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

事实核查:核能有利于气候保护吗?

(华盛顿13日讯)核能倡导者惯常的说法是:“反核能就是反气候保护”。在核能问题上,目前争议激烈。但数字怎么说?核能真能提供摆脱气候危机的出路?

数字让人怀疑,人类是否的确在认真应对气候危机。在新近发表的《全球碳项目倡议》报告中,研究人员预测,2021年人类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将增 4.9%。

报告指出,的确,因冠病疫情,去年排放量减少了5.4%,因而,新数字中含预期的反弹效应,但这一效应并不那么显著。由于能源部门依旧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户(占比 40%,且呈上升趋势),气候大会COP26首先聚焦于此:如何让电力变得更环保?

不少人强调,应扩大核能。核电的支持者称它是气候友好型能源,或者至少是一重要过渡技术。数星期来,网上充满这样的说法:“反核能就是反气候保护”;“不支持改进核能,就不是全心全意支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者,“谁若不想谈核能,就请对气候变化问题闭嘴。”;甚至还有人坚信:“核能势将东山再起”。这些说法,有道理吗? 

核能无排放?

不。核能也会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能源是全无排放的。这一点,我们稍后详细介绍。铀的提取、运输和加工过程会产生排放。核电站漫长而复杂的建设、拆卸过程中也会释放二氧化碳。最后,还必须按照严格标准运输及储存核废料--这里也有排放问题。

利益集团--如奥地利咨询公司 Enco--声称,核能零排放。该公司为荷兰经济事务部撰写的一篇研究报告便善意看待核能在荷兰未来能扮演的角色。报告称,“选择核能,主因在于其供应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且无任何二氧化碳排放。”Enco由核能机构专家创立,并与核电利益攸关者合作,因此,绝非全无私利。

“未来科学家”(Scientists for Future)研究团队在世界核能与气候大会上公布报告中则有以下结论:“考虑到当前整体能源体系,核能绝非二氧化碳中立。”

德国之声采访了该报告作者之一的柏林工业大学教授威勒尔(Ben Wealer)。他批评核能的支持者“忽视众多因素”,例如,核废料永久储存库的建造和运营、核废料的运输以及核设施的拆除。

德国之声能看到的所有研究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即:核电并非无排放。

核电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多少二氧化碳?

在这里,各种计算结果之间有很大差异,原因是,它取决于是仅涉及狭义的能源生产过程还是涵盖核电站的整个生命周期。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在2014 年的一份报告中给出这一数字:每千瓦时排放3.7至110克二氧化碳。

威勒尔就此表示,长期来,人们假设核电每千瓦时平均产生66克二氧化碳,但实际值要高得多,原因之一是,法规(如安全方面)更复杂,导致新系统比早期系统释放更多二氧化碳。

有关从铀提取、发电到核废料储存的整个核电周期的研究还很少。一些研究人员注意到数据匮乏这一事实。在一项研究中,世界能源信息服务社 (WISE) 计算出,考虑到整个生命周期,核电每千瓦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17克。这里须指出:该机构公开反对核能,因此,或许不完全公正。

不过,考虑了整个生命周期和生产过程的其它计算结果也得出类似值:斯坦福大学大气与能源项目主任雅各布森(Mark Z. Jacobsen)就指出,依据铀提取的不同电力组合及其它变量,核电碳排放量在 68-180克/千瓦时之间。

与其它能源相比,核电是否更环保?

如将核电站的整个生命周期计算在内,核能比煤或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环保,但同可再生能源相比,则有相当大的差距。

根据德国联邦环境局尚未公布的新数据和 WISE提供的生命周期计算结果,一千瓦时核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光伏系统的3.5 倍;与陆上风电相比,是13倍;与水电相比,更达29倍。

增加核电能否阻止全球变暖?

