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独家】中资驻槟 喜忧参半
软硬体加把劲

我国人民是否做好准备,迎接3年后的旅游业发展趋势?(档案照)

中国进军我国旅游业,对于我国旅游业者是皆大欢喜,但我国人民做好准备迎接接下来的发展与改变了吗?据了解,作为大马的第三大客源市场的中国,看好大马旅游前景,未来3年将斥资200亿人民币(约125亿5350万令吉)进军我国旅游业,准备在我国这个充满发展潜能的领域中分一杯羹。

另外,中国投资者目前正在通过中国数据公司探路,以进一步敲定具有旅游开发潜能的地点。许多中国投资者计划在大马投资与旅游业有关的酒店、公寓、景区、具中国特色美食城及游乐设施等。



对于我国旅游业在未来几年即将面对这些改变,我国旅游业者不约而同表示这是一个喜讯。惟他们同时也有一定的担忧,指我国无论是硬体或软体上的条件都需要加把劲地加强,才能足以面对这样的一个迅速发展及改变。

陈三顺:语言沟通方面仍须加强。

陈三顺:3年斥125亿庞大游客量激活经济

马来西亚华人旅游业公会总会长拿督陈三顺接受《南洋商报》电访时表示,中国在3年内斥资如此大笔数额,证明中国对大马在旅游的发展潜能颇有信心,而这相信无论是对大马的商业发展还是经济增长的推动,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他指出,最近几年中国游客越来越多,甚至中国银行在这两年里也陆续来到大马成立分行。

谙华语员工不可少



根据2016年的数据显示,无论是来旅游或为商业奖掖访马的中国游客人数已将近200万,而大马旅游局也设立了目标,希望今年中国游客访马的人数可较去年增加一倍,即400万人。

对于未来这庞大的游客量,陈三顺坦言,大马本身在各方面必须作出许多努力,尤其大马企业商家更应随着环境的竞争而作出改变。他不否认我国仍有许多得加强部分,例如语言沟通上的问题。

他说,我国人民的英文素质还算是理想,至少在沟通方面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不过,如今中国游客是我国的主要游客之一,加上若中国来马投上巨资,相信未来将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而华语或将变成我国最重要的语言之一。

然而,无论是大马的政府部门或餐厅等地方,都没设置中文资料供人民或游客参考,同时也缺少可使用流利华语的各领域员工。

特色美食城吸引更多游客

陈三顺指出,中国游客的消费力很强,因此就连欧洲国家如法国的一些名牌商店都聘请通晓中文的员工,由此证明中文的重要性。

他说,我国政府在这方面已有改善,例如在移民局已提供中文的服务。因此,他希望私人界也可以在这方面作出提升,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方便,也可与游客有更友善的交流。

提到中国将在我国投资具中国特色美食城,陈三顺认为可喜可贺,无需担心我国的传统美食遭受威胁。

他说,马来西亚是多元种族的国家,而我国的餐厅比起其它国家具有不同特色和风光,这也是我国特出及吸引外国游客的原因之一,因此并不容易被取代。

他说,若中国在我国投资具中国特色的美食城,反而是给予大马人民或者其它外国游客多了一种选择,同时也可吸引更多中国游客的到来,这毕竟是属于他们熟悉的味道,所以多些选择倒是无妨的。

陈宝真:酒店业近年来都面对清洁工人短缺的问题。

陈宝真:虽惠及导游等服务业
食住行设备恐赶不上槟城导游协会主席陈宝真坦言,中国进军我国旅游业对于导游来说是大喜讯,因为这将为导游开拓更多的就业机会,当然还包括其它服务业。

不过,她说,我国无论是硬体或软体上都出现不足之处。

她指出,游客量的幅度上升当然是喜事,惟我国的直飞航班、酒店、旅游巴士、餐厅等都不足以供应。

她说,我国的人力资源也面对问题,尤其酒店业近年来都面对清洁工人短缺的问题,因此都只能聘请外劳。然而,很多时候外劳不懂服务顾客的重要,因此多少带来不良影响。

上游行业需提升素质她说,以前酒店都是中午12时就让顾客入住,住客也在同一时间退房。不过,由于人手短缺,如今大马所有酒店皆在下午3时才让房客入住,因清洁员工需要时间来收拾所有的房间。

