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政治联姻激起万般情绪

【爱恨不明的政治联姻·上篇】
独家报道:黎添华、李玟江
第15届全国大选经过一番纷纷扰扰后终于落下帷幕,内阁部长们也开始打卡上班了。
但过去的1个月,却让我们看到不少尴尬与扭曲,由于之前大选成绩出炉后,各大阵营皆无法取得过半席位来单独执政,许多当初为了推翻国阵政权而把票投给希盟的选民,突然得面对两阵营结合的现实。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国阵支持者身上,他们得自我催眠,努力漂白希盟领袖过去在他们认知中的形象。
这样的情况更在内阁名单宣布后,出现另一个新局面。只是,我们可能没意识到,在这个“政治联姻”过程中,社会正出现微妙变化……
对70年来第一次投票的依斯迈教授而言,他的情绪在这几天简直犹如“过山车”。
曾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学者的他向本报坦言,自己过去不曾投票,因为他从不觉得选票能带来改变,就算是2018年改朝换代风气最盛的第14届大选,他也不去投票。
冲击原则道德
“当时希盟和敦马哈迪医生联手,我不信任这名前首相,更不相信这样的组合,所以没去投票。但这次他们没有联手,我当然投票。”
只是,这名退休教授没想到,他支持的希盟这次却无法单独执政,甚至一度因为国盟可能与国阵联盟组政府让他甚为不解。尽管本报尝试解释我国制度绝对允许少数议席的阵营结盟组成政府,但他却表示,下届不想再投票。
其实,本报访问当天首相人选尚未宣布,尽管最后安华拜相让他雀跃不已,但随后内阁名单出炉,无论是正副首相的组合,或是巫统成了内阁中第二大代表,都让他再次怀疑人生。
“我们究竟给下一代怎样的示范?今天我们妥协的话,以后年轻人还会跟你谈原则和道德吗?”
“清高”者非少数
或许,看在一心渴望执政的人眼里,依斯迈过于“清高”,甚至有“道德洁癖”,但他却反问:“难道我们都不该对崇高价值有追求?因为政治龌龊,社会就得放弃高尚的价值?
“若今天一再为利益而妥协,那我们一下代很可能就变成只看重利益的一群,而忘了其实社会还有更值得坚守与珍惜的价值。”
尝试说服自己
其实依斯迈并不是少数。执政联盟中,赢得最多议席的行动党只获得4部长职,倒是公正党和巫统分别获得8及6个内阁要职,而法律及体制改革部长更交给了巫统,面对这样的安排,不只是槟州首长曹观友表示不满,坊间也开始质疑为何巫统能获得如此多内阁职,甚至多为要职。
尤为一提的是,除了有部分民众以批判思维去看待当下局势外,坊间不乏民众是努力地说服自己接受眼前颠覆性的转变,甚至一再搬出“大局为重”来合理化眼前的一切。
“若今天一再为利益而选择妥协,那我们一下代很可能就变成只看重利益的一群,而忘了其实社会上还有更值得坚守与珍惜的价值。”依斯迈指出。
“理性选择”依据偏好
依斯迈担心政局的发展将导致新生代价值扭曲,但博特拉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李玉辉博士则看到背后的逻辑。
在政治科学与社会科学中,有一种叫“理性选择”的理论,解释了人们在做出选择前都会衡量厉害得失,而这个基础其实是依据偏好为准绳。
以选举为例,有人以党作为选择基础,有人则依据候选人素质及表现作为标准。不过,大家做选择时的偏好,很大程度源自于自己的利益、背景、知识水平、所得到的资讯、经历的遭遇等。
这也是为何有人基于自己的利益,选择了某些政党,而某些人则基于自己的遭遇,选择了某个候选人。换言之,每个做选择都有自己的考量,而考量的基础更各有不同。
明乎此,李玉辉直言,若有选民在做选择时一心就只希望安华能拜相的话,那么他自然不会介意安华和谁合作。这群选民甚至会自我解说 “安华必须得与国阵合作才能执政”、“若不接受希盟与国阵合作,那么有伊党在的国盟就会执政了”。
相反的,若选民支持希盟的目的就只是为了推翻国阵政权的话,那么如今发生的“政治联姻”自然令这群人难以接受,冷嘲热讽外,也自嘲“投了个寂寞”。
政治人物需“安抚”
显然的,发生在选民中的情绪波动或立场转换,其实很大程度是因为当下的局势演变与自己期望的结果出现差异,甚至有些为难,所以选民才会出现这样的反应。
询及选民心中的落差以及认知颠覆,会否进一步导致社会对原则的把持程度相对降低,甚至对政治人物的看法越加负面时,他则认为,政治人物有必要进行某程度的“安抚”。
“政治人物有必要就当下的种种情况做出解释,包括选票意义、结合原因,委任出发点等。”
他强调,若是选民心中的疑问与不满没获得解释,那么他们对政治、选举、民主制度,乃至对这个国家,将构成某程度的负面看法。

