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独家】乌冷16华小全缺教师
开学在即校方急寻临教

面对师资不足的各校等候教育局调派师资到来前,会先行聘请代课老师或临教,暂时解决问题。(档案照)

(八打灵再也、加影、雪邦29日讯)华小师资不足老调弹奏逾10年,明年新学年开课雪州不少华小仍缺教师,其中, 乌鲁冷岳县16所华小均有空缺,从一人至十余人不等。董教总日前发文告,指西马华小尚有500多个教职空缺待填补,尤其柔佛、雪兰莪州与霹雳州情况甚为严重。

《南洋商报》记者抽样电访雪州境内华教代表,发现确有不少学校明年度新学年皆师资不足。



华小维护者感叹这戏码年年上演无了期,却一直无法根治,希望政府尤其是教育部必须严正关注及解决,而不是在相关方面挑出问题时就加以否认。

据消息告诉本报,雪邦县6所华小中,蒲种新明华小缺3位老师,其他5校包括龙溪华小、雪邦华小、沙叻觉侨华小、双溪比力华联华小和智明华小虽不缺老师,但有老师产假,需找代课老师。

“蒲种新明华小获派3位调职老师,但需时等待,师训毕业的教师也大约3月份才报到,空窗期校方需自行想办法。”

校方自想方法

消息也说,蕉赖双溪龙华小缺逾10名教师,而锡米山华小和加影育华小学,各缺乏3位老师。



消息认为,以一般情况,学校缺乏一两位老师乃属正常现象,学校会因新生增加多开班、退休老师太多、调升或转校等因素而师资不足,但校方均有信心可短时间内填补。

不过,对缺乏逾10位老师的学校而言,短时间填补这些空缺绝非易事,所以面对师资不足的各校等候当局调派师资到来前,会先行聘请代课老师或临教,暂时解决问题。

另外,也有一些学校,因为缺少的并非班级主任,而是如辅导老师等,那即使师资不足,也暂时未予填补。

教育部忽视华小困境

师资不足,各校都敲锣打鼓找临时老师代替,设法在新学年开学前找到临教或代课老师代替。

学校向来和自行承担聘请临教或代课老师的薪金,据了解,学校一般是以日及月薪付费,持大马教育文凭的临教薪金是千多令吉,若以日薪计算则大概是50余令吉。

受访的华教界人士认为,华校缺教师的根源在于教育部没有正视,也不曾设法根治,所以类似问题才年年上演,也让教界人士“渐渐习惯”。

有不愿具名的受访者更措词强烈,抨击政府尤其教育部没有好好规划,导致学校在师资迟迟不足之际,董家教要承担聘用临教或代课教师的费用。

他们说,一些学校因新生学额增加而需开设更多班级,味着需要更多老师,但往往教育部却忽视了这方面的需要,甚至表示华校不缺师资,根本没真正理解及重视华教面对的问题。

不续聘退休者——八打灵发展华小执行顾问·林家光

师资不足已是老调子了,不明白这问题为何过了10多年还存在,其实每所学校新生都会在3年前报名,教育部已掌握初步学生人数,而不是待新学年事,才来说师资不足。

据了解在灵市该些饱和华小问题不严重,除非是该些新生有特别增加学校,就会面对师资不足的情况,缺少2至3位老师。

为解决这些问题,大多数由董事会与家协出资聘用临教顶替;令人纳闷是在师资不足情况,教育部早前却要求聘临教,不续聘退休老师等,以致这些有意执教者转由董家协自聘代课。

尚欠6教师——蒲种竞智华小副董事长·刘有福

本校明年新生爆满,开7班,每班逾40多位学生,在师资方面,同样面对不足,尚欠6位老师。

据了解,在蒲种区,每所华小都面师资不足的情况,少说也缺1至2位,这问题的确存在以久了,尤其是每年新学年前,都会上演,原因不外是老师退休、转校、新生增加等原因,惟令人纳闷的,为何问题存在这么多年也无法解决?

