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独家】以客为尊 有错则改
商家接受批评和气生财

农历新年期间到处人多车多,旺气十足,商家与消费人若面对任何不愉快事件,皆宜心平气和处理,和气生财。(档案照)

(怡保 12日讯)商家开门做生意,面对顾客投诉最好的应对方法绝对不是开骂,而是先接受批评及道歉,再设法解释!

处在资讯爆炸时代,任何行业都很容易暴露在纠纷之中,顾客消费后稍微感到不满意,自然而然会找地方发泄,目前网络科技发达,“丑事”可在一瞬间疯传,成为众人皆知的茶余饭后话题。



到底商家面对顾客的投诉时,是否应该坚持立场,或低头道歉?

仅一人认为应开骂

《南洋商报》针对“商家应该如何面对顾客的投诉”课题,通过面子书及手机聊天程序展开民调,共有60名不同年龄层的民众作出回应,结果大部分人认为商家应当勇于“接受批评及道歉”,其中男性和女性看法大致一样,各占87%及90%。

只有一人认为应以“反驳开骂”来对应,选择者是男性。

另外,各有3%及7%男女认为商家应“作出赔偿”,3%选择“其他”,没有人认为“不理会”是好的做法。



调查显示,在17名自雇人士当中,有15人或88%选择“接受批评及道歉”,显示站在商家的立场,多数是愿意接受意见,也不会吝于道歉,当中也有2人选择“赔偿”给顾客。

打工一族当中,也超过86%希望商家面对顾客批评时能够接受及道歉,1人希望能有所赔偿,也有2人表示,有些商家愿意接受批评,不过会选择澄清而不道歉,因为有些顾客是无理取闹,也有人认为,有些商家如今会与顾客开骂,已很少有像以往般,耐心地向顾客解释。

其中一名女受访者说,没有所谓对错的答案,商家在面对投诉时必须有耐心及冷静面对,保持原有的宗旨。

彻查来龙去脉

适时保护自己

现今社会,大多商家抱持“以客为尊”的宗旨来经营生意,不过,虽说消费者有本身的权益,但商家也需适时保护自己,避免声誉被蓄意抹黑。

有受访者认为,受到顾客的投诉时,应该先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与真相,若是顾客的错,例如有些东西是顾客本身造成损坏,就应用婉转及温和的语气来告诉对方。

绝对不跟顾客吵

“不过,不排除有些顾客仍会觉得商家是在推卸责任,所以只能尽量去解释,不过前提是绝对不要与顾客争吵。”

受访者说,打开门做生意,当然希望顾客会回头,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若是双方撕破脸皮,歪想顾客会再来光顾,甚至还会去影响周围的人不来光顾。

但是,若是查明真相后发现是商家的错,商家除了接受批评之余,也应该道歉;反之,若顾客只是企图找好处,那商家倒可未必道歉。

有商家说,如果顾客在自己面前说一套,在网上又说另一套,若是会破坏公司形象,将试图联络对方,了解情况及要求对方将贴文撤下。

有商家认为,新年期间,人手不足,商家忙得团团转,相比坐得舒舒服服的消费者,商家其实也需要平衡员工的感受及心情,避免怨气四起,也期望消费者能体谅。

做生意难免得面对顾客投诉,危机处理这一环节要做得好,用对方法才可帮公司加分。(网络载图)

投诉者若按捺不住心中的不满要向外宣泄,应当注意:

1. 勿指名道姓

2. 勿夸大其词

3. 客观看待

4. 勿引发暴力冲突

5. 勿“出口成脏”

电脑商人郑达源:用对方法为公司加分

做生意面对顾客投诉无可避免,只要危机处理得好,很多时候我们可把顾客投诉对公司所造成的伤害减到最低,用对了方法反而可帮公司加分,但那确实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

很多人忽略了危机处理的重要性,但我却认为每家公司都应该要有专属的人员去处理和面对随时会出现投诉和各种问题,而不是由员工站出来和顾客对骂,最后输了顾客也把公司的形象毁于一旦。

放下身段比强硬态度理智

个人认为面对顾客的投诉,除非是故意抹黑或是完全出自恶意的批评,否则被投诉者都应该先放下身段,虚心去接受顾客的批评及承诺会改进,类似的处理态度永远比用强硬态度回应顾客投诉,来得理智和有效。

