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人民基建17子公司亏损

为贫困人建新屋,但居者非申请人 。

(新山18日讯)《2015年总审计司报告》系列1指出,由柔州政府持有的柔佛人民基建集团(KPRJ)的投资管理有欠理想,该集团的18间子公司中,17间面临亏损。

据该集团2012年至2014年的子公司财务报告,只有一家子公司即是KPRJ Builders有限公司(KBSB)拥有1229万令吉的盈利。



“10间于2013年成立的子公司,蒙受的总亏损高达339万令吉。”

结束3不活跃子公司

截至2015年6月期间,其中于2013年成立的10间子公司,仅有2间新公司开始营运。没有一家子公司缴付红利予该集团,尽管KBSB在2014年底取得1229万令吉的盈利,也没有缴付。

“该集团董事会在2016年1月18日开会,决定结束3家不活跃子公司的运作。”

4联营公司盈利38.8亿



柔佛人民基建集团(KPRJ)的4间联营公司,在2014年共有38亿8000万令吉的盈利。

其余3间联营公司则面对1376万令吉的亏损,而该预付的投资款项也没有归还。

在2012年至2015年之间,该集团获得3745万令吉的红利,当中表现最好的依斯干达投资有限公司(IIB)于2015年缴付分红,并逐年赚钱。

总审计司认为,尽管KPRJ在企业管理上的表现令人满意,并没有设立一个风险管理单位来为每一项投资进行风险计算,同时未有实施企业诚信承诺与诚信合约。

须重新估计旗下盈亏

在财务管理方面,KPRJ从2013年至2015年期间,并没有针对公司的资产进行实际的检测,也没有撰写有关资产检测的报告。

总审计司建议,作为柔州政府主要的收入来源集团,KPRJ必须重新估计旗下每一间子公司或联营公司的盈亏,解散有关亏损的公司,为子公司设定明确的方针。

与此同时,为每项发展进行风险评估,当作衡量公司绩效的关键。

依区联营投资赚大钱

尽管子公司亏损,但柔佛人民基建集团在大马依斯干达特区联营的投资项目却赚大钱。

该集团注资2000万令吉在依斯干达投资机构(IIB),持股20%,2012年税后盈利4亿7226万、2013年税后盈利7亿5216万,2014年税后盈利7亿7341万,累计总利润20亿2617万令吉。

此外,该集团注资4200万令吉在Southkey City Sdn Bhd (SCSB),持股30%,2012年税后盈利680万令吉、2013年税后盈利1286万令吉,2014年税后盈利1亿5625万令吉,累计总利润1亿6383万令吉。

以及注资6922万546令吉在依海控股(IWH),持股36.87%,2012年税后亏损2502万令吉、2013年税后盈利5814万令吉,2014年税后亏损3680万令吉,累计总利润16亿5112万令吉。

上述3间联营公司总利润逾38亿令吉,占9间联营公司的逾99%收益。

3824.87亩地未发展

根据总审计司报告,柔佛人民基建集团尚有总面积3824.87亩的15片土地未发展,只因相关土地至今仍不具商业价值,导致联营发展商也没兴趣。

柔州政府已签署有关土地长达8至18年的发展协议,至今有关地段尚不适合做商业建设的发展。

总审计司对7片土地进行评估,包括新山区的甘拔士冷布(Kempas Lembu)、昔加末的库瓦里榜噶斯(Kuari Bangas)、地南河的双溪登亚(Sungai Tengah)、避兰东的双溪津津(Sungai Kim Kim)、本乐避兰东(Penderosa Plentong)、武吉登布隆A区(Bukit Tempurung A)及古来县的士连纳。

没与柔经济策划单位签协议

报告显示,截至今年1月19日,KPRJ没有与柔州经济策划单位(UPEN)签署任何协议,遴选该集团在边佳兰兴建房屋计划,因为该集团只被遴选为负责有关房屋建设计划的行销部分。

尽管如此,柔州经济策划单位依然遴选KPRJ Builders有限公司,进行2项在哥打丁宜的价值1180万令吉的房屋建筑计划,目前已竣工。总审计司认为,该集团在发展州政府授权发展的土地方面,表现差强人意,造成部分土地被他人占用,包括在新山本乐避兰东区的土地被用来建设鱼塘与被当做建筑废料的垃圾场。

反应

 

言论

总审计司报告弊端周而复始/曾达威

《2024年第三系列总审计司报告》指出,在第12大马计划下的项目中,有169个项目出现进度延误问题。

总审计司报告的初衷是揭露问题并推动整改,然而年复一年的报告却不断暴露出相似的弊端,令人不禁纳闷相关部门是否有在吸取过往的教训。

《2024年第三系列总审计司报告》指出,第12大马计划涉及的8593个项目中,共有3942个项目正在实施,1434个处于后期实施阶段,3085个处于预实施阶段,132个处于无效状态,意味着很多项目仍在起步或尚未有显著进展。所谓无效,意味着这些项目并未产生预期的效益,甚至耗费了宝贵的公共资源。

除了项目延误,总审计司报告还披露第12大马计划中的预算超支问题。报告显示,2021至2023年期间,项目支出金额高达2319亿2000万令吉,超过批准的2227亿5600万令吉拨款。

疏于监督管理疏漏

这种超支现象不仅反映出预算管理上的疏漏,也加剧了国家财政的压力,可能危及长期发展计划的实施。政府在拨款与项目预算之间的失衡,不仅是财政管理的问题,更可能影响公众对政府问责和管理能力的信任。

尽管每一份总审计司报告都会提出数百条改进建议,然而问题却依然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在于监督和问责机制的不足。

各部门在项目延误、预算超支或无效运作的情况下,并未承担足够的责任,相关的官员与管理层也未受到应有的惩处。如此一来,报告中的问题一再重复,公共项目的管理依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

加强问责严厉惩罚

为了有效遏制这种局面,政府必须加强问责机制,并严肃处理失责的官员。只有通过强而有力的问责,我们才能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整改,避免资源浪费和公共项目的延误。

对于屡次出现问题的部门与管理层,政府更应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以儆效尤。

此外,政府可以采用现代化技术提高项目管理效率。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政府可以实时监控项目进展,并利用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技术,增强资金流向的透明度,减少非法挪用的可能性。

政府也可以设立公开透明的项目资料平台,让公众参与监督,从而进一步提升项目的执行力与透明度。

总审计司报告周而复始的弊端,反映出政府部门项目管理模式的深层次问题。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必须展开系统性改革,重新审视并优化现有的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

严格来说,每一个公共项目都需要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进度管控,确保从项目规划到实施都受到有效监督。

唯有通过有效的监督、问责与结构性改革,我们才能确保公共项目的顺利推进,同时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确保国家的长期发展目标不会落空。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