陈宝真表示,其实旅游业概括及影响的行业是非常广泛的,包括电子、工程、会计等,这些行业都是旅游业的幕后推手,若没他们,旅游业也无法生存。

她表示,这些行业的人才也必须在数量及素质两方面提升。

庄淑媚:酒店面对员工短缺情况,聘请外劳非最佳方法。

庄淑媚:提高大马知名度中国品牌如虎添翼

北马经济走廊执行机构工业发展部(服务业)高级经理庄淑媚则表示,中国投资巨额在我国的旅游业无疑将提高我国的知名度,尤其当中国带进更多知名品牌到我国发展。

她说,我国时常到中国展开旅游促销,而每当在中国提起我国拥有中国的品牌时,当地的游客就会对我国充满信心。

工找人而非人找工

她也说,大马目前是工找人,而不是人找工,若有人表示无法找到工作,那是因为他们选择工作。她表示,我国的酒店确实面对员工短缺的情况,而聘请外劳非最佳方法。

她说,服务业与制造业有很大的差别,后者是面对机器,懂得运作即可;但服务业讲求的是服务态度、人文素质等,非一两天就能训练得来。

反应

 

财经新闻

【独家】商界:勿忧中资涌入抢市场 马中企业可互利共赢

独家报道:张燕苹

(吉隆坡9日讯)与其担心大量财雄势厚的中国企业进入大马,“卷走”本地人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倒不如思考如何与中资合作,扩大经济蛋糕和分一杯羹,互利共赢。

近期,有关大量中资入驻大马或将带来弊端的说法此起彼落,而副首相拿督斯里法迪拉日前指中国今年在大马的直接投资增长28.8%,投资领域覆盖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科技和清洁能源等重要领域,更加深了一些本地人的顾虑,担心这股发展态势若蔓延下去,迟早会卷走本地专才和人才,甚至也引发了本地工作岗位被抢走的担忧。

抱持这类悲观论调的市场人士认为,中国企业长期积累的规模优势,在进入大马市场时具备明显成本优势,以工业界的中型企业为例,在中国本土可能达到数亿元的规模,而进入我国后是大规模企业,对本地企业构成强大的竞争压力。

然而,商界领袖向《南洋商报》指出,我国其实有自身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来保障市场的公平竞争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与其一味悲观和负面的看待中资进驻,倒不如探讨中资带来的各种好处,以及如何与中资合作,共同增长。

政府密切监督市场

他们指出,在任何商业活动中,可能会存在个别不良企业的不规范行为,但这不能代表整个中国企业群体,也不能将其夸大为普遍现象。而且,大马政府和相关部门也会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维护市场秩序。

此外,政府应鼓励中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逐步提升品牌国际知名度,融入更广阔的市场;同时,通过官联机构推动与国际企业的合作,创建资源共享平台,帮助本地企业扩大规模与影响力。

自我增值应对外资挑战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总财政拿督孔令龙表示,与其担心外资包括中国企业的进驻会威胁本地企业,不如思考如何与它们合作。

资源互补共同发展

他说,作为“地头蛇”,本土企业对本地市场更为了解,而外资企业可能在技术上占优势。这种情况下,合作而非对抗,或许是更优的选择。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对市场的洞察力,与外资企业共同规划和发展市场。”

然而,如果本地企业固守过去20年的产品和模式,不思改变,那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孔令龙坦言,我国企业普遍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不足,研发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甚至不到1.5%。许多企业宁愿成为代理商,而不愿在研发和创新上投入资源,这是一种危险的趋势。

因此,本地企业须加强自我提升,尤其是在技术研发和价值增值方面。只有通过不断增值,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如果我们一成不变,就只能成为竞争的失败者。

他说,我国是一个自由经济体,但本地消费市场规模有限,加上人口数量不多,因此必须依赖外国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增加税收和创造机会。

