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喜乐之家提供学生来源
大直弄益华免迁校

因有学生来源,使益华小学无需再面临搬迁的命运。

(太平14日讯)喜乐之家在岛上安家,大直弄微型华小益华小学不用再越州搬迁。

蒲种喜乐之家学生与义工一行70人,今早拉队到大直弄码头,展开搬运沙石的“蚂蚁搬家”行动,以便在岛上兴建儿童院,让就读益华小学的学生及义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目前,喜乐之家共派5名学生在益华小学就读,明年仍会续派出3名学生,以使这所微型华小不会面对搬迁的命运。

在校长许金凤及教师教导下,学生们的学业及品行都有所进步及提升,故喜乐之家已在岛上物色到一段屋地,准备筑建儿童院,为学生及义工提供一个更舒适的住所及读书环境。

填地免涨潮酿水患

由于地段位处低洼地带,必须填上泥沙避免大涨潮时发生水患,故喜乐之家拟定了长期计划,在接下来5周内,出动学生及义工在大直弄码头将沙装入塑料袋,然后由木船载至大直弄,才运到屋地处进行填地工作。

大直弄离开双溪吉隆需约半小时船程,搬运沙包上下船工作耗时费力,但为了为学生们圆一个更好的求学愿景,学生及义工们都愿意以接力、及出力等方式,为慈善及公益甘之如饴。



喜乐之家的学生、义工及村民在炎热的阳光下把细沙装袋,以便卸到船上。

邓李清敏:校方教育有成
学生成绩品行进步

喜乐之家师母邓李清敏说,她前年获悉益华小学因没有新生而面对关闭的命运,于是派了一名学生前来就读,而在校长及教师们的努力教育下,该学生成绩有显著进步。

她表示,在见到了希望后,他们再派多2名学生到益华小学,同样的,学生们的成绩及品行都有所进步,并说,至今已派了5名学生到益华小学,明年也会继增派3名学生,让他们能在这个小岛获得更好的教育。

邓师母也说,该家除派学生到益华小学就读,也派2名义工到岛上给予陪伴,并照顾学生的起居,及在功课上给予协助,如此多管齐下的情况下,果然取得好效果,学生及家长非常开心,并要求她把孩子送到益华小学上课。

她说,当学生人数增加后,故认为有必要拥有本身的儿童院,而在一些热心教育者的资助下,喜乐之家决定在岛上兴建一间28尺X75尺的儿童院。

盼码头行人桥筑围篱

她说,为保护学生的安全,除兴建儿童院外,喜乐之家也希望能在岛上码头的行人桥两旁筑上围篱,但所费用大,希望各界给予协助。

蔡水来:学生增加了,希望学校不必搬迁。

蔡水来:迁校森州无下文

益华小学董事长蔡水来欣见喜乐之家不断派来学生,让该校不必再面对迫搬,也让大直弄更增添活力。

他表示,其实岛上居民也需要一所学校,目前有6名居民的下一代就读益华小学。前朝政府有意把益华小学迁至森州,但目前全无下文,故他们认为益华不必再搬迁。

黄志伟:减后进生压力

林连玉基金会霹雳州联委会总务黄志伟说,一些在城市学校被边缘化的后进生在进入益华小学就读后,因没有太大压力,取得不俗的成绩。

他希望教育部看到这一点,将益华小学作为一个模式,研究是否可让后进生到合适的微型小学就读,避免微型华小关闭或搬迁。

喜乐之家精神感动义工

来自槟城的义工马坤来及黄木龙表示,他们对喜乐之家为教育而不惧舟车劳顿,到大直弄来参与“蚂蚁搬家”的精神感动,并也自愿加入义工。

他们每周会两度把800包重约7公斤的沙包搬下船,载至大直弄,再用推车推到工地,时间由早上9时至下午1时。

许金凤重掌益华

益华重生的功臣——许金凤校长本月返回益华掌校。

许金凤上个月被派到太平近郊的章吉遮令育群华小,她不忍舍下益华一群正在求进步的学生,向教育局申请重返原校终获准。

吴欣慧(左)及李诗敏在入读益华小学后,对成绩明显的进步感到开心。

学生到岛上更专心读书

益华小六学生李诗敏说,她之前对求学没兴趣,去年6月被安排到益华就读,在校长及老师循循善诱下,成绩开始进步。

她说,虽然岛上没有水电,但已习惯,没有其他娱乐,反而可更专心读书。

五年级的吴欣慧说,她成绩向来不好,但来益华上课后,目前有6科及格,令她非常高兴,校方下课后还给予补习,所以进步快。

反应

 

