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

生前搜集藏品供养老 英汉囤品值2158万

(伦敦12日讯)英国一名中年汉辞世前用时多年,来大量囤积藏品供养老之用。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格兰诺丁汉市电脑程序员舒克拉的家人早前整理遗物时,发现他囤积了总值400万英镑(下同,约2158万令吉)的藏品。

据报道,舒克拉从2002年起每星期购买藏品,以在未来退休时能卖掉“挣养老金”。但他在今年初心脏病辞世,终年64岁。

舒克拉的家人近期请来拍卖行帮忙整理遗物,他们发现舒克拉的藏品多到堆满了其住家、一间租赁的小公寓、两间车库和24个大型垃圾桶。

拍卖行表示,舒克拉的收藏品包括一些名人政要的签名照及信件、6000多本古董漫画、4000本珍本书籍、12支古董其他等,还包括了一张含披头四亲笔签名的专辑。

拍卖行用时数星期才算清所有藏品,估计拍卖总额最高可达400万英镑,最低也不少于50万英镑。舒克拉的家人至今仍不知道,对方生前何来巨款来囤积这些藏品。

反应

 

商余

囤积岁月/文戈

这几年来,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书系大卖。此书于2009年出版,主要教人如何整理家用品,腾出生活与心灵上的空间。“断”是教导人们不买也不收藏没用到的东西;“舍”是把家里没用的东西丢弃;“离”是劝人们远离对物质的欲望。这种“少即美”的极简观念很有吸引力,一时让人趋之若鹜。

人们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会对身边囤积起来的物件感到厌倦。

拿我自己来说,看到家里的杂物积多了,就有不可名状的焦虑,深怕来不及丢弃将来给人添麻烦。

疫下3年居家日子漫长,开始无止境地整理杂物,丢弃了曾经无法割舍而今不屑一顾的东西。

然而,极简主义阻挡不了消费主义情境下人们对物质的追逐,加法的生活常常战胜减法。购物癖和囤积症都与此相关。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囤积是因为失去某些东西,以囤积的行为来填补内心空洞。但有囤积癖的人也并非都患了心理病,有时是因为思念的人不在身边,看到与此人相关的物品,就心安的移情作用。

令妈妈弟弟都焦虑

话说,难得回家的二妹请长假在娘家小住,当了一个多月卫生部长。

她细细揩抹妈妈房间所有的台面和墙角旮旯,整理杂物是重头戏。她把妈妈一百零一个箱子里的物件倒出来,分门别类重新装箱,用红色马克笔标识:小块布碎、单色布碎、环保袋、药书、佛经、书信、书法和女红等,还有无法归类的“杂类”。

二妹一开工,小弟就开声了:你不要乱丢妈妈的东西!她说,只是整理没有丢,都让妈妈过目后才移动的。妈妈全程盯着,看的人比动手的人焦灼。

后来,二妹一回国,妈妈就把每一个箱子打开来看一遍。她有她自己的系统,乱就是她的系统。一个箱子里什么类都有,分门别类她就找不到东西了。

囤积是妈妈的娱乐。举个例子,她喜欢收集盒子,任何盒子她都无法丢弃。不管是纸盒、铁盒、塑料盒或木制礼品盒,都珍藏起来。

尽管家人常买收纳抽屉让她用,她依旧喜欢把东西收入盒子里,常常收到忘了哪个盒子里头装了什么。

她还收着内外孙小时候手工编制给她的小玩意,听好,她的内外孙都30多岁了!她囤积的是岁月流沙,砂砾中闪耀着珍贵的珠子。

收集与囤积是两码事

基于情感因素,很多人都无法丢弃自己的收藏品。这些物品对别人来说,除了占地方,毫无保存价值。但“保存价值”是什么?是谁的价值?别人看起来无用的物件对当事人来说可能是无价之宝。

上一代的人经历过艰辛的岁月,体会过物质匮乏的生活,很多器具虽然不再用,却总觉丢了可惜。物资丰富的下一代人与上一代心态不同,不明白老人家为什么不愿意丢弃无用的东西。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常与童年的生活有关。

我成长的年代家境拮据,本能地节制物资欲望。后来有购买力可以挥霍的时候,其实也没有小时候对某些东西渴望而终于得到的幸福感。估计得不到总是最好的。

成长的岁月最容易对伴随自己长大的物件产生感情。我侄儿还收着他们少年时期阅读过的漫画和亲手装配的乐高钢铁人呢!我自己也还保存着很多各国明信片和音乐卡带,总有一日也得丢。当然,收集与囤积是两码事,从收集变成囤积的过程很复杂,三言两语说不清。

人生在世一场,一路走来不过也就是年岁的囤积,末了不管是精华或糟粕,都将被抛弃。“断舍离”其实不仅是整理或摒弃物质的方法,也是一种出世的美学。括而言之,箍制个性自由的规定和价值观都是可以丢弃的。

把自己从负面的情绪解放出来,摒弃心中的执念,达到轻松自在的境地,那才是“断舍离”的精髓。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