世界各地,核能产业的代表和某些政界人士呼吁扩大核能,例如在德国,右翼民粹主义的德国选项党便称核能“现代、清洁”。该党呼吁德国恢复核电。一些国家呼吁建造新核电站。赞同者们的论点是:若无核电,能源领域的气候绩效就将恶化。对此,很多研究人员予以反驳。 柏林工业大学的威勒尔教授便表示:“对核能贡献的看法过于乐观。事实上,核电站建设时间太长,成本太高,无法对减缓气候变化产生明显影响。核能的获取,速度太慢。”

《世界核工业现状报告》(WNISR) 的作者施奈德( Mycle Schneider) 有如下看法:“核电成本大约是风能或太阳能的4倍,而建造新核电所需的时间是其5倍。”他强调,世界必须在10年内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而核电在未来10内将无法为此做出重大贡献。”

英国智库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研究员兼政策顾问弗洛加特(Antony Froggatt)赞同这一观点。他指出,“核能不是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过高的成本、对环境的后续影响以及缺乏公众支持等综合因素,均不利于开发核能。

绿色和平组织活动人士、核专家哈弗坎普( Jan Haverkamp) 指出,考虑到其高成本,核能技术将耗用扩大可再生能源的重要财政资源,而可再生能源能提供比核能更快、更多和更便宜的能源:“投资于核能的每一美元都意味着重要的气候有效措施缺少一美元。从这个意义上讲,核能不是气候友好能源。”

此外,核能本身也受气候变化困扰。盛夏季节,许多河流水位下降,核反应堆的冷却得不到保障,因此,一些核电站不得不减产或完全脱离电网。

施奈德教授还对德国之声指出,最重要的是,由于其在市场上的重要性下降,“核能复兴”一词站不住脚。事实上,核工业多年来一直在萎缩。他说: “过去20年,有95座核电站并网,但有98座关闭。如果不计中国,则过去20年核电站大军减少了50座反应堆。不存在欣欣向荣的核工业。”

新闻来源:德国之声

 

 
 

 

反应

 

言论

大马产业布局原地打转/骆雅蕙

全球产业链重组,东南亚各国各显神通。越南承接苹果、三星供应链,成了“世界工厂”;印尼靠镍矿卡位新能源电池;泰国全力冲刺电动车,2030年目标新能源汽车占全国30%。

马来西亚呢? 一边谈稀土,一边谈核能,仿佛找到了方向。可当年极力反对的人,如今换了身分,立场翻转。曾痛斥牺牲环境,如今却摇旗呐喊,政策一改,立场也能翻转?如果这是国家唯一的出路,态度转变尚可理解。问题是,世界在向前,我们却在原地打转。

稀土重要,但市场早被中国掌控,占据70%份额。 我国如果只是出口原料,赚的是最薄的利润,背的是最重的污染账。而全球产业正在去稀土化,特斯拉、丰田研发无稀土电机,钠离子电池正挑战锂电池主导地位。

全球稀土市场预计2030年达100亿美元,但等我们铺好供应链,市场还剩多少?

大马气候适合种竹

反观石墨烯,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95亿美元,广泛应用于电子、能源、医疗,甚至可能取代硅,成为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关键是,我国不依赖矿产,竹子就能制高质量石墨烯。 大马气候适合种竹,竹子生长快、碳吸收强,是可再生资源。如果真要发展高科技产业,竹基石墨烯不仅能带动农业,也能撬动更大的产业链。

核能呢?我国真的需要吗? 核能是稳定低碳能源,但大马电力充裕,备用率高达40%。问题不在总量,而在能源结构失衡——燃煤、天然气占主导,碳排放高、成本不稳,并不符合未来需求。

核电站造价高昂,单座动辄50至100亿美元,建设期长达10至15年,而全球正走向弃核。 德国、日本相继退场,法国虽仍倚赖核能,但也在调整结构。更何况,核废料处理是百年难题,我国真有能力应对?此时入局,真是明智之举?

相比之下,太阳能过去十年内成本下降90%,全球均价仅0.068美元/千瓦时,而大马太阳能发电占比才6.3%,远低于德国(20%)和中国(15%)。棕榈油废弃物是宝贵的生物质能源,却几乎被忽视,生物质发电占比仅2%。稍加推动,潜力巨大。

氢能更是下一个关键战场。 全球氢能市场预计2050年达2.5万亿美元,日本、韩国、欧盟早已抢跑。

拥充足天然资源优势

2023年,氢能生产成本已降至每公斤3至6美元,而我国拥有充足的水电、太阳能资源,具备发展绿氢的天然优势。要进入全球供应链,这才是我国真正能掌握的话语权,而不是去扛一个高风险、高成本的核电项目。

政府喊着要让大马成为半导体强国,但半导体产业最需要什么?高端材料、稳定水电、数据中心。 这些靠稀土解决不了,靠核能也不现实。数据中心市场狂飙,拼的是低碳、稳定电力,能源结构不调整,半导体强国只能停留在口号。

东南亚各国精准落子,马来西亚还要原地打转?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