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

泡泡玛特“盲盒”效应 它不是玩具是艺术

综合整理|郑美励

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社交媒体上经常出现一款萌趣十足的小玩偶——Labubu?这种引发全球抢购热潮的潮玩,正是来自中国潮流玩具品牌泡泡玛特。相比于Labubu和Molly等热门IP,泡泡玛特这个品牌究竟有何魔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如此强烈的追捧?其赚钱的秘诀又是什么?

粉丝的疯狂追捧为泡泡玛特带来亮眼的财报表现。

今年8月,在香港上市的泡泡玛特发布2024上半年业绩报告显示,上半年泡泡玛特实现营收45.6亿元人民币(约(28.1亿令吉),同比增长62.0%;经调整后净利10.2亿元(约6.3亿令吉),同比增长90.1%。

如果以地区来看,中国业务营收32.1亿元(约19.8亿令吉),同比增长31.5%;海外市场实现营收13.5亿元(约8.3亿令吉),同比增长259.6%,收入占比接近30%。在一众海外市场中,东南亚市场排名第一,实现营收5.56亿元(约3.42亿令吉),占比41.1%,同比增长478.3%(而2023年同期东南亚区域收入未过亿元)。

到了今年10月,泡泡玛特公告称2024年第3季度整体收益称较2023年第3季度同比增长120%-125%,其中中国收益同比增长55%至60%,港澳台及海外收益同比增长440%至445%,占总营收的比例更是从2023年的16.9%上升至2024年9月的超45%。

能红非靠运气

泡泡玛特的盈利大增,非靠运气!而是具有以下2大核心重点:

核心产品:2016年与艺术家王信明签订Molly玩偶的的独家授权协议,以Molly为起点,自此致力于开发、运营适合成为潮流玩具的IP,如今IP孵化与运营是泡泡玛特业务的核心。至今拥有93个运营IP,12个自有IP,25个与艺术家合作的独家IP与56个非独家IP。

销售手法:泡泡玛特最为人所知的是其“盲盒”产品,从日本的扭蛋机得到灵感,随机将玩具装在盲盒中,消费者虽然知道自己购买哪个系列但拆封前,无法断定会拿到什么款式的玩偶。早在2016年,Molly就借助盲盒玩法迅速出圈,风靡全中国,在二手市场,一只限量版Molly曾炒出了6位数的天价,Molly乃至泡泡玛特更是一度被人戏称“塑料茅台”。有的潮玩玩家为了凑齐Molly系列的144个款式,购买了300多个盲盒。

泡泡玛特发家之路

2010年,还在上大学的王宁创立了泡泡玛特。最初的概念是希望做一个年轻人喜欢的、有设计感的、潮流类的零售店,从其他品牌采购不同类型的产品,贩卖各种潮流玩具、文创商品。

然而王宁发现,这样的商业模式很难达到收支平衡,要管理不同产品的库存、员工和客户服务就要耗费很多成本,2014年开始泡泡玛特缩减了产品线,王宁针对公司的销售手法、玩具产品进行改革,开始研发自有玩具品牌。寻求事业扩张的泡泡玛特在2015年代理日本角色玩偶Sonny Angel,占其单店收入约1/3。

“Molly星座”第一炮

2016年1月,王宁发了一条微博询问网友:“除了喜欢收集Sonny Angel,还喜欢收集什么呢?”泡泡玛特的团队按照留言回复中提到的名字,一个一个去拜访这些IP 的设计师和版权拥有者。其中,最多被提及的是香港设计师王信明(Kenny Wong)的作品 Molly。在当年8月推出“Molly星座”盲盒系列,在天猫上线开卖的当日,200套预购商品在仅仅4秒内销售完毕。

