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拉沙里吁申请拨款
推广皇城艺术节品牌

年轻人在许愿树下倒数跨年,展望2018年更精彩。

(麻坡26日讯)首相署副部长拿督拉沙里建议麻坡皇城艺术节筹委会,向马来西亚艺术经济发展机构(CENDANA)申请拨款,作为来届举办艺术节的经费。

他指出,首相署今年成立上述机构,早前获得首相宣布拨款2000万令吉,旨为打造大马艺术品牌。



他说,有意发展艺术项目的团体可踊跃向该机构申请拨款。

林丽兰(右三)赠送纪念品给拉沙里。左起谢凯岳、李朝庆及翁嘉峇;右起阿都马烈及郑静芳。

“大日子”闭幕式

拉沙里也是麻坡区国会议员。他是于星期天晚上出席由麻坡凯歌歌乐协会举办的2017年麻坡皇城艺术节“大日子”闭幕仪式,致词时如是表示。

他赞扬皇城艺术节深具意义,为民间自发性协助政府推广旅游业,也为麻坡旅游业开创新特色。

麻坡县长翁嘉峇表示,麻坡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地方政府重点发展旅游业,并推动多元旅游,麻坡人应本着热爱家乡的精神,协助推广。



出席者包括柔佛州旅游局局长阿都马烈、麻坡凯歌歌乐协会会长郑静芳、副主席李朝庆、“大日子”筹委会主席谢凯岳等。

筹委会盼常年办艺术节

“皇城艺术节”筹委会主席林丽兰表示,皇城艺术节是突出麻坡本土制造与创意的平台,也促进麻坡的文化与旅游,筹委会希望每年或每两年举办一次,不过有待工委商榷。

为期一个月的艺术节尾声是融合各族表演的压轴节目“艺术节之大日子”,主办单位邀集80个包含美食与艺术作品的档位,在黄金丹绒广场摆摊,吸引逾万人次捧场。

今年的麻坡皇城艺术节是延续麻坡凯歌歌乐协会连续6年举办的“表演艺术节,此次扩大和涵盖更多文艺范围,强打“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口号,整个活动从11月24日至12月23日举行,连续5个周末上演34个不同类型的各类活动。

“皇城艺术节”吸引逾万人次参与,为期五周的盛会,划下完美句点。

反应

 

商余

求知能力/健杰

【用画写诗】文|图:健杰

前阵子看到一个新闻,关于艺术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1954 年的一幅抽象画作《黄与蓝》,拍出了接近1亿9000多万令吉的事情。

引起我注意的是看到一个讨论,讨论内容聚焦在拍卖的价格和资本炒作的话题,许多和作品背景无关的文字,比如“这样简单的画我也可以画”、“不过两块颜色”、甚至是、逃税、洗黑钱、某国国旗等深感不屑的文字都出现了。

虽然大家对作品质疑,认为是商业和政治炒作,但有趣的是没有看到任何关于艺术家本人或与作品背景有关的谈论。

更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群体里不乏一些在文化及艺术圈子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如果他们也参与其中,普罗大众就会更加认定这类艺术,只是被有心者炒作起来的课题而已了。

探索源头追根究底

因为普遍的教育缺乏这一块,难免大家会觉得品味艺术是些“高大上”的事情,也让艺术作品的鉴赏常有曲高和寡的情况,但我觉得,不懂不是问题,关键在面对事情的态度——对不懂的事情,我们会去探索源头追根究底?还是随着风向信口开河,人云亦云?

曾经向一位资深艺术家请教一些自己看不懂的当代艺术作品,也准备好来个烧脑的听教,以为他会说一些高深莫测难以消化的哲学理论,结果对方只是简单的回答:“很多当代艺术作品我也看不懂。”

他这一句回应让我思考良久。的确,当代艺术所牵涉的领域是很广大很复杂的,可能性和包容性都很大,很多概念都超越了我们个人的认知,即使领域中人也未必了解所有现象,对于我们不懂的可以不必装懂,但也不急着去否定,认为只是资本家的炒作。觉得无聊的、无法产生共鸣的,看过就算;觉得有趣的,可以去了解,去学习。

当代艺术的创作概念,很多已经超越了平面艺术和视界艺术的范围,这类艺术作品的鉴赏和解析已经不是从画作或眼睛所看就能看懂艺术家的动机。

与其胡乱猜测或随着大众的风向人云亦云,何不花点时间去了解它背后的故事。阅读艺术史,了解艺术家生平,他一生的经历与作品的关系、思想、创作概念,受何人何者何事影响等,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件作品的来龙去脉。

对一件事物不了解没关系,我们可以学习,但不要因为不懂而认为是对象有问题,那我们就永远不会去求知和学习了,艺术鉴赏如此,人生处事亦如此。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