新杨威烧烤有限公司东主丘兼才:尽量改善满足顾客

经营餐饮业经常会遇到食客的投诉,有些是无理取闹,一些则是事出有因,商家都必须懂得理性判断。

在处理过程中,其实商家也会有所学习,以顾客的观点来出发,尽量改善自己的不足,否则若与对方对抗,把事情闹大,辛苦建立的品牌及形象就被破坏了。

有些人还会选择将投诉放上网,引来众人讨伐,无形中也给商家带来压力,需谨慎处理。

偶尔有顾客稍微挑剔,我们会尽量满足对方,例如能换则换,或加多一些分量。

工程师 黄强进:心平气和解决问题

我曾担任酒店经理,知道有时顾客的投诉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因此我认为商家必须去查清楚,如果错在商家,肯定需要接受批评及道歉。

如果错的是在顾客,例如是使用方式错误而导致出现问题,那就要勇于告诉对方,若解释后对方也不愿承认,我不会与对方争吵,但也不会道歉或赔偿。

投诉者若事后仍有后续行动,那也控制不了,只希望对方能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反应

 

灼见

【灼见】中企涌入考验本地商家/勤保伟

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移居海外,寻找更好的生活质量与商业机会。

马来西亚凭借亲商政策、低消费水平、多元文化环境及语言优势,成为许多中国新移民的首选目的地。从“大马我的第二家园计划”到各类签证的便利,这一趋势预计在未来将进一步扩大。然而,中国新移民的大量涌入,对马来西亚本地市场既是不小的挑战。

中国新移民的涌入可分为两大主要群体:一部分人仅是移居马来西亚享受生活,并未从事商业活动;另一部分则带着资本与商业模式,将中国的生意直接平移到本地市场。

成拓展业务“新绿地”

这些新移民广泛分布于餐饮、零售和电商领域,甚至在夜市也能见到中国人的档口。他们看中了马来西亚市场相较中国而言的“低卷度”,将其视为拓展业务的“新绿地”。

如今,走在马来西亚的街道上,不难发现中国超市、餐厅和各类饮料店的身影。这些商家通过高效率的营运、熟练的营销策略以及更具价格优势的商品,迅速占领本地市场。此外,中国企业也常将国内的过剩商品倾销到马来西亚市场,进一步加剧竞争压力。

中国新移民的到来,就像将亚马逊森林的外来鱼类引入平静的湖泊。对于本地商家而言,这意味着竞争环境的骤然变化,而原本依赖传统经营模式的本地企业往往无法快速适应。中国商家以价格优势迅速吸引消费者,而本地商家由于成本结构较高,难以在价格上与之抗衡。尤其是在零售和餐饮行业,许多本地商家因为失去市场份额而面临经营困境。

中国商家引入的高效商业模式、资本和技术,进一步拉大了与本地企业的差距。例如,许多中国商家在电商平台的营销能力、供应链效率以及客户服务方面显著优于本地商家,使得传统零售业者更难以竞争。

新加坡的情况便是一面镜子。今年首9个月,该国已有近2500家餐厅因无法与外来品牌竞争而倒闭。这种现象在马来西亚也开始显现,尤其是在小型商铺等传统商业领域。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本地商家需要积极调整策略,寻求突破。本地商家应注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提供独特的消费体验。例如,融入本地特色文化或开发定制化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电商的普及,本地商家应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利用线上渠道扩展市场。例如,通过社交媒体推广和线上订单系统,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本地商家有时候也该考虑与中国商家合作,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例如提供本地化原材料或物流服务,从而实现双赢。借鉴中国商家的高效模式,从供应链管理到营销策略,优化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主动适应新竞争环境

在保护本地企业与促进外来投资之间,政府需找到平衡点。政府可出台针对本地企业的支持政策,例如提供税收减免、补贴或培训项目,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同时,可加强对外来企业的监管,确保公平竞争环境。

政府也该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和扶持项目,鼓励本地企业在新兴领域如数字科技、绿色经济等方面开拓市场,建立更强的竞争壁垒。县官机构也该通过组织展会、海外推介活动等形式,为本地品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支持,帮助它们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大量中国新移民的涌入,正深刻改变着马来西亚的商业生态。这种变化带来不少挑战,对本地商家和政府都是一场考验。作为企业,必须主动适应新的竞争环境,通过创新与转型寻找生存空间;作为政府,则需制定合理政策,在吸引外资与保护本地企业之间取得平衡。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在这场市场变革中确保马来西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让本地企业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壮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