在签约了一系列IP后,泡泡玛特像一个IP商业化平台,凭借自己的供应链和销售渠道,把受欢迎的IP产品化、大量生产,变成一个一个装在盒子里的潮流玩具。

满足感及个性彰显

在泡泡玛特签约Molly的时候,MOLLY手办一年只卖几百个,泡泡玛特帮这些艺术IP实现了真正的工业化生产,并以自己的方式和渠道,把潮玩推到大众视野里,让大家知道这种东西其实不只是玩具,它还是艺术、精神类消费,当然,还有收集带来的满足感以及通过消费所彰显的个性。另外,泡泡玛特把市场从男性市场转换成女性市场。

王宁表示:“我们的成功不是盲盒的成功,而是商业和艺术平衡的成功。艺术是追求独特的,但商业是追求普遍的,这是一个矛盾,而我们做的事情是尽量做到平衡。”

从乐高到追梦迪士尼

王宁曾表示,他最初的梦想是打造中国的“乐高”。但随着公司不断发展,他意识到,泡泡玛特不仅仅是一家玩具公司,更是一个文化品牌。他希望泡泡玛特能够像迪士尼一样,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典IP,构建充满想象力的玩具世界。

“我之前一度最喜欢,也最想学习和超越的公司是乐高……而在泡泡玛特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之后,我们又发现自己跟乐高还不大一样,因为我们还诞生了IP,所以我们发现不应该只做乐高,应该做迪士尼。”

他认为,潮玩相当于迪士尼的电影,迪士尼通过拍电影来接触消费者,而泡泡玛特通过潮玩形成IP。但相比迪士尼和三丽鸥这种IP公司,泡泡玛特的商业包容性更强,它和所有IP公司并非竞争关系,它是一个平台,除了自己签约发掘的艺术家,同样可以为Hello Kitty、为迪士尼开发IP。

依赖营销和审美

要知道,迪士尼凭借电影内容与主题乐园构建起自己庞大的IP文化体系,其旗下众多IP均拥有鲜活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而外界却质疑泡泡玛特的玩偶们没有表情、也没有故事性,其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也备受怀疑,他们还可以在全球走多远?

比起先讲好故事、再将IP卖到全球的迪士尼来说,泡泡玛特的做法被指更多地依赖于营销和审美。

王宁曾回应说,尽管外界认为泡泡玛特的IP缺乏故事性,但公司认为并非所有潮流IP都适合赋予内容,但“公司尝试为部分IP注入更多内容和个性,通过发布游戏、建设主题乐园和拍摄动画电影等方式增强IP的内涵和消费者的情感体验。”

东南亚门店表现亮眼

泡泡玛特扩张海外市场的步伐并不算快,2020年9月才在韩国首尔落地首家海外门店,到2021年底时整个海外地区也仅有7家门店和9台机器人商店,当中包括在新加坡的门店。

转折点是在2022年,那时起泡泡玛特开始把海外市场作为重点发力方向,加大马力推进线下门店建设,迄今泡泡玛特在海外的门店数量已超过百家,其中,泡泡玛特在东南亚地区的门店有十余家,覆盖新、马、泰国、印尼、菲律宾和越南。

其“出海”东南亚的表现出色,被指与几个因素有关:

●本地化:泡泡玛特在海外市场针对不同国家的消费者需求和喜好重新设计产品,结合当地文化、节日推出限定类产品,形成差异化。例如,进入东南亚市场后,泡泡玛特通过举办主题展览、与当地艺术家合作等方式,推出更符合本地消费者审美和情感需求的IP系列产品;与泰国艺术家合作推出的CRYBABY系列,通过融入东南亚文化中的精神内核,成功赢得了东南亚年轻消费者的喜爱,成为泰国的国民IP。

●泡泡玛特还通过与全球知名IP如迪士尼、漫威及三丽鸥等合作,研发大IP产品。这些IP在全球市场具有较强的文化亲和性与跨文化影响力,成为泡泡玛特打入新市场的重要抓手。例如,泡泡玛特推出的迪士尼系列盲盒,通过将经典的迪士尼角色与潮玩文化相结合,成功吸引了东南亚消费者的关注。

