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

轻快铁站闸外的路程/苏莱曼

第14届大选后,政府指出,包括政府债务和连带负债,国债达1兆令吉,因此必须采取行动减债,包括检讨主要的铁路工程,并在大砍成本后批准轻快铁3(LRT3)工程。

尽管针对这些基建设施计划有多种意见,但搭客出闸后的路程也一样值得关注。要改善公共交通的乘搭率,必须提供更多且合适的辅助设施和服务,以及改善客户体验。



今年7月初,财政部发出即时停工令给原本预计耗资810亿令吉的东海岸铁路计划(ECRL)。

至于吉隆坡的捷运3(MRT3),交通部已阐明该工程只是展延,一旦财务状况好转,内阁才会同意启动该工程。

7月中,把轻快铁3(LRT3)的成本从316亿5000万令吉减少47%,包括把42套6节车厢列车,减少至22套3节车厢列车,以及取消5个预估乘客量较低的轻快铁站,直到有需求时才建。

这5个站分别是:Lien Hoe、Temasya、思灵(SIRIM)、武吉拉惹(Bukit Raja)以及绿林镇(Bandar Botanic)。



最近产业市场也出现不少以公共交通主导发展(TOD)或靠近公共交通的产业项目,都获得购屋者相当不错的反应,尤其走到对面街就可以搭上轻快铁。

其中例子就是森那美产业在梳邦再也的Lot 15项目,自2017年杪已获得60%的认购率。

除了地点优越和好卖的概念与设计,该发展计划靠近梳邦再也轻快铁站及电动火车站,增加了该产业的连接度。

乘搭体验须好到让人放弃驾车

作为一个轻快铁/电动火车搭客,他的路程并不止于点票的闸门,还包括踏出车站,还有回家的最后一段路程。

而回家的选择包括乘搭穿梭巴士、德士、手机召车服务、私家车或是步行。

尽管我国的轻快铁或火车站大部分都有这些便利,但服务和便利素质仍有待改善。不只是要满足因为没有私家车而需要公共交通的搭客需求,也要鼓励原本开私家车的人使用公共交通。

鼓励人民使用公共交通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减少私家车使用率,进而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但要达到这目的,搭客体验必须好到让一个人放弃本身的私家车。而最后一里路的连接和用户体验,就是让他/她做出这个决定最重要的因素。

其中例子就是市政局或私人经营的巴士服务,比如八打灵再也免费的PJ City巴士服务。

该项服务是八打灵再也市政局与Rapid巴士私人有限公司的合作计划,旨在加强各个轻快铁站或城市间的连接。

须符合民情

另外,不同的轻快铁线为不同的社区服务,各个地区居民的收入和可负担能力不同。

虽然公共设备应该是可以让所有的人都可使用,但不同的站也应该要符合民情,适合相关地区的体验。比如郊区的轻快铁站设计,不能与城市地区的轻快铁站设计一样复杂。

当一个站的设计好,就有机会成为一个社区中心的焦点,成为聚集点或主要的转站。

可以贯穿的轻快铁站,就会吸引很多使用公共交通的人,最终就可以提供安全、方便和有效率的转运系统,并通过各种交通工具川行。

依地区文化加入设计元素

从美学和实用的角度来看,根据各地区的文化或活动而加入的设备或设计元素,轻快铁就可以更诱人。

比如商务区的轻快铁站必须符合更多专业人士和白领的需求;住宅区的轻快铁站,更多是家庭和长辈人潮。

轻快铁站更符合家庭、亲商或更有设计感,让搭客更养眼、感觉安全甚至更愿意消费,所以可增设符合搭客需求的零售或餐饮零售元素。

不过,这些站不是终点,所以零售或餐饮空间设计要更便捷,方便移动的人潮。这与购物中心的商店和餐饮点不同,因为客户会逗留更久。

更可负担又安全舒适

回到现实,要一个地铁站稳健增长,不能操之过急。

就在政府和各个单位改善和鼓励公共交通的使用之际,要即刻取代私家车有点不实际。不过,公共交通的好处就是更加可负担,且不需要牺牲安全和舒适。

虽然对于现有和即将发展的公共交通设备有许多意见和看法,但政府已阐明一些搁置的发展活动,未来在合适时间点和情况就会重新考虑,所以作为使用者,我们也只能拭目以待。

反应

 

意见

产业关注点有限 预算案首要巩固经济/苏莱曼

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的下午,许多马来西亚人都在关注首相提呈的2025年财政预算案。

预算案提呈前,许多人都以紧张的心情等待,政府会在2025年采取怎样的财政措施,尤其是逐步取消补贴事上,特别是RON95燃油补贴,因为,这可能进一步加重人民本已拮据的经济负担。

配合已落实的昌明经济框架(MADANI),2025年预算案旨在打造一个以人民福祉为优先的国家为主要方针,总拨款额创下历史新高,达到4210亿令吉,相较2024年总拨款为3938亿令吉,首要目标是系统性改革、增强经济实力和提高收入,专注于长期战略,非短期收益。

表面看来,这并不是一个以房地产为核心的预算案,但整体主题以巩固经济基础为要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再仅仅治标,这不单是房地产,其他领域也能从中受惠。

完整内容请点击>>这里<<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