是当地的瓜多竹,牢度及硬度更胜于越南的竹子,因此减少了竹子的弯曲程度,以展现墨西哥竹建筑的独特魅力。

武重义在墨西哥的山顶餐厅,用了当地的瓜多竹子,因为比较硬,因此竹子弯度比较小。
武重义在墨西哥的山顶餐厅,用了当地的瓜多竹子,因为比较硬,因此竹子弯度比较小。

耗资千万介绍越南米兰世博会建文化馆

武重义最新作品,就是今年在意大利的米兰世博会建造的文化馆。

这个文化馆耗资260万美元(1115万令吉),旨在向全球介绍越南文化,而采用的主要材料就是竹子,以表达越南传统建筑风格,包括了亲和、坚固和永续概念。

竹子古朴的色泽和纹理,营造出简约而独特的气氛;这在高科技云集的世博会上也算是独树一帜。

但据称,当时也有人批评这个馆内涵不足,展示的文物只有两尊被视为越南圣物的古朴麒麟雕像。

越南文化馆内的柱子和天花板,都是用竹子绑扎而成。
米兰世博会的越南文化馆,由武重义设计,以竹为主题。

印度支那咖啡厅灵感来自竹筐

2013年,武重义从捕鱼用的竹筐得到灵感,在昆嵩市达布拉河沿岸完成了印度支那咖啡厅。

他用5排、共15根竹子建成的圆锥状柱子,用来支撑整个屋顶。

屋顶用一层层的茅草和塑料强化纤维覆盖,而且故意让某些部分外露,让光线透过照进饭店内,形成斑驳的光影效果。

饭店内没有空调,因为周围的水池和树荫,即使是最热的时季也让人感觉凉快舒适。 

印度支那咖啡厅周围有水池和树荫,犹如世外桃源,入晚时分更添几分媚妩。
这支撑屋顶的架构很熟悉?是的,就是模仿捕鱼的竹筐而制成。

越南纳曼度假村竹材耗4个月火浴水泡熏蒸

越南岘港市16公里外的纳曼度假村,也是出自武重义手笔。

建筑选用的竹子都是就地取材,但建筑前的处理却相当耗时,团队为竹子火浴、水泡、熏蒸处理等,共耗时4个月。

度假村的会议厅主体结构框架采用竹子开发而成,但又和全玻璃立面的设计相结合,凸显了竹子建筑技术的卓越应用。

大厅跨度13.5米、走廊跨度4米、屋顶高度9.5米;同样用了弯曲的柱子连接在结构上,营造出拱门形状。

据称,武重义选了两种类型的竹子, Luong竹子因为强壮耐用,用来做直立的柱子,而Tam Vong竹胜在柔韧高,用来制造曲线视觉。

这竹子会议厅充分调和了这个度假村的绿色植物、自然石材和景观。

主建筑上方,是几个排列整齐的竹穹顶,将灯具镶嵌在密集的竹排中照明,抬头一看如同漫天的繁星。同时,内部灯光也特意调为从下至上,光芒沿着竹子而上并扩散,客人可清楚看到建筑的轮廓和竹子的形态。

纳曼度假村的会议厅,以竹子捆绑而成,很有古典气息,但结合了玻璃后,又有另一番风情。
?荨?茛纳曼度假村的会议厅,以竹子捆绑而成,很有古典气息,但结合了玻璃后,又有另一番风情。

反应

 

优生活

“去”殖民历史遗存 张文婷重现森林古老智慧

报道:李红莲

摄影:陈奕龙

听张文婷谈她这些年遇到的人、做过的事,有如一泓清泉;清澈之外,是一片既深且广的场域。一开始,你也许会摸不透她对这些经历的解读从何而来,她所主持的婆罗洲美学实验室,看似与她的建筑师本业没有直接关系,实则是千丝万缕密不可分。

2017年,张文婷从国外回到家乡古晋,创立自己的独立工作室和一个名为“婆罗洲美学实验室”的计划,号召来自世界各地的专才,希望通过各种在地设计、音乐、建筑、美食等跨领域及地域的美学实验,进行合作与对话。