须聘请临教——双溪龙华小校长·郑玉宗

明年学校有1600多位学生,除了二和五年级,其他班级的学额均爆满,师资要求非常殷切,而我们尚欠教师,希望有兴趣者拨电到学校查询及应聘临教。

一年级新生有440人,三和四年级学生人数各级有300多位,五年级则是200多位,由于课室不足,一年级新生安排在下午班上课。

承担聘请费——锡米山华小董事长·李仁英

学校新学年缺乏3位老师,一般上空缺因老师生产、退休或升级而留下,若是退休或升级,则是教育局无法及时派新的老师到来填补。

聘请临教或代课老师的费用,向来由校方本身承担。

年中教师退休——加影育华小学校长·黄西利

新学年开课,学校会缺3名教师,我们也是聘请临教应急。

今年我们没缺老师,但因年中有教师退休,未获得填补,所以师资不足。

 
 

 

反应

 

言论

我国没有“外来者”/罗汉洲

好像很久没有听到“回中国去”或“balik Tongsan”这样的话了,原以为这些话已成绝响,因为大多数人已了解我们的祖辈Semua Pun Pendatang,所谓“狐狸莫笑猫”,大家都没有资格叫别人“滚回”哪里去。

副首相拿督斯里阿末扎希博士曾表示,他的双亲出生于印尼 Kulon Progo,并反问:“我祖父来自印尼,这有什么问题?”

前内阁部长丹斯里拉菲达也说她的祖父来自印尼。敦拉萨和纳吉父子出任首相后,都曾去印尼拜祭祖先,为印尼人引以为荣。

因此,大家的先辈虽是外来者(Pendatang),但如今已落地生根,都是马来西亚人。

2023年,雪州苏丹沙拉夫丁殿下接受英文《星报星期刊》访问时表示:“马来统治者在1957年(独立年)已接受包括非马来人在内的所有人成为公民,所以我国已没有外来者。然而,许多人仍在使用这个词,因为他们对此事一无所知。”(《南洋商报》2023年12月11日报道)

为什么叫人回中国?

然而,果然仍然有人对“我国已没有外来者”一事一无所知,而且这次竟然是一名教师。这名老师因班上一位13岁学生听不懂国语,而愤然骂道:“不懂国语就回中国去。”该学生的家长同样不谙国语,这或许引发了教师的不满。

根据报道,该学生应是刚从华小升上政府中学,因媒介语不同,新环境下听不懂国语实属正常。而且,也不知道那名教师是否对这位“初到贵地”的华小生使用了较为艰深的国语。

再说,为什么要叫他回中国?他并非中国人,而是道道地地的马来西亚人。有什么理由要他“回”一个他从未去过的地方?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华人圈子,读书时尚无需学习马来文,工作教书10年也未曾与官府打交道,所以我的国语程度仅限于和马来小贩讨价还价,这又有什么问题?

多元化是强项

马来西亚与美国、加拿大、澳洲、纽西兰、新加坡一样,都是由外来移民共同建立的多元种族国家。但我们从未见过英裔美国人叫其他族裔“回法国去”或“回意大利去”,也未曾听说法裔加拿大人叫别人“回英国去”或“回德国去”。

事实上,多元化正是这些国家的强项,在彼此合作下,它们都成为了富裕国家。

放眼全球,所有多元种族国家都没有法律规定国民必须通晓国语。中国教育部在20年前的调查发现,30% 的中国公民不谙普通话(中国国语),无法用普通话交流。

更令人惊讶的是,世界霸主美国竟然长期没有“国语”,直到特朗普任内才将英语正式订为国语。而早在20年前,美国进行全国英文鉴定考试时发现,每20名成年人中,就有一人不谙英语,缺乏用英文处理日常事务(如填表格、阅读通告等)的能力。

因此,一个刚进入新媒介语环境的 13 岁学生,因为一时听不懂就被骂“回中国去”,难道不觉得太过分了吗?

所谓“教不严,师之惰”,这名教师不该直接指责学生,而更应反思是谁负责这名学生的小学国文教育。孩子不幸,没有良师教导。

另一方面,近年来进入华小的非华裔学生逐年增加,他们对华文毫无基础,但在华小教师的循循善诱、耐心教导下,也能逐渐掌握华文。这些华小教师的专业态度,才真正体现了何谓“为人师表”。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