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随时随地线上看书
御书房让你速学秒懂

筹备一年后,岑杰骏(左)与伙伴设立“御书房”,供大众在线阅读。

在外工作打拼一整天,回到家已累垮,还要打开书本充实自己,对很多人来说是难事,惟在现今以学识为重的社会里,不提升自己,就准备随时遭到淘汰了,那到底我们可以怎么做?

有人认为,科技时代,打开手机就可浏览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惟哪些信息才是对我们带来真正的帮助?



“御书房”创办人兼霹雳电子商务公会会长岑杰骏表示,普罗大众都知晓学习的重要性,但在每日繁忙的生活当中,要抽出时间来充实自己,又谈何容易。

他指出,除了抱有学习的心态,许多年轻人如今也很想自行创业,尤其是网络生意,却不懂得该如何开始。

“有鉴于此,我与一名伙伴用了一年时间筹备,创立了“御书房”平台,以快速学习、价值分享及正能量生态圈,来满足时下大众的需求。”

精挑细选实用书籍

岑杰骏说,“御书房”为一个供大众在线阅读的平台,网址是vastlib.com,构思是倾向于生意学习,向大众推介有关企业、品牌及技巧方面的书籍,预计在3月中旬正式推介。



他透露,该网站书籍都是由他过滤,在浩瀚书海中,精挑细选实用的书籍,方会在该平台推介,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就能阅读到书中精髓,相信也是全马首创的类似平台。

“一般上,民众会认为网上书店就是卖书,我点击下订单了就等着收货,惟我们的书籍是以电子书形式销售,付费后就能自行下载阅读,让你随时随地看书,也不需带厚重的书出门。”

岑杰骏(右)表示,“御书房”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就能阅读到书中精髓。左为记者邹丽华。

抽出重点 分享精髓

确保民众不会“买错书”

25岁的岑杰骏从15岁起就爱上看书,他发现,一本厚厚的书,往往书中的精华及重点都不多,要花上数小时看一本书,实际上耗时又耗力。

因此他与伙伴在认真阅读相关书籍后,以过滤的方式,抽出重点在“御书房”中分享精髓,或是让民众选择购买电子书,确保不会“买错书”。

推介书籍重质不重量

善于分享及书写的岑杰骏指出,他们也撰写了一本“43种方式如何让你增加生意额”的实用书,以简单的方式教导有意创业者,该以何种方式来开始创业,在创业路上协助对方一臂之力。

“刚开始,我们会推介逾10本书,重质不重量,同时先以市场营销的主题为多,包括本身撰写的书籍。”

他透露,在“御书房”平台,“速学秒懂”是其中一个项目,要看快书、快学东西,都可以在该项目寻找,此外还有企业、创业、网络行销及正能量文章等的项目平台,内容包罗万象。

岑杰骏期望透过“御书房”,助时下有意创业的年轻人一臂之力。

添加3大功能

分享作品交友学习

岑杰骏表示,除了快速学习外,价值分享也是《御书房》注重的项目,在第二阶段中,他们会添加三个功能:

1、开放平台让所有有知识、经验或有兴趣的分享者,以作者身分通过平台撰写本身的作品,分享本身工作的专业及经验,甚至是文学精髓等。

2、许多人都明白圈子的重要性,但不懂在哪里可认识新朋友。在御书房会聚集很多有学习心态,努力上进和正能量的朋友,一起讨论与学习。

3、无论你在运动或者驾驶,通过声音就可无时无刻的学习。

他指出,“御书房”也会在面子书专页推出网络节目“年轻人说创业”,让年轻人分享为何要创业、在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等,吸取相关经验。

他坦言,市场上有许多传统商家连FB广告、市场销售及品牌等都不晓得,造成他们难以突破。

“例如微商,只需上载照片就可换来订单?其实没想象中那么简单,如何钓到别人池塘的鱼,才是技巧所在。”

不过类似的技巧可能在很多书中都提及?岑杰骏说,因此他们会先过滤相关书籍,抽取精华来分享,或让民众选择购买电子书。

盼分享企业工作坊说明会

岑杰骏期望该平台日后也能分享有关企业及经营生意工作坊的免费说明会,让读者了解自身是否适合去参与,同时先对课程有个概念,参考已上课者的评价,才不会人云亦云,浪费时间金钱去参与过多的课程。

他强调,“御书房”的平台,是鼓励年轻人勇于踏出第一步。

“因为每个成功、创业的人都离不开学习,成功的道路上,唯一的捷径就是学习。”

反应

 

商余

阅读予我/黄康伟

【康怀无外】文图|黄康伟

不同时期的阅读都有不同的目的,也养成了不同的阅读习惯。

上大学以前的阅读,是课余知识的补充。住在一个不算大城市——新山,阅读读物无非来自连锁书店与学校图书馆两种管道。中学图书馆的馆藏不丰富,学长姐来访,都说这里的图书馆“桌子很冷、椅子很冷”。

年少懵懂,不知如何选择阅读读物,阅读量也不多。读书,只是一种休闲。过目即忘,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只是简单的翻阅。九把刀、杜拉克、《蕉风》杂志都只是焦不安的灵魂,尝试找答案的出口。

读后摘要笔记

上了学院及大学,囫囵吞枣。无论是在吉隆坡,还是在台北,无论是社会学、政治学,还是本地的出版,阅读后,我都会在部落格上摘要笔记。

在作业上,这些阅读材料仿佛“鬼上身”的符咒,在一顿怪力乱神后梳理当中的脉络。每一次写作,都像是一场作法。某次我整理硬碟,再读这些青涩的文字,都自觉像是剪报般贴贴补补。

研究所的生活是辛苦的。勤工俭学,下了课都在打工,为了活命只能如此。相对其身边朋友,我已经算是轻松了。一门课一个星期有一本读物,上课前需要准备摘要,上课时再读书报告。每一次读书报告,都战战兢兢,深怕自己读不懂,说不清。

写下来才是自己的

还记得老师都要我们阅读后,写下笔记。“写下来才是自己的。”然后,才渐渐明白读书与自己的关系,读书给予我什么。

毕业后,回马参与说书活动,经常需要快速翻阅书籍。书签贴纸成了良伴。台湾流行直排,书签贴了之后,翻阅起来并没有障碍。可是,横排书在贴了书签后,翻阅起来却感觉不顺利。

身边友人总是强力推荐电子阅读器,有者也会惊讶于我没有电子阅读器,我却总是有些排斥。电子阅读后,我总是出现断片、记忆凌乱的问题,自己好像不知清楚自己念过什么内容。只有在电脑前的敲敲打打,才被迫在高速的时代对着电脑谈情。

纸本的触感似乎才能让我记得书上的某一段记忆,至少记得书本的封面质感。这本书长得怎么样,书本又是否已经泛黄。书柜的陈列才有办法回顾自己走过的路。

无论是开心的、伤心的、疑惑的,都是曾经读过的书,走过的人生。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