婆罗洲美学实验室,从一开始以探索手工艺和在地材料,如何被运用在建筑或设计的美感上为目标一路行进,最后演变成一条聆听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现与人文反思。其中一项特殊的成果,是为地方工艺及从中衍伸的课题,留下各种影音、文字和不同媒介的人文记录。

在采集或聆听婆罗洲在地12种不同地方工艺的角色思考、讨论及未来发展当中,有一个值得反思的隐藏议题,就是我们无法绕过历史留下的遗存。举个例子,该工艺计划和书本结集的主题“Serumpun”来自加里曼丹Kg Jagoi Babang村长Pak Sujianto的原话,“Before the colonial governments came,we were serumpun.”。Serumpun,意即同根生(的一束草)。

祖传风俗信仰改变

以婆罗洲为例,百余年前,殖民者如何以抽取式(或掠夺式)经济的手段,让被殖民者在分而治之的模式下,从事开采油或金矿等,成为资本市场结构中最低层的廉价劳动力。

被殖民者自身的祖传风俗和信仰也因生存模式的改变(如:离开祖传地)渐渐被边缘化,消失或者只徒留部分形式。

殖民历史遗存(Colonial Legacy)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我们很容易去接受那些被赋于我们的知识,也很容易依此路径去判定对错,这些多半都是来自资本主义所赋予我们的角度。”分化标签和抽取式的思维,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后来者的思考方式。先辈的智慧要么不再受到重视而消失,要么则是想不起它曾有过的意义。

“以设计为例,抽取式和分化式的思维往往不去在意材料的来源和取得的方式,它只在意结果,只在意材料和技艺能不能让设计变得更美。材料的寿命和与之相关的人文或自然生态也不在考量之中。不同于过去,部落的人们与自然山林共处,懂得怎么去取(编织),也懂得怎么返还。在砍取藤蔓后,不会忘记洒下种子。”

重新复刻古老竹工艺

2018年《热带雨林艺穗节》,张文婷和团队在比达友族部落工匠的协作下,重新复刻婆罗洲竹工艺,以生长在婆罗洲里5种用途不一的竹材,在古晋旧法院中庭建构出一个以现代建筑学结构设计的竹亭,将竹制的乐器嵌入结构成为音乐表演的场域,展示了古老技艺在现代建筑和人文中依然可以结合实践并传递意义。

该次设计实验的背后,无意中也撷取了一段关于前人采竹的智慧:砍取竹材的时机必须观察天上的月相。月相不但影响潮汐,也影响人体的生物钟,以及植物内的体液,“竹体的含醣量会随着月相高低变化,醣份低的竹材比较不会有虫蛀。”这些古老的智慧,正因为缺乏聆听而被现代固有经验视之为迷信。

真诚的聆听,帮助我们记起那些早已被遗忘的事。

记得,很重要

“去记得,是很重要的。但记得那些(被禁止而)不记得的,和记得那些依然留存的,同样重要。”

张文婷记得曾经过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某个部落会将祖先的故事编入歌中代代传唱,在受到价值观相异的当权者的压迫和羞辱后,这些歌在部落中渐渐消失不复传唱,直到某天被年少一代挖掘出来,他们才知道族中的老人其实不曾忘记,只是因为历史的遗存不再去想起。

“还有一些不用文字记载的编织技艺,也都是通过歌谣,由上一代口传身授教给下一代,当你学会了怎么唱,也就是学会了怎么编。”一旦外来语言取代母语,相关习俗和识别也就渐渐地被忘记或消失。记得和想起那些早已忘记的,本身就是一连串值得思考的过程。

“In nature,nothing exists alone.