他说,然而,外国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的进入,可能会对本地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产生影响。

“如果马来西亚的中小企业缺乏竞争力,外国企业的进入确实会带来冲击。但这种情况并不仅限于中资企业,其他外资企业也会有类似的影响。”

他提醒,如果只是被动地担心被取代,而不寻求进步,那问题只会加剧。

“过去也有成功案例表明,与外国企业资源互补、协同合作,可以实现双赢,这是马来西亚中小企业需要努力的方向: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开放心态,与外资形成友善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提高技能应对人才战争

马来西亚职业培训官协会主席温斯钦提到,随着免签证政策的推行,预计将有更多外国投资者到来。

对此,我国中小企业应积极提高自身竞争力,专注于创新和技术升级,充分利用政府提供的财政援助和咨询服务,克服资金、营销和资讯通讯科技等方面的制约因素。

他说,在人才方面,应持续提高技能,特别是在数字科技和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以满足市场需求。

提高劳动力素质

对于在中国企业入驻是否会加剧本地市场竞争?他认为,确实可能在某些领域,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引发竞争。

“但我国政府对外资企业有明确的股权政策和本地参与要求,鼓励本地公民和外国投资者合资,以此确保本地利益。同时,外资企业的进入通常会伴随着技术和管理技能的转移,这有助于提高本地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温斯钦指出,政府在提高本地企业和人才竞争力方面都扮演着关键角色。

“如,通过国家工业 4.0 政策发展由人才、流程和科技驱动的更智能、更强大的制造业。

此外,政府也提供财政援助、技术培训和市场推广支持帮助中小企业克服挑战,提高竞争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专注于技术和职业教育培训,旨在缩小技能供求差距,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人才。他也强调,全球化的趋势和无国界经济确实改变了企业竞争的核心逻辑,未来企业之间的战争本质上是人才的战争。

“政府需要在教育、签证、税收等方面创造有利于人才流动和发展的环境,确保本地企业和劳动力从中受益。”

“通过加强本地企业的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可以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鼓励马企拓展海外市场

对于中资大举进驻,优大经济系教授黄锦荣博士则抱持较为谨慎的看法。

他形容中国和本地企业的实力对比,如同重量级和轻量级选手在同一擂台竞争,作为“轻量级选手”的本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能会被“打得体无完肤”,被迫退出市场。

“有人或许会说,这是因为它们自身竞争力不足,是‘理所应当’的结果。但事实上,本地企业的生存环境已经受到了不平等的影响。”

他说,如果本地企业因此失去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最终可能导致本地企业完全丧失发展空间,转而只能为外资企业打工。

因此,关于本地企业应保持乐观心态,并积极主动出击与中国企业合作的建议,黄锦荣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但需要保持理性和谨慎的态度。  

“确实可能会有一些本地企业尝试与中国企业合作,尤其是那些并非单纯以马来西亚市场为目标的中国企业。然而,这种合作更多会发生在本地的大型企业与中国的大型企业或央企之间。

“我国的大型企业,特别是国企,有一定的规模和资源,能与中国企业展开对等合作。而对于本地的大部分中小微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0%以上),与大型中国企业合作的机会较为有限。

差距大易受制于人

“实际上,中小企业在与规模更大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时,往往处于劣势。例如,有些中小企业原本是中国企业的合作伙伴,但由于双方体量差距较大,合作过程中很容易受制于人。”

黄锦荣认为,更有效的做法是,政府相关政策应支持企业“走出去”,因为只有拓展海外市场,企业的规模和影响力才能够真正扩大。

“在更广阔的市场中,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这对于推动中小企业成长尤为关键。”

“我们应该鼓励我们的中小企业加大出口力度,逐步融入国际市场。通常情况下,企业会先从出口入手,通过建立海外市场的标志性节点,逐步提高品牌和产品的国际知名度。”

“接下来,可以通过官联机构的支持,推动企业与不同国家的跨国企业开展合作。通过这种跨国合作的形式,形成一个国际化的合作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增长机会和资源共享平台,这也是政府长远的方向。”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