●出海东南亚的过程中,泡泡玛特也注重“人与运营的本土化”。文德一曾表示:“我们在海外做业务的时候,尽量依靠当地的员工。初期会通过大量交流和沟通,引导当地员工和合作伙伴理解我们公司的一些方向和理念;到后期比较成熟的阶段,则会完全授权给当地员工运营。”至今,泡泡玛特在海外仍然坚持直营模式,且并不急于扩张。

●依托中国的市场和制造去东南亚销售,相当于降维打击。

●时机。泡泡玛特国际业务总裁文德一曾表示,Labubu的大火得益于进入泰国的时间节点,泰国的旅游业近年来遭受了很大打击,如果泡泡玛特早两三年进入泰国可能不会取得如此效果。

Lisa推高效应

●明星效应:韩国女团BLACKPINK成员Lisa是国际舞台上知名度最高的泰国人,当Labubu的形象频繁出现在她的社交媒体上,极大推动了泰国粉丝及她的粉丝的热情。如今Labubu如今在泰国的地位堪比顶流,不仅泰国公主会把其挂在随身携带的包包上,就连泰国旅游局今年7月还正式授予其"神奇泰国体验官"的称号,今年7月泡泡玛特在泰国曼谷开设了首个LABUBU IP主题店,首日营业额破千万元人民币的纪录。

●新鲜感:东南亚人民尚未经历过盲盒玩法刺激消费的洗礼,这使得他们很难抗拒这种"上瘾"的感觉。要知道,买玩具的成年人在玩具消费中也越来越明显,这个群体对玩具的消费表现出了更大的自主性与更强的消费力。而潮玩的限量、盲盒等玩法带来的奢侈感、猎奇感乃至惊喜感等一系列体验,正好抓住了这群成年人的心理。同样的包装之下,能买到什么款式全凭玩家的手气,开盒之前的未知为这种玩法带来了一些神秘感与趣味性,如果盲盒买到了自己想买的款式,更有一份中奖的惊喜与畅快。

竞争趋白热化

●购买力:中产阶级崛起,轻群体对于潮流文化的兴趣逐渐高涨。虽然东南亚各国的潮玩消费能力不一,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泡泡玛特系列产品在泰国售价平均大约比中国国内高5%到10%,但在青年占人口三分之一的东南亚,不乏追捧潮流且消费欲望强烈的年轻人。

尽管泡泡玛特目前在东南亚市场备受追捧,但产能不足是比较大的痛点,随着同业竞争更趋白热化,泡泡玛特也将面临丧失新鲜感和用户流失的问题。

反应

 

时尚

泡泡玛特 品牌“财神”

潮流殿堂|赵秋凛(时尚评论员)

一个总爱噘嘴、老是不笑的小女孩,能在短短时日内带来1亿美元(约4.6亿令吉)的收入,她不是小财神,而是泡泡玛特五大原创知识产权之一、亦是品牌辨识度最高的玩偶之一的茉莉(Molly)。

如今品牌已由原本线上转至线下,并在我国开设了首家实体店,这也是品牌继新加坡之后在东南亚区开设实体店的第二个国家,据称之后将陆续在我国开设更多的实体店与机器人商店。

线上线下观赏差异

老实说,线上游览与线下实体店的实物观赏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线上都是以图片呈献加上背景衬托,非常讲究包装设计,但在实体店细赏实物,注重的就是质感和整体的细致度,譬如在〈前往罗马〉系列中,其中一款就是在博物馆找到了一份工作,并坐在茉莉茶壶柜台内头顶蓝花瓷茶壶套的茉莉,那个茶壶的质感就非常像真的茶壶。

另一个就是与日本插画家合作的Kaiju Negora系列,虽然它的招财猫和小浣熊等吉祥物公仔模型玩具是以塑胶制成,但重量与质感却极似日本传统的土铃质感。

发掘有潜质艺术家

泡泡玛特受欢迎的的一点在于,他们不仅常与全球的艺术家、品牌,譬如迪士尼(Disney)和三丽鸥(Sanrio)等合作,同时也积极培养和发掘有潜质的艺术家。

如今,包括泡泡玛特旗下的茉莉之父王信明(Kenny Wong)、同为品牌五大原创知识产权之一的Labubu的创作者,即被外界形容激似王菲和周杰伦般才华洋溢的龙家升(译音)等的设计,都是极受热捧的作品之一。