(自然界中,没有什么是单独存在。)”

——(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

别只听熟悉的世界

聆听,也在世纪疫情大爆发中把张文婷和团队导向了另一个计划——The Big Trip(大远征)。

当全世界都在受困中停摆,张文婷和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研究者,通过了线上网络完成了许多有意义的跨域对话:在彼此的叙述中,发现各自远古祖先,即使是来自不同的区域,却有着相似的习俗和智慧,比如:如何依靠梦的指引,来处理生活中的事情。

在这个资讯爆炸的年代,除了碎化,资讯也已如液态般流动交融。在台湾和英国接受建筑专业训练的她,不厌其烦地一再纠正和提醒我们,这些聆听、分析,进而回溯那些曾经属于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祖先智慧的记录,都不是她个人的成果。此时的婆罗洲实验室,并不只限于婆罗洲,而是跨界跨地域的共同协作,带有多元交汇共构互融的意义。

人不是世界的中心

“过去,我们好像也没有给自己很多的机会去了解自己,都是用别人给予的方式,被动的去接受外界给我们的一切。建筑师作为我的本业,我之前做的是看得见的空间。(在婆罗洲实验室)现在则是创造看不见的安全空间,让更多人愿意去分享和聆听。”

每件事的存在,都有着它与所属地、人、事的特定相关意义,不把人作为世界的中心来思考,正视且聆听人与自然界、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去聆听你所熟悉的世界。同温层的声音,将会让我们愈来愈相似,失去了接触陌生事物,甚至是真相的机会。”

“失而复得”展览

千百年来,生活在婆罗洲的古老雨林的原生部落族群,各自形成或独有或者相近的生活习俗与智慧。Berjalai是伊班语,也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年轻的男子必须离开长屋远征去冒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勇气。

长征,将是他们此生接触陌生和未知世界的机会,一次见识与自己不同文化的人、环境和事件,展开与自己内心或他人对话的旅途。

lain,在马来语中有“相异”或“不被归类”的意思,lain-lain则是“各式各样”或者“其他”的意思,后者在某些情境中,往往被视为“余者”而被忽略。

“但在古梵文中,lain-lain却有着拥抱的意思。”

聆听勿产生排他性

张文婷和团队策划了一个名为《The Lain Lain Project》的展览,分别以〈Serumpun〉、〈Big Trip〉以及〈The Lain-lain in Kuala Lumpur〉3个区块来展现“通过失而复得的祖先智慧,拥抱彼此差异”(Embracing differences,through the lost and found ancestral wisdoms)。前两者是这几年采集聆听的成果,最后一个区块〈The Lain-lain in Kuala Lumpur〉则提供了一个窗口,让在西马研究和关心少数社群课题的成员和群众有看见彼此的机会。缺乏真诚的聆听,容易陷入“除我之外,都是异己。”

聆听,是她和我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我很好奇,看似无关的建筑师训练,于她所做的实践计划又有何助益?

“建筑师的养成,首要以严谨的态度去做研究,而非单纯传递特定的讯息。建筑的构成,除了有让人看到的(有用的)空间,还有别人看不到的(支撑的)基础,比如管线或各种藏起来的基建。再来就是聆听以后的整汇、建构、描述的能力,建筑(和实践计划)无法依赖单一媒材来建构或展示,也要和不同领域的人一起合作才能完成。我在英国学的就是Practice Management,建筑不是设计而已,它必须要靠整合与合作才能再呈现。”

放在学习者位置

建筑,需要一个漫长建构的过程,“研究也一样,对于通过聆听,想要抓取某些效果作为自己个人的快速创作,是需要避免的,也是危险的。特别是当人忘记把自己放在一个学习者的态度和位置上。”这让访采者的我一再思考,关于聆听的功课是否做得足够,有没有陷入未审先判的窠臼以及抽取式的掠夺。

此时,除了聆听,沟通和对话也就成为不同群体理解彼此的必要桥梁。

创造对话空间

7年前张文婷回归家乡,其实也是她个人berjalai的开展,这一连串的实践,相信是过去她未曾想过的涉入,自然而然的发生;未来将行的,也不可能强行铺垫。而是像清泉一样,以温柔的拥抱、清晰的思维,流过婆罗洲的雨林,通过网络世界的无远弗届,流向世界。

结集各种相似或不相似想法的人,形成无边无际的镜子,创造对话的空间,让人从中看见那些近乎消失不见,种种与人相连结、与自然相连结的智慧。

在拥抱彼此的差异之际,我们其实也并无太多的不同。因为我们同根而生。

《The Lain-Lain Project》展览

日期:即日起至2024年10月20日

时间:11.00am-8.00pm

地点:Level 6,GMBB,Kuala Lumpur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