李玉辉
民众对选举迫切期待
在发生悬峙国会期间,首相人选超过96小时仍迟迟未能出炉,有选民除了发动线上备忘录外,有者还跪地膜拜,或绝食悲泣,希望安华能出任首相,这种种行为看似匪夷所思,却不是没有原因的。
李玉辉指出,类似情况无疑反映出民众对选举的期待有着一定的迫切性。
“其中,利己型的选民会希望自己属意的领袖执政后,自身能获得某些利益;而利他型的选民,则认为社会已经病入膏肓了,因此极度迫切需要改革。两种选民都会基于各自的迫切性,而做出一些看似难以理解的行为。”
询及如何看待选民突然将过去讨厌的领袖神化成“救世主”“救国英雄”时,他指出,每个人的行为反应(做选择)都有考量基础,就算看在一些人眼中这可能是一种扭曲,但其实里头都有微观或各大的议程。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所谓的“理智”从来都是动态式存在,绝非一尘不变的。这也解释了,为何曾接受行动党与伊党合作的选民如今会拒绝后者、过去曾对安华反感的年长华裔,如今则一心支持他;部分讨厌马哈迪的人更在2018年大选时,称他是造王者,有政治人物甚至表示愿意减寿让年近100岁的马哈迪继续执政。
“所以不要奇怪为何哪些投票时不喜欢巫统的选民,现在却不仅能接受,而且神化这些领袖。”
他也提醒,自己并不是赞成这样的‘心态转变’,而是解释这个现象背后的逻辑,其中,更不是全部人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据记者所见,如今就有不少网民找回之前希盟领袖抨击巫统的视频或新闻,除了讽刺和打脸这些领袖外,更试图“点醒”选民,并“提醒”有关领袖自己当初的立场。
或可打破种族宗教政治
面对选民不断以“大局”、“策略”来说服自己或他人接受眼前的局势,净选盟主席范平东却给了另一种想象的可能。
首先,他指出,希盟在国阵的结盟下组成政府,正面来看无疑是一场打破我国几十年种族与宗教政治的契机,因为届时国阵与希盟各成员党将有望减低类似玩弄种族与宗教情绪的话题,并朝社会和解与治愈的方向前进。
“其中,国内政治有望朝更有共识的方向迈进,进而减少不必要的肮脏手段。再来,悬峙国会也将让选民开始从过去的单一民主,学习接纳多元民主。”

范平东
“大局”非容忍贪腐
然而,他说,尽管这对我国来说十分新鲜,但在欧洲却相当普遍。
不得不提的是,正面接纳并不代表就得牺牲原则,或向现实妥协,就算“政治联姻”是避不了的宿命,但这不意味着就得接纳我们不认同的领袖拜官。
范平东就表示,许多现实主义者或务实派经常促请他看“大局”“策略”,然而其认为的“大局”却不一定非得要让安华拜相、不是非得建立希盟政府不可,而是一个更对贪污零容忍的国家。这是因为选民投票就是期望未来有个更廉洁的政府,所以任何涉嫌贪腐指控的领袖,都不应该在未洗脱罪名前拜官。
“若为了实现‘更大的利益’就能容忍腐败。那我们投票不是为了制度改革,而只是纯粹地为了更换首相或政府而已。如此,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是失败的。”
询及未定罪仍是无辜,他直言,虽然一个人在未定罪前仍是无辜的,但这些议员可以在获得清白后重新加入内阁,何况中选议员中不乏更好的人选。对他而言,当下发生的“政治现实”确实得面对,但我们却不一定非得牺牲原则或向贪腐妥协。更重要的是,每当公民社会发声抗议、或有人抱着批判思维去检视当下情况时,我们任何的沉默或嘲笑,其实都一次次地在为原则下陷埋下基础。
“这就是在为自己的堕落做准备,一个巨大的堕落。”
相关新闻:
视频推荐:
单凭区域优势难组政府 巫统领袖:国盟需扩大影响力
(瓜拉登嘉楼17日讯)巫统登嘉楼士兆(Setiu)区会副主席莫哈末依斯干达今日发文告指出,国盟若渴望将其领导人推举为首相,必须实事求是,先评估自身在第15届全国大选中所赢得的议席数量及执政能力,而非频频发表“市场测试”式的言论。
“其实他们也意识到这一点,但不过伊斯兰党把持的态度也是意料中事,因为他们以伊斯兰主义政党的形象为幌子,而把职权作为斗争的主要目标。
“在谈论是否有资格成为我国的主要执政党之前,伊党需要计算一下在第15届全国大选中是赢得多少个席位。”
莫哈末依斯干达指出,即便国盟内另一成员党土著团结党(土团党)加入,也难以单独组建政府,必须依靠其他政党的协助,特别是沙巴和砂拉越的政党资源。
他表示,伊党的支持力量完全建立在马来人占多数的地区,特别是被称为“马来链带州”(Malay Belt State)的东海岸和半岛北部各州。
“国盟需要扩大其影响力至沙巴和砂拉越,以获得简单多数来组建政府。问题是,伊党是否能够吸引到这些支持,因为上届大选的结果表明,若伊党单独参选是无法赢得很多席位。”
他强调,土团党显然需要依靠伊党在基层推动发展,因为他们缺乏强大的组织力量。