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独家】多数人仍不知情
喝酒法令生效商家无措

因来不及准备,杂货店业者只能列印出“饮酒危害健康”告示,暂时顶替。

(怡保2日讯)新喝酒法令,上传下不达,商家一团乱!

卫生部在去年5月27日已通过国会修正1985年食品管理法令的喝酒条文,但直至今年12月1日,法令开始生效,仍有大批业者毫不知情。



《南洋商报》记者今日走访怡保区内的杂货店、连锁店、百货商场及饮食中心视察,发现多数业者都尚未做好准备,仍在准备中。

有业者表示,他是在11月30日,接到酒类销售员告知,才如梦初醒,惟已来不及处理,只能希望官员“手下留情”,暂时不要进行任何检查行动。

在新的法令下,冰箱的酒类饮料需与普通饮料分开陈列销售,但记者在饮食中心与杂货店仍可发现,业者是将酒类饮料与普通饮料摆放在一起。

在饮食中心仍可看见业者将酒类饮料与普通饮料摆放一起。

不知需分开放酒类饮料

对此,业者解释,并不知需将酒类饮料分开放,同时也认为摆放一起并不会造成任何问题。



新法令也规定酒类包装必须注明“危害健康”标签,但基于罐装酒类饮料销售情况比瓶装酒类饮料逊色,市面上的罐装酒类饮料全属旧货,仍没印上“危害健康”标签。

法令已行,条规要遵守,一些酒商惟有另印制临时标语贴纸,让业者自行贴在酒类饮料。

店内的“18岁以下不能买酒”告示,暂时还没更更改为21岁。

仍“18岁以下不能买酒”

半数商家还没换告示

至于需展示“21岁以下不能买酒”的告示,记者发现仍有许多业者继续展示“18岁以下不能买酒”,并没更正为21岁。在商场中,记者也发现只来得及更正一半,另一半还没更正的告示。

业者认为提升岁数做法是“多此一举”,法定年龄只是代表某人能“光明正大”地饮酒,并不代表未足法定年龄的人,不能“偷偷摸摸”地饮酒。

叶姓业者表示,政府一下将法定年龄由18岁调高至21岁,对于19岁与20岁之间,有喝酒习惯的青年是很尴尬。

“若他是销售员,必须应酬顾客,原本年头能喝酒,但年尾就不行了,情况也会奇怪吧。”

他同时也点出,许多家长都会买果味的酒精饮料给孩子喝,若付款的是家长,但喝的是孩子,究竟商家是否有错,希望有关当局能够理清。

另一名何姓业者也担忧,若顾客有着一张成熟的脸,但未足21岁,业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出售酒精饮料给他,又是否会中罚。

“我们没法要求每名顾客出示身分证,就算他买不到,也会要求其他人帮忙买,就好像私烟情况。”

还没印上“饮酒危害健康”的罐装酒类饮料,只能另外贴上贴纸顶替。

复合烈酒至少700毫升无助戒酒

目前杂货店已无售卖700毫升以下的复合烈酒,惟部分药材店仍有存货。

对于复合烈酒最小瓶装需700毫升的规定,业者并不认为这有助减少人民饮酒,反而会制造更多“酒鬼”。

“700毫升以下也是喝一瓶,700毫升以上也是喝一瓶,那么究竟那种方式才能减少人民饮酒呢?”

质疑允明年才贴标签政策

新喝酒法令,已实行?将实行?

虽卫生部宣布新喝酒法令是在12月1日全面生效,但在11月30日,有酒商向业者发出通知,表示因存货尚未售出,卫生部准许明年3月1日才实行“危害健康”标签的政策。

对于酒商的说法,业者仍持怀疑态度,因迄今已过了两天但卫生部仍未作出任何宣布。

有部分业者宁愿暂时储存没有标签的酒类饮料,以免官员上门找茬。

反应

 

灼见

【灼见】中企涌入考验本地商家/勤保伟

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移居海外,寻找更好的生活质量与商业机会。

马来西亚凭借亲商政策、低消费水平、多元文化环境及语言优势,成为许多中国新移民的首选目的地。从“大马我的第二家园计划”到各类签证的便利,这一趋势预计在未来将进一步扩大。然而,中国新移民的大量涌入,对马来西亚本地市场既是不小的挑战。

中国新移民的涌入可分为两大主要群体:一部分人仅是移居马来西亚享受生活,并未从事商业活动;另一部分则带着资本与商业模式,将中国的生意直接平移到本地市场。

成拓展业务“新绿地”

这些新移民广泛分布于餐饮、零售和电商领域,甚至在夜市也能见到中国人的档口。他们看中了马来西亚市场相较中国而言的“低卷度”,将其视为拓展业务的“新绿地”。

如今,走在马来西亚的街道上,不难发现中国超市、餐厅和各类饮料店的身影。这些商家通过高效率的营运、熟练的营销策略以及更具价格优势的商品,迅速占领本地市场。此外,中国企业也常将国内的过剩商品倾销到马来西亚市场,进一步加剧竞争压力。

中国新移民的到来,就像将亚马逊森林的外来鱼类引入平静的湖泊。对于本地商家而言,这意味着竞争环境的骤然变化,而原本依赖传统经营模式的本地企业往往无法快速适应。中国商家以价格优势迅速吸引消费者,而本地商家由于成本结构较高,难以在价格上与之抗衡。尤其是在零售和餐饮行业,许多本地商家因为失去市场份额而面临经营困境。

中国商家引入的高效商业模式、资本和技术,进一步拉大了与本地企业的差距。例如,许多中国商家在电商平台的营销能力、供应链效率以及客户服务方面显著优于本地商家,使得传统零售业者更难以竞争。

新加坡的情况便是一面镜子。今年首9个月,该国已有近2500家餐厅因无法与外来品牌竞争而倒闭。这种现象在马来西亚也开始显现,尤其是在小型商铺等传统商业领域。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本地商家需要积极调整策略,寻求突破。本地商家应注重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提供独特的消费体验。例如,融入本地特色文化或开发定制化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电商的普及,本地商家应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利用线上渠道扩展市场。例如,通过社交媒体推广和线上订单系统,与消费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本地商家有时候也该考虑与中国商家合作,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例如提供本地化原材料或物流服务,从而实现双赢。借鉴中国商家的高效模式,从供应链管理到营销策略,优化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主动适应新竞争环境

在保护本地企业与促进外来投资之间,政府需找到平衡点。政府可出台针对本地企业的支持政策,例如提供税收减免、补贴或培训项目,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同时,可加强对外来企业的监管,确保公平竞争环境。

政府也该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和扶持项目,鼓励本地企业在新兴领域如数字科技、绿色经济等方面开拓市场,建立更强的竞争壁垒。县官机构也该通过组织展会、海外推介活动等形式,为本地品牌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支持,帮助它们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大量中国新移民的涌入,正深刻改变着马来西亚的商业生态。这种变化带来不少挑战,对本地商家和政府都是一场考验。作为企业,必须主动适应新的竞争环境,通过创新与转型寻找生存空间;作为政府,则需制定合理政策,在吸引外资与保护本地企业之间取得平衡。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在这场市场变革中确保马来西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让本地企业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壮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