值得一提,品牌隶属的 Pop Design Centre(PDC)成立于2017年,是泡泡玛特的全球艺术家发展与专业产品团队,不单培养多位艺术新贵,更创造本身的知识产权,並以独特视角加设计紧紧吸引了全球无数粉丝的目光。

据悉直至2020年,短短数年内,PDC的知识产权收入就已突破1亿人民币(约6462万令吉)。

虽说在本质上它是商业性质玩偶,但品牌却将它们归为艺术玩偶,也正因如此,除了艺术家团队,品牌也通过与外界艺术家的不断合作,将旗下玩偶提升至高端艺术的领域。

扭蛋灵感 领先市场

那泡泡玛特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泡泡玛特的总部设在北京,创办人是36岁的王宁,于2009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广告专业系,曾在新浪公司总部工作1年,当时他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打造泡泡玛特。

一次在香港旅行,他看到一所受欢迎的Log-On连锁店,内售多种类玩具、化妆品和文具等,认为这类模式可在中国推行,于是在2020年便邀请数位大学好友在北京中关村近邻的一家购物中心开设第一间泡泡玛特。不久之后,他便发现与Log-on类似的产品难于实现收支平衡,便逐渐停售其他产品,并从2014年开始专注于玩偶。后来,他一次在日本旅途中发现当地的自动扭蛋发售机,启发了他的“盲盒”概念。

解剖盲盒探宝心态

之后,他在香港留意到王信明在销售名为茉莉的玩偶,当时虽有一小批热情的粉丝,但王宁认为他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在2016年邀请他加入泡泡玛特,隔年就收获高达2200万美元(约1亿令吉)的收入,第二年更上升至7300万美元(约3.4亿令吉)。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品牌都推出了“盲盒”却不如泡泡玛特成功,如《Frost & Sullivan》行业研究公司报告指出的,泡泡玛特占了该市场份额中的8.5%,已成为市场的领先者。

据称,泡泡玛特每个盲盒系列的包装外的图像与字样都一致,当看中一款心头爱时须凭运气,更何况尚有一款产量稀少的隐藏版玩偶,但若买到不是自己中意的款时,你其实还可以放在社交网站的群组要求交换或低价发售。

老实说,买盲盒的那种探宝与冒险般的心态是很难抑制的,所以常常发生因想买到心头爱而花费不少钱,甚至个人收入全花光或借钱购买,因此“盲盒现象”就常被人形容为“败家”。

消费族群:Z世代

泡泡玛特在中国是以Z世代的消费者为主,在海外就是以Y世代中的80后和Z世代中的90后为主;前者不只收入稳定且消费力也更强,特别喜欢怀旧或具收藏价值的产品,反观沉溺在虚拟世界中的90后更喜欢奇特、新鲜和潮流文化等。虽然也有熟龄的收藏家,唯人数不多,但购买力却相对高多了。

无论是哪个消费层,在中国受欢迎的盲盒或福袋等,在其他国家就不一定会受欢迎,所以每进驻一个国家之前都要先作好充分的观察和研究。譬如在马来西亚,因文化多元且市场空间大,对外来文化和产品的接受度较宽容,新加坡情况也一样,所以品牌才会在2021年先以线上方式进入我国市场,经过深耕后才开设实体店。

具体来说,品牌是在2018年开始将业务扩大至中国以外的海外市场,以循序渐进行方式进行,在整体布局方面先开发亚洲,之后才是欧美市场。不只泡泡玛特,中国潮玩品牌在其他国家是有一定竞争力,当人们在专注华为和TikTok等品牌时,也不能忽视中国潮玩至民生产品的强大发展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