文教

莫顺宗:无需担忧变质 友族生拯救微型华小

(吉隆坡28日讯)新纪元大学学院校长莫顺宗教授认为,尽管华小非华裔生越来越多可能会引发华小会否变质的隐忧,但这对华教来说是福不是祸。

他说,华小非华裔学生人数的增加是抵挡不住的浪潮,加上国内外大环境都在改变,因此只能乐观去看待这个变化。

“非华裔生的增加补充了华小生不足的情况。正如微型华小,如果不是非华裔生,好一些恐怕早已守不住,早就没学生了。”

他今日在吉隆坡广义大厦视听室举行的第九届吴德芳杰出华文教师奖讲座会“非华裔生持续增长对华小是契机还是隐忧?”上,这么指出。

“那又怎么样?由马来人、印度人或少数民族去上这些学校,至少又维持多一间华小,一间都不能少,这是不是对我们有利?”

获友族捍卫属华教成就

莫顺宗说,“华”所代表的不应是血统,而是应该代表语言和文化,若以血统来决定一切,那就跟极端分子没有区别。

“如果有一天,捍卫华小和华文特征的,不仅有华人,还有非华人,那就是华教真正成功之路。”

他也说:“华小的定位肯定是华文教育,很清楚的,我们不是华文教学,整个华小的主要媒介语就是华文。”

他坦言,华小前景艰辛,而华小就是华教的一切起源,关注华小意味着关注整个中华文化的传承。

前校长:登10华小靠友族存活

登嘉楼甘马挽港口华小前校长谢月美指出,登州华裔人口只有1.9%,加上华裔人口的流失,州内华小从原有的20多所减少至现有的10所。

“这10所华小总人数加起来才2086人,我相信,吉隆坡任何一所华小的学生人数都超过这个数目。”

她指出,登州华小华裔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少,而这10所华小要存活,就得靠友族的支持。

她在分享自己的经历时指出,当友族家长决定将孩子送到华校时,她都会对他们说明华小的情况,而这些家长普遍上都是希望孩子能够学习华文。

谢月美也说,非华裔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将孩子送到陌生的华小,其实心里也有挣扎,而她都会在开学的时候,向他们说明非华裔可能会面对的问题,例如语言沟通、文化差异以及成绩落差等。

她强调,学生在学业上是否能够成功,完全是学习态度的问题,跟种族无关。

林毓聪:华小教学媒介语或改变 

马来西亚教育部课程发展司前华文科科长林毓聪指出,在非华裔学生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教学媒介语可能会出现变化。

他举例,教师可能为了迁就友族学生,在课堂上用了很多马来语,而这对母语的课堂来说,是一个不健康的现象。

他继指,教师也可能对教学媒介语缺乏意识,“他们可能认为,用什么方法教学都不要紧,只要你能明白就可以,但其实不是,因为老师不仅言传还要身教,我们必须让学生也能够像我们一样,使用比较标准的母语。”

他指出,教师可能为了让班上的几个友族学生学会华文,可能会导致课堂教学“母语不像母语,二语不像二语”。

他说,华校的特征是除了马来文和英文外,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以母语方式学习华文、以华语为行政语言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承。

他继指,华小的行政语言是华文,当非华裔学生增加时,可能会导致行政语言的变调。

他坦言,华小的办学初衷是要传承华人文化,如果有一天,一所华小连一个华裔学生都没有,那么还需要去扶持那所学校吗?

“我们能够乐观的认为,友族会来帮我们维护我们的学校吗?基本上,我认为,我们不能乐观。”

陈金鼎:沙42华小学生100%友族

第二届吴德芳热心华教奖得主陈金鼎指出,沙巴的83所华小当中,有42所华小的学生100%是友族。

他说,这42所华小在行政上都得使用双语,而这些友族学生进入华小,是因为华小办学认真、老师们有教无类,但这些学生的家长主要是专业人士甚至是公务员。

他指出,在沙巴,华小的华裔生占三分之一,友族已则有三分之二,而因为盛行异族通婚,许多华裔其实只保留了姓氏或姓名,却不会华文。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华人,所以就把孩子送去华小,希望他们能够说一口流利的华语,可是他们讲不出来。51%的华小已被友族占领,他们都是用马来语交谈……老师要教也很辛苦。”

他坦言,许多非华裔学生从华小毕业后,甚至无法说一口流利的华语。

陈金鼎说,年轻华裔离开乡区后,乡区华小招收不到华裔学生,但这些学校的董事依然是华裔,“万一有一天他们老了,到时由谁去接任董事?”

“他们也没有办法为这些学校提升设备,他们找不到理由去找其他人捐钱,因为孩子都没有在那边读书了,为什么我要帮你?这些都是我们要注意的东西,我们到底要怎样确保华文学校一间都不能少?我们就得规划未来的路要怎么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